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新解——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进路 被引量:2
1
作者 曾仲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10-122,共13页
秉承互文性语境阐释法,结合《学而》篇上下文语境,乃至结合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仁学要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彰显的,即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的伦理性交往行为和与之相伴随的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仁乐体验,是伦理交往之乐与... 秉承互文性语境阐释法,结合《学而》篇上下文语境,乃至结合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仁学要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彰显的,即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的伦理性交往行为和与之相伴随的仁爱在心情感心性结构的仁乐体验,是伦理交往之乐与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其理论内涵由三个层面构成:以“以文会友”的审美交往行为为中介实践形式所彰显的伦理交往和审美交往的统一;以仁乐为审美情感体验所彰显的伦理交往之乐与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以仁和为审美境界所彰显的伦理交往之乐和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及其仁乐的情感体验都是核心要素。要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内涵是通过仁(交往行为、仁爱在心的情感)—仁乐(仁爱在心的愉悦快乐)—美(审美交往和审美愉悦)建构起来的伦理交往之乐和审美交往之乐的统一。它可以具体化为三种逻辑达成式:仁—文—美,仁—乐—美,仁—和—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内涵最终呈现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会友 仁乐 儒家交往行为美学 互文性语境阐释法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下载PDF
周易的原始价值——中国古代行为学
2
作者 叶菲菲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58-61,共4页
在人们的观念中,周易总跟占卜联系在一起,似乎它是超乎人类智慧的神明启示录.其实,周易记载的是古人的行为,它是古人行为艺术的结晶,就其原始价值而言,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行为学著作.一、周易是一本关于古人行为的记录周易被称为神书,... 在人们的观念中,周易总跟占卜联系在一起,似乎它是超乎人类智慧的神明启示录.其实,周易记载的是古人的行为,它是古人行为艺术的结晶,就其原始价值而言,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行为学著作.一、周易是一本关于古人行为的记录周易被称为神书,但在通篇周易中,没有虚无飘渺的神山幻境,没有乘云驾雾的仙人道士,没有变化万端的法术咒语,没有转世轮回之说,也没有诺查丹马斯式的预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地地道道的人的世界,是普普通通的人的活动.首先,周易中出现的各种景物都是人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人的活动场所及日常用品.它们包括:(1)自然景观及时空概念.如:天、地、日、月、云、雨、星斗、沫、冰、霜、光、山丘、幽谷、九陵、磐石、泥沙、陆地、坎(?) 、穴、郊野、河、大川、泉、渊、东、南、西、北、阴、上下、内外、百里、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七日、八月、年、日昃、日中、终日、终朝、昼日、夜、己日、初、终、迟等.(2)人的生产环境及生产工具.如:菑、畬、畴、井、茅茹、杞、瓜、苞桑、苋陆、丛棘、蒺藜、葛(?)、莽、树、林、木、干、桷、栋、藩、巢、弧、矢、易、资斧、贝、黄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原始价值 中国古代 行为 行为艺术 行为手段 人的行为规律 神明启示 自然景观 社会交往
下载PDF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怡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5期50-51,共2页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于人际交往行为中,并体现了社会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传播 伦理规范 人际交往行为 中国社会 人与人 价值选择 现代社会 中国古代 古代社会 人伦关系
下载PDF
华夏“和”文化与民族美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祁志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7-93,107,共8页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最终形成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特色,形成了包含一系列做人说教在内的“人教”文化,“礼教”便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华夏“和”文化即...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最终形成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特色,形成了包含一系列做人说教在内的“人教”文化,“礼教”便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华夏“和”文化即是由“礼教”派生的一种子文化、这种“和”文化表现为一个多维的行为文化系统。 首先,古人为了给人间之和找到一个本体论依据,便把“和”设想为宇宙天地的根本法则,这便构成了“天地之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春秋繁茂·循天之道》曰:“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干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其次,作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人间之和”体现为“天人之和”与“人人之和”两大形态。“天人之和”是人们在处理与天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中国古代 中国美学 中国音乐美学 吕氏春秋 中华书局 宗法社会 外在行为 音乐元素 华夏
下载PDF
开启人们心灵之窗的钥匙——《人性与人际关系》一书面世
5
作者 田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7-27,共1页
唐子畏、宋晓合著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一书,最近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本书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人际交往的种种心理奥秘。日常生活中有些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问题,读了本... 唐子畏、宋晓合著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一书,最近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本书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人际交往的种种心理奥秘。日常生活中有些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问题,读了本书以后,就可能得到理解,如同获得一把多功能的钥匙一样,它能帮助你顺利地开启人们心灵的门窗。 本书为人性篇、驱力篇、交往篇、沟通篇、情爱篇、管理篇、明镜篇七个部分。 人性篇论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攻击性与利他性,人性的理性面与情绪面,以及信念与行为的关系。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争与西方管理学界的种种人性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 西方管理学 行为科学 大学出版社 人际间冲突 中国古代典籍 利他性
下载PDF
文化素养与礼仪教育
6
作者 胡静 史彦雍 《山西教育(管理版)》 2006年第1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礼仪教育 文化素养 个人形象 社会交往 仪表风度 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 语言艺术 道德水准 思想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