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1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卓著
1
作者 马玉波 张永生 +6 位作者 陈伟 陈懋弘 王成辉 李以科 王春连 陈其慎 侯献华(供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定位,紧密围绕国家需求,聚焦铜、钾盐、三稀、铁等战略性矿产,以推动建设大型矿产资源基地为目标,产学研融通创新,不断创新成矿理论,完善...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定位,紧密围绕国家需求,聚焦铜、钾盐、三稀、铁等战略性矿产,以推动建设大型矿产资源基地为目标,产学研融通创新,不断创新成矿理论,完善勘查技术方法,组织了柴达木盆地钾盐保供、青藏高原铜矿会战、三稀矿产勘查和南疆铁矿勘查等系列工作,部署实施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验证和开发利用实验,获得了柴达木盆地钾盐、青藏高原铜、阿尔金三稀、南疆铁多金属等重要找矿突破,引领和带动了商业性勘查取得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矿产资源研究 战略性工作 地球物理勘探 成矿理论 产学研 野外地质调查 部署实施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肖序常先生在北京逝世
2
作者 翟庆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0-720,共1页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肖序常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肖序常,贵州安顺人,1929年2月11日出生于贵阳,1981年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肖序常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肖序常,贵州安顺人,1929年2月11日出生于贵阳,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2年8月参加工作。1952年至1954年在地质部甘肃641队(白银厂)工作,1954年调入地质部,先后在地矿司、技术司和远景计划司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 地质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党员 原所长 肖序常 副所长 地质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江西发现新矿物铈钽易解石
3
作者 《稀土信息》 2024年第2期13-13,共1页
日前,经严格审查与投票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物微区物质组分与结构实验室(以下简称“矿物室”)诸泽颖等人发现并申报的新矿物“铈钽易解石”,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矿产资源研究 易解石 物质组分 结构实验室 严格审查 矿物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爬地松 地震调查急先锋——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
4
作者 张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大型断裂带的活动和变形机制,精准支撑和服务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青藏高原;他,总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灾区,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地震灾区考... 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大型断裂带的活动和变形机制,精准支撑和服务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青藏高原;他,总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灾区,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地震灾区考察,解决地震破裂与断裂变形过程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研究 地质研究所 地震调查 中国地质科学 地震破裂 地震灾区 变形机制 川藏铁路
下载PDF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基于1936年至2006年的文献统计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爱玲 史艳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50,共5页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揭示了该学科知识增长的两大特征: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呈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的交替发展态势;分支学科不断衍生、交叉融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科结构体系经历了由...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揭示了该学科知识增长的两大特征: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呈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的交替发展态势;分支学科不断衍生、交叉融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科结构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中国地质科学 知识增长
下载PDF
《地球学报》高被引频次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兼论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期刊主办方的学术影响力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改侠 魏乐军 +1 位作者 孙晓红 闫立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6-782,共7页
本文依据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14年的数据平台,分析了《地球学报》1994—2013年全部论文的相关引证统计信息,如高被引论文作者群的分布等。结果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地球学报》的主办方,对《地球学报》的学术影响巨大。... 本文依据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14年的数据平台,分析了《地球学报》1994—2013年全部论文的相关引证统计信息,如高被引论文作者群的分布等。结果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地球学报》的主办方,对《地球学报》的学术影响巨大。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其主办刊物《地球学报》的主要作者群,稿源比例约占总数的51.0%。该特征在高被引论文中更加明显,被引前100的论文中,主办方稿源占74.0%。中国地质科学院不但是《地球学报》数量最大的主要作者群,也是对期刊起到巨大推动性作用的高被引论文的核心作者群。2008年《地球学报》进行版面、版式调整,设立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专栏,"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专栏论文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优秀科技成果代表,更加凸显了主办方的学术影响力和重要作用。据对2008—2013年该专栏论文的统计,平均被引频次16.1,远高于普通散稿的平均被引频次5.99,从而也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主办方对期刊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在为刊物提供丰富的稿源的同时,主办方的领先学科优势,也表现在其期刊的特色和学术价值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学报》 中国地质科学 主办方 影响力 高被引论文 统计与分析
下载PDF
WDC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的核心元数据 被引量:3
7
作者 戴爱德 李德兴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核心元数据,这是提供科学数据服务必不可少的数据资源。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简要介绍了WDC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的核心元数据内容及主要元数据元素,旨在对正在建设的各类科学数据共享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元数据 科学数据 共享 WDC 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构科技论文收录情况统计 被引量:2
8
作者 史静 赵华茗 +1 位作者 李万伦 刘素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科技论文 收录 GeoRef检索系统 统计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地质力学、深部地质、科学钻探三项工程揭开了中国地学史上研究的新篇章——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文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5-392,共8页
提出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长历程中的三件大事:发展了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推进了中国青藏高原多学科的深部地质调查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口科学深钻井,开拓了我国的科学钻探事业。这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①地质力... 提出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长历程中的三件大事:发展了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推进了中国青藏高原多学科的深部地质调查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口科学深钻井,开拓了我国的科学钻探事业。这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①地质力学。李四光开创的新学科,将力学原理(运动学、材料力学和动力学)和研究方法用到地壳变形构造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演化研究中,创立和发展了地质力学这一门新的学科,并正式出版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李四光,1945)。李四光说:“地质力学之意义,在从地表岩体所经过各种变形或破坏之方式,根据力学原则,探求各地域地壳内发生运动之原因(作者注:即动力学的机制问题)。”他肯定了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存在,并提出这些运动的起因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设想;提出要探究运动的起因和力的作用问题,为此提出要研究各种物质中应变与应力的关系,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强度、刚性及其随时间和在不同温度压力应力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等;提出构造变形构成体系,并深入研究了构造体系问题。这是它与传统地质学派根本意义上的不同。1956年地质矿产部专门成立了地质力学研究所,大大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强大生命力,他的学术思想完全是现代化和超前的;②开展了高水平的深部地质调查。地表地质构造和地下深部地质构造不同,而矿产资源与地震都发生在深部。为深化对我国区域地质的认识,原地质矿产部从1980年中法合作进行喜马拉雅地壳与上地幔研究开始,于1985年开展了喜马拉雅山亚东—青海格尔木—内蒙鄂济纳旗南北横穿青藏高原的地学大断面研究,1992年又开展了中、美、德、加四国合作的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INDEPTH),以及中法第二次、第三次地学合作研究,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特别是INDEPTH项目是以深反射地震、广角地震及天然地震阵列综合地震方法为主,加上深、浅两种大地电磁法及重力、磁测、构造地质与地球化学等综合方法多学科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地质成果。创造了一种工作样板,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嘱目;③实现了中国科学第一钻。除对构造复杂地区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进行校核外,还对深部地质构造和生物赋存情况有了许多重要的新发现,对大别山榴辉岩层折返机制提出了新的证明。以此为契机,中国又开始了第二个、第三个科学钻探工作,深化了对我国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带动了我国钻探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 深部地质 科学钻探
下载PDF
勇攀高峰,科技报国——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
10
作者 王小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I0021-I0024,共4页
甲子沧桑,日月光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已经风雨兼程地走过了60年。这是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地质科技快速进步的60年,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服务的6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历史长卷上,深深镌刻着历代地质人... 甲子沧桑,日月光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已经风雨兼程地走过了60年。这是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地质科技快速进步的60年,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服务的6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历史长卷上,深深镌刻着历代地质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坚定足迹,闪耀着勇攀高峰、奋斗不息的思想精神,铭记着崇学尚理、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谱写着山高水长、继往开来的绚丽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地质科技 中国
下载PDF
勇攀高峰,科技报国--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
11
作者 王小烈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386,共2页
甲子沧桑,日月光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已经风雨兼程地走过了60年。这是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地质科技快速进步的60年,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服务的6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历史长卷上,深深镌刻着历代地质人... 甲子沧桑,日月光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已经风雨兼程地走过了60年。这是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地质科技快速进步的60年,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服务的6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历史长卷上,深深镌刻着历代地质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坚定足迹,闪耀着勇攀高峰、奋斗不息的思想精神,铭记着崇学尚理、科技报国的卓越成就,谱写着山高水长、继往开来的绚丽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地质科技 中国
下载PDF
钻探之歌——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金昌教授
12
作者 郝莹 吴应清 《科学中国人》 2009年第2期82-85,共4页
他始终微笑着,朴质无华的脸上一团和气,幽默的言辞中时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近距离接触张金昌教授,我们收益良多。多年来,他投身勘探技术研究,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和一股干事业的劲头.在祖国大地上唱响了一曲嘹亮的钻探之歌!
关键词 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 钻探 所长 近距离
下载PDF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装架展示
13
作者 林景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2,139,共2页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完成装架并长期展示。这架有孔虫标本模型(图1,见第139页)系由郑守仪院士亲自雕制并监督制作,一共有120个属种,每个种都是标准的环境指相种。标准有孔虫是地层时代... 世界一流的有孔虫标本模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完成装架并长期展示。这架有孔虫标本模型(图1,见第139页)系由郑守仪院士亲自雕制并监督制作,一共有120个属种,每个种都是标准的环境指相种。标准有孔虫是地层时代的定年器(世界性浮游有孔虫化石带)、古海洋的温度计、盐度计和深度计(浮游与底栖有孔虫),对它的鉴定必须准确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研究所 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 中国地质科学 地层时代 盐度计 区域地质 标本模型
下载PDF
地学科技殿堂 人才培养摇篮——贺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14
作者 莫宣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I0020-I0020,共1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几个科学研究院之一,也是我国地质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学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地学界久负盛名。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地学科技 人才培养 殿堂 科学研究院 地质专业 科研机构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15
作者 张晓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共4页
风雨兼程一甲子,继往开来续辉煌.2016年11月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原全国政协秘书长、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国土资源部党组... 风雨兼程一甲子,继往开来续辉煌.2016年11月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原全国政协秘书长、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地质矿产部 中国科学 副部长 秘书长
下载PDF
聚焦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需求,主动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纪念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立40周年
16
作者 胡时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8期1-2,共2页
为了适应当时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全国地质系统探矿力量薄弱、地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地质总局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后经国家科委转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原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室(第七... 为了适应当时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全国地质系统探矿力量薄弱、地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国家地质总局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后经国家科委转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原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室(第七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78年8月8日成立了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工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所 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 调整结构 工艺 探矿 地质矿产研究所 聚焦
下载PDF
继承发展 求实创新——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吕古贤
17
作者 顾子筠 《科学中国人》 2005年第12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地质力学 研究员 求实创新 国家科技进步奖 生产建设兵团 矿田构造 研究论文 博士生导师 博士学位
下载PDF
豫煤物测队中标中国地质科学院浅层地震勘探项目
18
作者 邓国成 《资源导刊》 2016年第14期38-38,共1页
9月5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凭借优异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技术方案,成功中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浅层地震勘探项目.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煤田地质 勘探项目 浅层地震 中标 物探测量 地质力学 河南省
下载PDF
飘动在罗布泊上的红丝巾——访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王弭力教授
19
作者 张立红 《中国科技奖励》 2005年第6期11-13,共3页
2005年3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王弭力教授作为获奖代表走上了领奖台,当她从国家领导人手里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时,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她胸前飘动的红丝巾更是成为一道耀限光环……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 罗布泊 教授 丝巾 研究员 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 人民大会堂 科技奖励 获奖
下载PDF
中国盐湖科研的重大进展与未来展望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
20
作者 段雯娟 《地球》 2014年第8期66-67,共2页
中国盐湖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中国盐湖学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在近日召开的第12届国际盐湖会议上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 湖学 中国 盐湖区 专家简介 地质 柴达木盆地西部 矿产资源 盐类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