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欧洲研究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勇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111,共9页
本文指出了国际关系学"三大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结合欧洲研究中出现的新命题、新方法和新特点,总结出可资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借鉴的三点启示:沟通分析层次,整合研究范式和加强... 本文指出了国际关系学"三大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结合欧洲研究中出现的新命题、新方法和新特点,总结出可资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借鉴的三点启示:沟通分析层次,整合研究范式和加强实证研究,并结合欧盟合法性和治理研究、欧盟对外援助政策和欧洲认同等具体案例,对以上三点进行了具体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理论 欧洲研究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基础与学科框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进 《国际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1,共20页
国际关系学要想在中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从“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到“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转型,就必须找到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学术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国际主客观因素叠加生成了复杂的现实问题,产生了迫切的现实需求。... 国际关系学要想在中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从“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到“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转型,就必须找到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学术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国际主客观因素叠加生成了复杂的现实问题,产生了迫切的现实需求。解释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需求,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日益丰富的话语体系。新中国外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思想资源。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建设一方面要追求学术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一题五观”来概括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框架。“一题”是指一个核心研究主题,即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五观”是指时代观、国家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国际关系建设观。“一题五观”这个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学术性和高度集成性,可以涵盖众多的国际问题重要研究领域,可以生成更多的重要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内生动力 核心主题 知识来源 学科框架
原文传递
过渡中的中国国际关系学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逸舟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2,共6页
作者在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况、追溯其历史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同时,着重探究这门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90年代后期尤其培育出一大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学者,... 作者在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况、追溯其历史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同时,着重探究这门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90年代后期尤其培育出一大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学者,预示着一种方兴未艾的可喜势头,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承上启下的特点,指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发展阶段 特质与约束条件
原文传递
试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进步”:几点批评与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逸舟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6年第3期34-40,共7页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做了检讨与反省,认为在看到繁荣兴盛外表的同时,必须承认这门学科发展的不充分性和其他缺陷,如多元化趋势化下的“失重”问题,“进步”意识和质疑意识淡漠的问题,“以科学为业”之精神缺乏的问题,等等。作者...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做了检讨与反省,认为在看到繁荣兴盛外表的同时,必须承认这门学科发展的不充分性和其他缺陷,如多元化趋势化下的“失重”问题,“进步”意识和质疑意识淡漠的问题,“以科学为业”之精神缺乏的问题,等等。作者还追溯了中国传统思维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要对现状展开批评性大讨论,用“知耻勇而后勇”的态度,争取这门新兴学科的更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理论的进步 批评与反思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上)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逸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6-32,共7页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分支学科的不同进展 理论和方法的若干缺失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逸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42,共8页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分支学科的不同进展 理论和方法的若干缺失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中)
8
作者 王逸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38,共8页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分支学科的不同进展 理论和方法的若干缺失 学科分支领域 国家利益 方法论
原文传递
2007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8
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9,共15页
2007年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状态,成绩在慢慢累积,问题依然严峻。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方面,各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升有降,几大传统主力地位依然无多大变化;专业期刊的整体开放度有所提高,但栏目设置、分布仍不尽... 2007年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状态,成绩在慢慢累积,问题依然严峻。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方面,各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升有降,几大传统主力地位依然无多大变化;专业期刊的整体开放度有所提高,但栏目设置、分布仍不尽科学、合理;中青年学者进步较快,但人才"链条"建设仍有薄弱环节;国际学术交流在"引进来"的工作方面比较活跃,但"走出去"的工作仍待拓展。在研究进展方面,理论研究面临困局,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均有待提高,但在问题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有所进步;经验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全球视野,前瞻性依然不够;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讨论相对活跃,外交的内政维度、道义与外交关系以及海权/陆权之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话题。在学科地位与影响方面,主管部门与教研机构对国际关系学的定位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这种状态限制了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影响;学科的政策影响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政学两界之间的沟通有所加强,但仍处于某种不对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7 中国国际关系学 学科地位与影响
原文传递
探索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多维向度:科学、人文与艺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逸舟 严展宇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共32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在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仍需警惕缺少方向感、不同知识间通约对话不足和创造性缺失等一系列短板。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而言,探索多维向度的学科发展道路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科学向度、人文向度和艺术向度的学科探索,不仅... 中国国际关系学在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仍需警惕缺少方向感、不同知识间通约对话不足和创造性缺失等一系列短板。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而言,探索多维向度的学科发展道路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科学向度、人文向度和艺术向度的学科探索,不仅有助于明确知识进步的方向,推动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关怀的回归,而且还能够激发更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认为,只有综合平衡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研究视角,并以“三位一体”的思路来推动学科发展,才能不断发掘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增长点,从而实现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学科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研究 科学 人文 艺术
原文传递
中国有国际关系理论吗?——“中国学派”的理想与现实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3,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引发争鸣的主因,一方面是原创理论缺失带来的焦虑,且没有随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大量引进和借鉴而缓解;另一方面是中国学者理论自觉阶段性成长的体...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引发争鸣的主因,一方面是原创理论缺失带来的焦虑,且没有随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大量引进和借鉴而缓解;另一方面是中国学者理论自觉阶段性成长的体现。从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谋求创立"中国学派",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探索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1987年到1994年前后,主要讨论是否有必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从1995年到2005年前后,学界共识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转向阐发"中国学派";从2005年至今,一些学者尝试进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国际关系学 理想与现实 学科建设 理论自觉 理论探索 学派
原文传递
推荐书目
12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6-187,共2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作者: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作者: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推荐书目 中国外交研究 商务印书馆 学术史 复旦大学
下载PDF
回应中国学者对《全球转型》的讨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巴里·布赞 乔治·劳森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99-108,M0009,共11页
本文是对参与本专题讨论的中国学者观点的回应。我们认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或者认为两者是融合的这样的分析视角是错误和有害的。现代性是一系列概念和实践的集合,它们挑战了世界上包括西方世界中的社会在... 本文是对参与本专题讨论的中国学者观点的回应。我们认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或者认为两者是融合的这样的分析视角是错误和有害的。现代性是一系列概念和实践的集合,它们挑战了世界上包括西方世界中的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空间、时间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得每一个前现代和现代的综合体之间彼此都有显著的不同。就我们的论点对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启示而言,我们建议中国学者将自身历史融入到国际关系的研究叙事中,为更具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学的建立作贡献。而且中国学者还应该在未来国际秩序构建的争论中作出贡献。我们认为世界正处于去中心化的深度多元主义阶段,近五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遗憾的是当前世界朝着冲突式深度多元主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西方化 中国国际关系学 冲突式深度多元主义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秦亚青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1,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使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再次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秦亚青在本期特稿《人类命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使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再次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秦亚青在本期特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具有崇高道德意识的全球秩序观和人类发展观,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实,指出了世界的发展前途,宣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追求和实践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学院 中国国际关系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秩序观 实践取向 人类的命运 秦亚青
原文传递
China, U.S. and Me
15
作者 Corrie Dosh 《Beijing Review》 2016年第49期26-27,共2页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et in New York to find common ground and share ideas What will the world look like in 2020?According to m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bservers,in four years’tim...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eet in New York to find common ground and share ideas What will the world look like in 2020?According to m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bservers,in four years’time,China will be world’s leading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oneering launching bilateral young mutual globalization agreed himself prosperous exchanges
原文传递
The Chinese View of World Order: The Concept of Tianxia ( All-Under-Heaven)
16
作者 Violetta Ravagnol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2期64-88,共25页
The topic of the paper is the Chinese view of world order and the concept of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 The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currently discuss and perceive this concept. In... The topic of the paper is the Chinese view of world order and the concept of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 The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currently discuss and perceive this concept. In fact, several Chinese scholars are proposing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Tianxia system.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ianxia as an ideal and practice in China since early times, and examine recent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It will also analyze the related debate on the existence of a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RT). The formation of an autonomous IRT would epitomize a new and clearer definition of the Chinese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rldview Tianxia system all-under-heav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soft pow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