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阐释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27,F0003,共6页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中国”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而“世界之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范围虽有不同,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质却亘古未变。中华民族之所以蔓延几千年,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跨文化阐释 世界之 交流与融合 中国史叙论 开放性 相互借鉴 梁启超
下载PDF
论第一部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荣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29-32,共4页
近代中国,内优外困,迫使有识之士奋然而起,寻找救国的道路,其学术也逐渐脱离专务词章考据的圈子,重新走向“经世致用”的道路。时至20世纪初,全国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普遍高涨,向西方学习的要求愈来愈烈,一些进步史家和学者深感旧史学已... 近代中国,内优外困,迫使有识之士奋然而起,寻找救国的道路,其学术也逐渐脱离专务词章考据的圈子,重新走向“经世致用”的道路。时至20世纪初,全国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普遍高涨,向西方学习的要求愈来愈烈,一些进步史家和学者深感旧史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急剧发展的需要,为了救国兴国,他们史无前例地提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术 “经世致用” 学术思想史 封建专制 近代 饮冰室 中国史叙论 学木 夏曾佑 时代精神
下载PDF
梁启超晚年对史学及史学教育的贡献
3
作者 朱宏才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国史 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史叙论 历史教育 史学观 史学理论 专门史 太平天国印书 国通史》 国古代历史
下载PDF
联系现实是我国历代史学领域的传统思想
4
作者 李迺赓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2-15,共4页
史学联系现实是个关乎如何发挥史学作用的问题,我国历代治史者曾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批判地发扬我国史学领域这个优良传统是有益的。
关键词 史学领域 治史者 中国史叙论 批判地 古代史学 经世 壶遂 《通鉴》 思想解放 无隐
下载PDF
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西平 《国际汉学》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从秦至清大约2000年间,中国始终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中华文明强烈地影响着东亚国家。... 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从秦至清大约2000年间,中国始终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中华文明强烈地影响着东亚国家。在19世纪以前,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朝鲜、越南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与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共存的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历经磨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文化研究 汉学研究 国学 西方汉学 海外汉学 东亚国家 基督教文化 法国汉学 中国史叙论 西方帝国主义
原文传递
现代性转型中的“《春秋》学”悖论——以梁启超的观点为例
6
作者 谭佳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8年第1期206-215,共10页
"现代中国",无论是"现代",还是"中国",其概念与内涵都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而建构的。《春秋》,这部东周时期鲁国王室的文书档案,被视为中国最早、最成熟的史籍;它无论是在象征"中国&... "现代中国",无论是"现代",还是"中国",其概念与内涵都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而建构的。《春秋》,这部东周时期鲁国王室的文书档案,被视为中国最早、最成熟的史籍;它无论是在象征"中国"还是表述"历史"层面,自汉代以来就是最"正统"的典范。两千余年来,对《春秋》的理解与阐释始终伴随着"中国"("华夏")、"历史"等核心范畴的不同范式变迁而进行。"《春秋》学"内部从来矛盾不断,歧见迭出,诸如文本的作者、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现代性转型 中国史叙论 现代 文书档案 国历史研究法 饮冰室合集 古史辨派 经世
原文传递
梁启超与新史学
7
作者 王记录 《文史知识》 2016年第12期37-42,共6页
一百多年前的1902年,"素来嗜好史学"的梁启超发表了被严复誉为"石破天惊之作"的《新史学》一文,这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从此以后,人们谈到梁启超,就会想起新史学;谈到... 一百多年前的1902年,"素来嗜好史学"的梁启超发表了被严复誉为"石破天惊之作"的《新史学》一文,这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从此以后,人们谈到梁启超,就会想起新史学;谈到新史学,自然也就会想到梁启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学史 史学思想 国族 肄业要览 中国史叙论 史学观念 国传统史学 历史书写 现代史学 《新民丛报》
原文传递
年号的起源与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史苏苑 《文史知识》 1986年第2期51-57,共7页
年号,是我们阅读或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随时可以遇上或说到的。在中国的长期封建时代里,有着数以百年计的年号。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纪年》中说过:'今试于数千年君主之年号,任举其一以质诸学者,虽最淹博者亦不... 年号,是我们阅读或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随时可以遇上或说到的。在中国的长期封建时代里,有着数以百年计的年号。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纪年》中说过:'今试于数千年君主之年号,任举其一以质诸学者,虽最淹博者亦不能具对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冰室合集 中国史叙论 任举 国古代历史 以质 太平兴国 遇贤 晋惠帝 大通
原文传递
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
9
作者 张松林 《唐山文学》 2016年第8期122-122,共1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常常受到分裂主义的骚扰,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分离主义在各民族间以不同的形式抬头,在不同层次问题上强调民族间的差异成为分离主义者的口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常常受到分裂主义的骚扰,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分离主义在各民族间以不同的形式抬头,在不同层次问题上强调民族间的差异成为分离主义者的口实,本文通过讨论一些可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理论,思考我国民族团结的理论进路。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好与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 大杂居 层次问题 指一 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学意义 中国史叙论 清末民初时期 自由平等
原文传递
新旧更迭的开端
10
作者 瞿林东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8-75,共8页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自明末至清前期,中国史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当东西方之间'道德的原则'同'发财的原则'终于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把古老的中国卷进空前的危机的境地时,这种嬗变的端倪便发展成明显的分化趋...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自明末至清前期,中国史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当东西方之间'道德的原则'同'发财的原则'终于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把古老的中国卷进空前的危机的境地时,这种嬗变的端倪便发展成明显的分化趋势。这种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史学以其深厚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 分化趋势 《海国图志》 近代史学 日本国志 普法战纪 法国志略 中国史叙论 扶桑游记 国通史》
原文传递
从梁启超的新史学说起
11
作者 沈祖炜 《世纪》 2021年第2期1-1,共1页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仅为历代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梁启超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史学作出定义:"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而所谓进化,则是"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可见梁启超是以刚刚传入中国的进化论作为史学研究之理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历代帝王 中国史叙论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传统史学 民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