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参战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小路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1-76,96,共7页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主要交战国都在中国占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中外关系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而日本乘机侵略山东,更使中国主权及领土受到战争的侵犯。在美国的怂恿下,中国最终对德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中国参...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主要交战国都在中国占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中外关系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而日本乘机侵略山东,更使中国主权及领土受到战争的侵犯。在美国的怂恿下,中国最终对德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中国参战与美国的关系极大,但中国参战却并不符合美国政府的初衷。何以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只有对一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及中日关系及美日关系等进行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北京政府 美国政府 日本政府 协约国 中国政府 威尔逊 中美关系 1917年
下载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参战之争”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重新瓜分世界,奴役“异族”,争夺海外殖民权益和世界霸权的战争。不论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还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都是一贯掠夺和奴役中国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奴役世界人民的掠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重新瓜分世界,奴役“异族”,争夺海外殖民权益和世界霸权的战争。不论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还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都是一贯掠夺和奴役中国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奴役世界人民的掠夺战争。所以,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来说,没有必要去参加哪一方对另一方作战。但因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内部,各派势力都想借“参战”取得某一列强的援助,以巩固各自的权位;而外国侵略者也想利用对中国一派的支持,扩大其在华的殖民权益,增强对中国的政治影响,进而控制北京政权。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战问题,便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一场争斗,这场争斗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华权益相互角逐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人民 北京政府 协约国 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参战 参战问题 黎元洪 中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下载PDF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参战目标:“草鞋没样 边打边像”
3
作者 牛军 《党政干部参考》 2002年第2期41-42,共2页
美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和封锁台湾海峡导致中国领导人根本改变了对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判断。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
关键词 中国领导人 中国参战 朝鲜半岛 毛泽东 朝鲜战争 台湾海峡 三八线 朝鲜人 美军 东亚地区
原文传递
段祺瑞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剑敏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60,共4页
191 7年 2月 ,段祺瑞力主中国应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首先是基于他自己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作出的 ;其次是想通过参战达到缓付庚款 ,提高关税 ,举借外债 ,解决其政府的财政困难 ,维护正常统治的目的 ,而非... 191 7年 2月 ,段祺瑞力主中国应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首先是基于他自己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作出的 ;其次是想通过参战达到缓付庚款 ,提高关税 ,举借外债 ,解决其政府的财政困难 ,维护正常统治的目的 ,而非受日本影响的结果。日本对段祺瑞参战有一定影响 ,但并非决定因素 ,日段勾结是在内战发生后才愈演愈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祺瑞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参战 日本
下载PDF
中国对德奥宣战历史意义新探 被引量:5
5
作者 吕茂兵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8-59,共2页
中国对德奥宣战历史意义新探吕茂兵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颁布大总统令公告,宣布即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一方,与德奥处于战争地位。随即先后成立了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和参战督办处,并着手组... 中国对德奥宣战历史意义新探吕茂兵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颁布大总统令公告,宣布即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一方,与德奥处于战争地位。随即先后成立了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和参战督办处,并着手组建了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所谓参战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 中国参战 近代中国 废除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 庚子赔款 《新青年》 帝国主义的性质 陈独秀
下载PDF
外国恐怖作战人员的全球动向及其战略应对——以中国籍人员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永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7,共9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宗教极端主义逐渐开始活跃并形成了恐怖主义的新一波浪潮。该浪潮驱动形成了"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大型国际恐怖组织,并吸引了包括中国籍人员在内的众多外国恐怖作战人员的跨国流动,给全球安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宗教极端主义逐渐开始活跃并形成了恐怖主义的新一波浪潮。该浪潮驱动形成了"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大型国际恐怖组织,并吸引了包括中国籍人员在内的众多外国恐怖作战人员的跨国流动,给全球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在中国,恐怖分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活跃,从跨境流动发展到参与"全球圣战",引起国际国内的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反恐怖斗争的开展,大型国际恐怖组织体系分崩离析,外国恐怖作战人员开始离散生存。中国籍参战者亦面临多重选择,其发展动向值得从战略上关注。对此,在国际层面,应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消除宗教极端恐怖主义浪潮的内生动力,以减少国际恐怖组织的存量和增量,进而降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恐怖作战人员之招募吸引;在国内层面,应正确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在中华框架下实现它们的有机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产生恐怖作战人员的根源性问题。此外,为满足紧迫的现实需要,中国也应建立健全联合打击外国恐怖作战人员跨国流动的机制体制,以有力阻却其潜入潜出,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格局和全球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主义浪潮 中国反恐战略 外国恐怖作战人员 中国参战
下载PDF
中国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国学 陈锡久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9-151,共3页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冷战国际格局中的重要热战 ,其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卷入这场战争的原因颇为复杂。从中国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角度看 ,出兵动因既有客观的 ,也有主观的 ,出兵决断既是被动的 ,也是主动的。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国参战 战略决策
下载PDF
略论朱执信的反帝爱国思想——剖析《中国存亡问题》
8
作者 关捷 高美雁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7年第3期39-45,共7页
朱执信(1885—1920)是孙中山的革命战友,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的时期,他成为杰出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为了挽救并振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旦夕思奋,未有怠荒”,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朱执信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一... 朱执信(1885—1920)是孙中山的革命战友,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的时期,他成为杰出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为了挽救并振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旦夕思奋,未有怠荒”,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朱执信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损失,也是国民党左派的一大损失,如果他还健在,他很可能是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朱执信“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尤有坚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执信 帝国主义战争 孙中山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 中国参战 中华民族 殖民地 新民主主义
下载PDF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重要决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陶文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51,共8页
关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重大决策,即美国是怎样决定卷入战争的,怎样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的,以及怎样决定进行和平谈判来停止战争的,迄无专门的研究。美国决策者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来看待朝鲜战争的。战争一爆发,杜鲁... 关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重大决策,即美国是怎样决定卷入战争的,怎样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的,以及怎样决定进行和平谈判来停止战争的,迄无专门的研究。美国决策者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来看待朝鲜战争的。战争一爆发,杜鲁门政府就决定要在这里画线,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如拒绝拯救南朝鲜,势必引发世界大战。仁川登陆以后,美国认定这是一场局部战争,苏联不会参战;又把中国的警告当耳旁风,改变了美国参战的目的,作出了越过三八线的致命决定。中国的参战给战争带来了根本的变化。美国决策者很快意识到,美国先前确立的"统一半岛"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无法达到的,朝鲜不是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地方,美国遂决定进行和平谈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杜鲁门政府 中国参战 冷战 麦克阿瑟
下载PDF
试论一九一七年所谓“参战问题”的实质
10
作者 章伯锋 《史学月刊》 1965年第3期16-20,共5页
一九一七年的所谓“对德参战”问题,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史上曾经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围绕着这一问题,各派系军閥闹得乌烟瘴气,使“北京政府”一时陷入极端混乱地状态中,这种情况从一九一七年二月一直持续到同年七月,结果,以张勋复辟... 一九一七年的所谓“对德参战”问题,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史上曾经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围绕着这一问题,各派系军閥闹得乌烟瘴气,使“北京政府”一时陷入极端混乱地状态中,这种情况从一九一七年二月一直持续到同年七月,结果,以张勋复辟,皖系军閥重执北京政权而告一段落。“参战”问题实质上是美日帝国主义争夺对中国控制权尖锐矛盾的反映,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政府 日本帝国主义 段祺瑞政府 参战问题 中国参战 黎元洪 尖锐矛盾 日本政府 皖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载PDF
试析一战时中德关系的演变
11
作者 王健 陈先春 《史林》 CSSCI 1993年第1期67-73,共7页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骤然爆发。虽然远离烽火中心,但因交战国双方英、法、德、俄等均将其在华权益作为他们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难以置身事外,悠然超脱,终于在各种因素的促逼下,亦步亦趋地陷到一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骤然爆发。虽然远离烽火中心,但因交战国双方英、法、德、俄等均将其在华权益作为他们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难以置身事外,悠然超脱,终于在各种因素的促逼下,亦步亦趋地陷到一战的淤涡中。本文拟就一战时期中德关系的演变作一评述,以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中德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外关系史 中国参战 对德宣战 协约国 重新划分 在华权益 交战国
下载PDF
论芮恩施在中国向德宣战问题上的态度
12
作者 邹朝春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86,共6页
围绕着中国应不应该向德国宣战的问题,芮恩施的远东问题专家和美国驻华公使的双重角色都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站在远东问题专家的角度上,他极力劝说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认为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他与国务院展开... 围绕着中国应不应该向德国宣战的问题,芮恩施的远东问题专家和美国驻华公使的双重角色都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站在远东问题专家的角度上,他极力劝说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认为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他与国务院展开了一场激励的论战;另一方面,作为美国驻华公使,他必须服从美国当局的决定,忠实地执行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论战的结果是芮恩施改弦更张,不再要求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不再要求中国马上向德国宣战。但这不是芮恩施的真实态度,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充满失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芮恩施 中国向德参战 角色 态度
原文传递
美国既然对德宣战,为何又反对中国对德宣战
13
作者 赵成兵 《中学历史教学》 2002年第12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对德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侵略中国 黎元洪 中国参战 美国独立 美西战争 参战问题 协约国 日本
原文传递
孙中山致威尔逊的三封电函
14
作者 高鸿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71-175,共5页
1914年11月与1917年6月,孙中山曾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三封电函。这些电函反映了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思想和当时的中美关系。这三封电函均为英文,迄今未有中译文发表。 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次年7月... 1914年11月与1917年6月,孙中山曾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三封电函。这些电函反映了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思想和当时的中美关系。这三封电函均为英文,迄今未有中译文发表。 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次年7月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坚持反袁斗争,急需外国援助。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孙中山认为日本和美国是唯一能够援助中国革命的国家。他估计袁世凯政府虽面临严重财政困难,但欧洲列强因财力耗于战争,不可能向袁政府提供援助;如果堵塞袁世凯从日本和美国获取贷款的道路,则袁政府“财源既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威尔逊政府 文件集 1917年 中国参战 袁世凯政府 美国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 大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觉醒前的狂热──论“公理战胜”和“劳工神圣”两个口号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永昌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5-210,共16页
觉醒前的狂热──论“公理战胜”和“劳工神圣”两个口号李永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最终觉醒,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因而这个运动以其划时代的意义而载入史册。但是就在这个民族大觉醒的前夜,中国人... 觉醒前的狂热──论“公理战胜”和“劳工神圣”两个口号李永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最终觉醒,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因而这个运动以其划时代的意义而载入史册。但是就在这个民族大觉醒的前夜,中国人民曾经经历了一个极短暂的历史狂热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神圣 《民国日报》 协约国 公理 蔡元培 十月革命 中国参战 威尔逊 巴黎和会 “五四”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