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
7
1
作者
杜世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q...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假装摇头"是否可能的语言问题和关于"假装假装"是否可能的概念问题。我们发现:当"假装"作为语词使用时,它所构成的"v1+v2"双动词结构如"假装摇头"会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逻辑张力,从而说明语言的可能与事实的可能二者的界限并不统一;而作为概念的假装所引发的概念问题,如"假装假装"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折射出的道理是语言使用和概念认知并不对等。由此可知,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一个个类似于假装问题的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澄清是后语言哲学的中心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装
语言
分析
概念考察
中国后语言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被引量:
29
2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国内相关成果整合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以便能尽快去掉这块心病。有部分学者不免会问,语言研究为何一定要与哲学纠缠在一起。这可用Robins的一句名言作答:"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本文继而认为,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它们具有"互为摇篮"的紧密关系。本文继王天翼等所论述的"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再次分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推进作用。"互为摇篮"观也可视为中国后语言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后语言哲学
认知
语言
学
概念整合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隐喻性语言的盖然性思维研究——以AB式隐喻为例
被引量:
1
3
作者
彭卓
侯建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但鲜有学者探讨人脑为何产生隐喻思维。本文通过分析AB式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旨在揭示此类隐喻思维的成因。研究发现AB式隐喻具有双重盖然性特征,此特征反映了AB式隐喻思维的...
目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但鲜有学者探讨人脑为何产生隐喻思维。本文通过分析AB式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旨在揭示此类隐喻思维的成因。研究发现AB式隐喻具有双重盖然性特征,此特征反映了AB式隐喻思维的盖然性特点。认知经济性、感觉和知觉的非全面性、表象和意象图式的概括性、范畴和概念的动态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和机制,促使盖然性思维的产生。盖然性思维催生了隐喻思维,前者也许是人脑更为根本的认知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盖然性
思维
认知
中国后语言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
7
1
作者
杜世洪
机构
西南大学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摹因结构的实验研究"(09YJA740091)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语言哲学视角下话语互动的脉络研究"(SWU08092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假装摇头"是否可能的语言问题和关于"假装假装"是否可能的概念问题。我们发现:当"假装"作为语词使用时,它所构成的"v1+v2"双动词结构如"假装摇头"会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逻辑张力,从而说明语言的可能与事实的可能二者的界限并不统一;而作为概念的假装所引发的概念问题,如"假装假装"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折射出的道理是语言使用和概念认知并不对等。由此可知,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一个个类似于假装问题的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澄清是后语言哲学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
假装
语言
分析
概念考察
中国后语言哲学
Keywords
jia-zhuang (pretend)
linguistic analysis
conceptual investigation
the po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China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被引量:
29
2
作者
王寅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
出处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文摘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国内相关成果整合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以便能尽快去掉这块心病。有部分学者不免会问,语言研究为何一定要与哲学纠缠在一起。这可用Robins的一句名言作答:"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本文继而认为,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它们具有"互为摇篮"的紧密关系。本文继王天翼等所论述的"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再次分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推进作用。"互为摇篮"观也可视为中国后语言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
中国后语言哲学
认知
语言
学
概念整合论
Keywords
China's Post-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隐喻性语言的盖然性思维研究——以AB式隐喻为例
被引量:
1
3
作者
彭卓
侯建波
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9-93,共5页
基金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GXJK071)
2020年度韶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SZ2020SK02)。
文摘
目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但鲜有学者探讨人脑为何产生隐喻思维。本文通过分析AB式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旨在揭示此类隐喻思维的成因。研究发现AB式隐喻具有双重盖然性特征,此特征反映了AB式隐喻思维的盖然性特点。认知经济性、感觉和知觉的非全面性、表象和意象图式的概括性、范畴和概念的动态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和机制,促使盖然性思维的产生。盖然性思维催生了隐喻思维,前者也许是人脑更为根本的认知运作模式。
关键词
隐喻
盖然性
思维
认知
中国后语言哲学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杜世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隐喻性语言的盖然性思维研究——以AB式隐喻为例
彭卓
侯建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