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60年代熊十力“中国哲学”观论析
1
作者 李淑敏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09-115,共7页
熊十力治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坚持既定学术立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时期有关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各种论说,进行辩争、论证,并据此不断地改写其已成著作,完善其已有结论。20世纪50-60年代,面对全新的时代主题与学术环境,熊十力继续坚... 熊十力治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坚持既定学术立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时期有关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各种论说,进行辩争、论证,并据此不断地改写其已成著作,完善其已有结论。20世纪50-60年代,面对全新的时代主题与学术环境,熊十力继续坚持他"确乎其不可拔"的中国哲学本位立场,高扬儒学,并归宗大易,依此成就"内圣外王"。在从学理上对唯物论、唯心论、科学万能论、"批孔"运动进行的一系列辩驳中,他的中国哲学观得以不断修正与完善,较之于新中国建立之前更为理性而客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学术之源是大易;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是"心物不二"、"体用不二",不可以简单地用唯心论、唯物论来界定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同等重要,应相互资鉴;中国哲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萌芽与民主精神,具备重要的现代价值;各时期的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连续性,这一连续性的基础即"道";中国哲学当代发展路径之基础是采用考古与继往开来的方法来阐扬中国传统哲学,同时融通诸学,等等。熊十力的中国哲学观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国哲学观的典型代表。相较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言,熊十力的中国哲学观有不可避免的偏颇之处,但其对当时及此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与重构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60年代 熊十力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