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最早法语全译本《论语导读》研究
1
作者 吕颖 孙梦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17-29,150,共14页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读》。由于所处背景不同,两部作品的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耶稣会士的拉丁语译本基于传教经历和需要,试图从哲学与宗教角度解读孔子思想,以在“礼仪之争”中为其采取的“适应政策”进行辩护。贝尼耶的法译本则援儒入政,意在从政治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以培养欧洲君王的政治美德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论语导读》 儒学经典法译本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试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宋明新儒家”概念之渊源
2
作者 连凡 《国际汉学》 2024年第2期74-82,157,共10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从概念的意义和范围来看,早期“宋明新儒家(学)”概念是耶稣会士为批判程朱理学而创造的一个消极概念,旨在说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新儒学对先秦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与原始儒学不一致,强调儒学发展中的变异,并将宋明新儒学视为可与天主教共存的世俗教化思想。其后随着中西“礼仪之争”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对中国思想认识的深化,耶稣会士转而强调儒学发展中的继承,将宋明新儒学视为一种与先秦儒学一脉相承的宗教意识形态体系。西方对宋明新儒学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诠释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耶稣会士对宋明新儒学的态度已经从排斥转向同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教策略从求同存异的跨文化立场转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新诠释者 无神论政客 宋明新儒家(学) 耶儒交涉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子》成书过程刍议 被引量:5
3
作者 罗莹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8,共6页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用拉丁语西译《大学》、《中庸》、《论语》"三书",并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为题在欧洲出版,使得儒家思想对当时欧洲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尝试借助中外文历史材料的爬梳,重现该书曲折的成书过程。
关键词 殷铎泽 柏应理 中国哲学家孔子》
下载PDF
孔子的君主教育:《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贝尼耶法文译本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汪聂才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1期23-30,199,200,共10页
1687年耶稣会士翻译的儒家经典拉丁文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巴黎出版,随后在欧洲出现了三部法文摘译本。三个译本中,尤以东方学家贝尼耶的译本《孔子或君主之学》最全。在17世纪欧洲思想危机的背景下,贝尼耶的翻译与导读将“三书... 1687年耶稣会士翻译的儒家经典拉丁文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巴黎出版,随后在欧洲出现了三部法文摘译本。三个译本中,尤以东方学家贝尼耶的译本《孔子或君主之学》最全。在17世纪欧洲思想危机的背景下,贝尼耶的翻译与导读将“三书”视为统一的整体,将孔子学说解读为“君主之学”,指出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而稳固的统治在于将美德作为政治的基础。通过对孔子君主教育的建构,贝尼耶或希望给法国君主或王储提供借鉴与教导,或暗示了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贝尼耶 《孔子或君主之学》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5
作者 蒋向艳 徐明佳 《肇庆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19,共12页
文章以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考察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耶稣会士们通过对孔子思想关键术语与《孔子生平》的再诠释和译介,书写了作为经院哲学家、古代哲人和天启先知的孔子形象,同时也投射了耶稣会士... 文章以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考察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耶稣会士们通过对孔子思想关键术语与《孔子生平》的再诠释和译介,书写了作为经院哲学家、古代哲人和天启先知的孔子形象,同时也投射了耶稣会士自身的宗教身份。这主要是由于耶稣会士们对于“适应策略”的维护和路易十四的赞助。耶稣会士们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在17世纪欧洲人塑造中国形象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耶稣会士 文化翻译
下载PDF
儒家人文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互鉴——《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美国的超验主义运动
6
作者 胡翠娥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55,共18页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英文节译本“孔子的道德”于1835年在美国出版,收录在《凤凰:古书珍宝录》中。孔子思想与美国本土思想第一次发生自觉而系统的交流和融合,当属超验主义者对“孔子的道德”及马士曼和柯大卫的孔子译作所做的系统...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英文节译本“孔子的道德”于1835年在美国出版,收录在《凤凰:古书珍宝录》中。孔子思想与美国本土思想第一次发生自觉而系统的交流和融合,当属超验主义者对“孔子的道德”及马士曼和柯大卫的孔子译作所做的系统阅读、使用和传播。爱默生发表在《日晷》上的21条“孔子名言录”中有4条摘自“孔子的道德”,呼应了爱默生对“雄辩”“沉默”和“天道”的思考。梭罗摘录自“孔子的道德”的名言印证了其对深思熟虑的生活的关注,而“齐人失盾”所体现的儒家大同理想则成为爱默生、梭罗和康威世界主义思想的一贯主题。超验主义者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之间的关系,既是“儒家注我”,也是儒家人文主义思想在美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孔子的道德” 超验主义 儒家人文主义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西译儒学刍议——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道”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罗莹 《国际汉学》 CSSCI 2012年第2期541-556,共16页
一、关于《中国哲学家孔子》1.来华耶稣会士对于"四书"的学习和翻译1624年,时任耶稣会中华会副会长的李玛诺(Manual Dias,1559—1639)制订了来华传教士在语言文化训练方面的四年"研习计划"("ratio studiorum&q... 一、关于《中国哲学家孔子》1.来华耶稣会士对于"四书"的学习和翻译1624年,时任耶稣会中华会副会长的李玛诺(Manual Dias,1559—1639)制订了来华传教士在语言文化训练方面的四年"研习计划"("ratio studi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 孔子思想 儒学思想 耶稣会士 柏应理 殷铎泽 鲁日满 基督宗教 恩理格 神学思想
原文传递
中西思想诠释之早期交汇新探——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8
作者 傅熊 归伶昌 《国际汉学》 CSSCI 2015年第4期186-188,共3页
傅熊(Bernard Fuehrer)教授,英国汉学家,原籍奥地利,现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中国及亚洲内陆语言文化系汉学教授。1990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1994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曾多次受邀... 傅熊(Bernard Fuehrer)教授,英国汉学家,原籍奥地利,现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中国及亚洲内陆语言文化系汉学教授。1990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1994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曾多次受邀至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名校担任访问学者。著有《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Vergessen und Verloren:Die Geschichte der?sterreichischen Chinastudien,2011),《中国最初的诗学著作:钟嵘〈诗品〉》(Chinas erste Poetik:Das Shipin[Kriterion Poietikon]des Zhong Hong,1995)等。本文是关于广州中山大学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儒家经典的最初翻译》(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2011)一书之书评,原载于《剑桥大学亚非研究院院报》(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12年7月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 台湾大学 亚洲内陆 诗学著作 德国波鸿 名古屋大学 伦敦大学 大学博士学位 BULLETIN 中西思想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家孔子·前言》对利玛窦传教策略的辩护
9
作者 汪聂才 《基督宗教研究》 2020年第1期187-213,共27页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年在巴黎付梓。其出版与1667-1668年间的"广州会议"以及从中国席卷欧洲的"中国礼仪之争"有着莫大的关联。"广州会议"之后,耶稣会士翻译儒家经典...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年在巴黎付梓。其出版与1667-1668年间的"广州会议"以及从中国席卷欧洲的"中国礼仪之争"有着莫大的关联。"广州会议"之后,耶稣会士翻译儒家经典的方法也随之改变,加上后来柏应理的编辑工作,《中国哲学家孔子》才得以面世。这本译介中国经典的巨著,其目的其实在于为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策略做出有力辩护,这尤其体现在柏应理所修改和补充的《前言》部分。《前言》第一部分从哲学角度系统介绍了宋明理学的诞生、思想源泉和基本原则,指出因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使得以理学为代表的近儒思想陷入了偶像崇拜和无神论的思想;鉴于当时中国"三教合一"的思潮,该书延续利玛窦的思路强调回到先秦儒家和古代经典中的自然理性与一神论。在第二部分中,柏应理从历史的角度试图将中国古代历史纳入圣经历史的框架之内,继而证明中国古人认识了真神,并以自己的语言命名了他;同时,追溯使徒与教父们的传统和权威,为利玛窦的传教政策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四书》翻译 利玛窦传教策略 译名之争 辩护
原文传递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现三段论?——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观涛 刘青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6年第1期1-11,79,共12页
一、三段论是由一般推知个别吗? 一位数学家讲过:“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逻辑也必须使用逻辑”。形式逻辑是人类避免自己的推理思想陷于混乱的保证,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范。但研究人类是如何发现形式逻辑的,却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 一、三段论是由一般推知个别吗? 一位数学家讲过:“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逻辑也必须使用逻辑”。形式逻辑是人类避免自己的推理思想陷于混乱的保证,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范。但研究人类是如何发现形式逻辑的,却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发现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其中关键性的一步是:“形式逻辑作为推理方法的实质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 形式逻辑 公孙龙 同一性 白马非马 类属性 发现逻辑 苏格拉底 推理方法
下载PDF
从对“以太”的不同解读看中国近代哲学家的哲学思维
11
作者 曹发军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5-117,共3页
十九世纪末,"以太"概念开始纳入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阈,他们纷纷对其做出解读。康有为把"以太"说成"仁";严复把"以太"说成"气";章太炎把"以太"说成"阿屯";孙中山... 十九世纪末,"以太"概念开始纳入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阈,他们纷纷对其做出解读。康有为把"以太"说成"仁";严复把"以太"说成"气";章太炎把"以太"说成"阿屯";孙中山把"以太"翻译成"太极"。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直接把"以太"这个原始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这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各自的哲学思维方式上,根源于中西方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太 中国近代哲学家 哲学思维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社会观点与西方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一致性
12
作者 刘亚政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6-41,49,共7页
若谈起中国古代哲学来,那些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典籍,那些凝结着时代精华的深湛思想,那些对人类思想发展所作出的成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自豪。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藏,而且是全人类的珍品。在这个丰富的思想宝库里,哲学家的社会观... 若谈起中国古代哲学来,那些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典籍,那些凝结着时代精华的深湛思想,那些对人类思想发展所作出的成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自豪。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藏,而且是全人类的珍品。在这个丰富的思想宝库里,哲学家的社会观点,抛弃它的封建糟粕,是科学的社会学应当继承的思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思想 孔德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实证哲学教程 西方社会学 思想宝库 思想材料 封建糟粕 古代哲学 等级秩序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家历史观四则
13
作者 王思义 《朝阳师专学报》 1992年第2期46-48,共3页
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古代西方着重从探索自然的思辩上下功夫,而是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更注意于研究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所涉猎的问题极为丰富和广泛.在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常常闪现出对于社会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虽... 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古代西方着重从探索自然的思辩上下功夫,而是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更注意于研究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所涉猎的问题极为丰富和广泛.在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常常闪现出对于社会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断的,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家 历史观 矛盾运动 历史问题 社会 是非 真知 智慧
下载PDF
高中哲学教材中被误解的中国古代哲学家
14
作者 王康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3年第12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高中 政治教学 哲学教材 中国古代哲学家 杨朱 公孙龙 王阳明 哲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先哲对数学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代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0-32,45,共4页
 笔者简要论述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和"万物的本原是一"的认识以及对"1"本身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苏轼对数的&...  笔者简要论述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对象的存在方式和"万物的本原是一"的认识以及对"1"本身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苏轼对数的"道"—"数"—"万物"生成模式和尹文子、墨家的思想家、刘徽和朱世杰等著名数学家对数的"十进制生成模式"的辩证思想和对"1"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家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上“一两”范畴的演变
16
作者 葛荣晋 《浙江学刊》 1986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一、统一之意。“一”与“两”的关系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与“两”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和《左传》已开其端。《易·泰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范畴 对立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 对立面 阴阳 相互转化 左传 动因 辩证法思想
下载PDF
哲学遗产的厘定与文化的重建──读《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17
作者 方国根 牛爱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文化的重建 哲学遗产 中国古代思想 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研究 精华 本根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8
作者 陈广仁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82-87,共6页
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陈广仁*中国古代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它所创立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宇宙观以及所倡... 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陈广仁*中国古代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它所创立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宇宙观以及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家 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西方哲学 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 生活实践
下载PDF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景生 《外国语文》 1995年第3期13-18,共6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说它难,是因为托尔斯泰在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古典哲学 列·托尔斯泰 中国古代哲学家 比较文学 文学作品 “期待视野” 接受屏幕 孔子学说 “托尔斯泰主义”
下载PDF
毛泽东对传统知行哲学的超越与总结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显明 《桂海论丛》 1992年第3期47-51,共5页
毛泽东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冲突、融合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作为一个中国哲学家,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 毛泽东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冲突、融合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作为一个中国哲学家,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以及中国式的思想表现形式,而且为他建构的哲学形态提供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在知行哲学上,立足于中国的传统哲学精神,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材料 知行 《实践论》 中国哲学家 传统思想文化 实践范畴 思想根基 伦理学原理 中国的传统 讲堂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