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刁守中 李霞 +1 位作者 王志才 崔华伟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动时间增长及频度增加现象;强震平静时段一般在火山间歇期内,且强震最长平静期与火山最长间歇期同步。由此认为,火山的大喷发--间歇性活动,显示了西太平洋火山带相关板块运动及上地幔热对流的微动态(10~20年左右尺度)的韵律性活动过程,这可能是大陆东部强震韵律性活动的“节拍器”,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是大陆东部强震丛集活动的警报“哨声”,但不是“触发”或“诱发”了大陆东部的强震丛集活动。对火山带大喷发后强震丛集活动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估计了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VEI 5级大喷发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火山带 大喷发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强震丛集 “哨声”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7
2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李祥根 楚全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3-198,共6页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期 北西向断裂带 地壳构造带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基于伪魏格纳-维勒分布的地磁场时频分析研究——以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明东 何康 +2 位作者 廖晓峰 丁晶 曹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73,共13页
使用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方法 ,对中国大陆东经108°以东,2007年至2015年M4.5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1)在震前3个月内,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高值异常的异常频次增多,异常密度加大,异常频次密度相比于全年平均水平上升2~3倍左右... 使用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方法 ,对中国大陆东经108°以东,2007年至2015年M4.5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1)在震前3个月内,伪魏格纳-维勒时频分析高值异常的异常频次增多,异常密度加大,异常频次密度相比于全年平均水平上升2~3倍左右。(2)震中距200km以内,异常较为明显,具有异常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幅度减小的特征,且震前1个月内有出现全年极值的可能。因此,当短时间内(1~3个月)出现异常频次明显增多(排除外空场影响),异常频次密度达到全年平均水平的2~3倍时,应注意该异常区200km范围内发生M4.5左右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前兆 伪魏格纳-维勒方法 前兆信息提取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晓菲 邵志刚 +2 位作者 王武星 王芃 魏文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41,共15页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东部M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②华北地区M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③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强震活动 活跃幕 平静幕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39
5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9-1928,共10页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通过对台站对间进行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约125000条台站对间的频散曲线,并剔除了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小于10的频散曲线.最后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8~40s、分辨率达0.5°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图像显示,研究区瑞利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8~20s的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内主要盆地表现为低速分布,而在造山带呈现高速分布;25~40s的瑞利波群速度图中,存在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厚度突变带基本吻合.25s以下周期,华北平原的显著低速区形态与该地区早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分布构造一致.揭示了盆地下方介质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也与较厚的沉积层分布有关.低速的四川盆地中部,显示出显著的高速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下方基底的上隆特征;20s以下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速度低于东南部,揭示出其地壳中上部介质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背景噪声 面波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数据提取地震台站间面波的可靠性分析——以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宽频带台站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8,285,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沿部分路径的经验格林函数和频散曲线进行了质量评估.检测结果表明,自21个月叠加的台站对间背景噪声中提取的经验格林函数与实际的地震面波一致,提取的格林函数可靠.此外,统计了使用从3—21个月不同长度数据叠加后,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大于10的频散曲线数目.结果表明,至少要使用12个月的数据才能提取到信噪比足够大,数目足够多,可用于反演面波速度结构的经验格林函数;12个月的叠加时长,可以保证30s以下周期的频散曲线在时间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经验格林函数 频散曲线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被引量:54
7
作者 何丽娟 胡圣标 汪集旸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66-969,共4页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图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图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 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 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慢”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莫霍面温度 “热”岩石圈温度 中国东部大陆 热结构 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用面波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壳幔速度结构
8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 位作者 朱介寿 李大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19-23,共5页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分布图像。研究表明,研究区域Rayleigh面波群速度分布与已有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美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中国大陆东部 海域 地壳上地幔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波能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殷妍 邓夕贵 +3 位作者 王慧 刘首华 徐啸 陶爱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3,共8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海为主,波能流传递方向基本一致,在数值上涌浪波能流明显小于混合浪波能流,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产生的较大波能流由各个海峡流向外海;研究海域混合浪波能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较大,春夏季节较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台湾海峡附近;涌浪波能流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相对较小,大值位于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与那国海峡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大陆 波能流 涌浪 传递特性
下载PDF
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可以休矣!
10
作者 李诚韵 《人民政坛》 2005年第1期41-41,共1页
国家建设部官员最近坦承,我国六百六十二个城市、二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由于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相当严重突出。盲目浪费巨资... 国家建设部官员最近坦承,我国六百六十二个城市、二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由于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按科学态度搞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相当严重突出。盲目浪费巨资兴建的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无论在中国大陆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处处可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个五万人口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工程 劳民伤财 城镇建设 科学态度 国家建设 中国大陆东部 西部地区 建制镇 城市 办公楼
下载PDF
那些丰富多彩的海域和海岛——国内篇
11
作者 十里青山 《海洋世界》 2020年第11期16-27,共12页
海域篇渤海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渤海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海岸线全长约3800千米,东西宽约346千米... 海域篇渤海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渤海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海岸线全长约3800千米,东西宽约346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年径流总量 莱州湾 辽东湾 渤海东部 浅海盆地 海岛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皖南休宁县发现恐龙蛋化石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德恩 余心起 江功炳 《安徽地质》 1995年第4期60-60,共1页
皖南休宁县发现恐龙蛋化石王德恩,余心起,江功炳(安徽省地矿局332队)日前,332队质队兰田等三幅1:50万区调项目人员在休宁县境内早白垩世紫红色砂岩中发现了恐龙蛋(壳体)化石。蛋体大小4×8厘米~6×10厘... 皖南休宁县发现恐龙蛋化石王德恩,余心起,江功炳(安徽省地矿局332队)日前,332队质队兰田等三幅1:50万区调项目人员在休宁县境内早白垩世紫红色砂岩中发现了恐龙蛋(壳体)化石。蛋体大小4×8厘米~6×10厘米,外表青灰色,扁椭球状(图版Ⅱ-1),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化石 休宁县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安徽省地矿局 红色砂岩 中国东部大陆 恐龙足印 恐龙脚印 旅游风景区
下载PDF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and its induced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被引量:11
13
作者 LUAN XiWu ZHANG Liang PENG XueC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after Dongsha uplifting, that sedimentary layer since Miocene age had been eroded with maximum eroded thickness more than 1000 m, and that an erosive channel had been formed of 20 km in width and 200 km in length and several hundreds meters in depth on the outer shelf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erosive channel is parallel to the 600 m isobath line, stretching from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north of Dongsha uplift. The Kuroshio intrudes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Luzon Strait both in winter time and summer time, an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area, the intruded Kuroshio Branch takes the form of Pacific-Indian Ocean Through Flow (PITH) in winter time, while the Luzon Strait Subsurface Inflow (LSSIF) in summer time, the routes of both PITH and LSSIF coincide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rosive channel. After climbing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up to the northern shelf, and after joined by the southward flow from the middle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the Kuroshio Branch is strengthened and thus is able to erode the sea floor, and the shape of the erosive channel i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and the Dongsha outer shelf sea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Dongsha Uplift erosion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原文传递
Modifica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melt derived from recycled continental crust evidenced by wehrlite xenoliths in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diorites from western Shandong, China 被引量:1
14
作者 ZHOU QunJun XU WenLiang +4 位作者 YANG DeBin PEI FuPing WANG Wei YUAN HongLin GAO Sh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1972-1986,共15页
This paper reports petrographic, mineral chemical, olivine oxygen isotopic,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for wehrlite xenolith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Tietonggou high-Mg diorites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is paper reports petrographic, mineral chemical, olivine oxygen isotopic,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for wehrlite xenolith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Tietonggou high-Mg diorites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nd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these wehrlites and the processes that affected the deep lithospheric mantle in this area.Wehrlite xenoliths are rounded and vary in size between 3 cm × 4 cm 5 cm and 3 cm 2 cm 1 cm.Olivine within these xenoliths occurs as an isolated residual phase within clinopyroxene, has Fo contents between 89 and 91, and contains between 1414 and 3629 ppm Ni, similar to the values of olivine from peridotite xenoliths in the Cenozoic basalts of eastern China, but lower than the values of olivine from harzburgite xenolith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diorites in western Shandong.In situ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yielded 18 O values of olivine from (6.03±0.33)‰ to (6.82±0.35)‰, averaging (6.5±0.4)‰; this is higher than typical mantle-derived olivine ((5.2±0.3)‰).Compared with clinopyroxenes from peridotite xenolith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basalts, clinopyroxenes in the wehrlites contain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Na 2 O, TiO 2 , and Al 2 O 3 ,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O, and higher Mg # (91.2-94.1) and Ti/Eu ratios (2082-2845), being similar in composition to clinopyroxenes within harzburgite xenolith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diorites.Clinopyroxenes from wehrlite xenolith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total REE abundance, enrichment in light REEs, and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such as Nb, Ta, Zr, and Hf.Moreover, the 87 Sr/ 86 Sr, 143 Nd/ 144 Nd, and 187 Os/ 188 Os (125 Ma) ratios of these wehrlites vary from 0.70596 to 0.70737, 0.512181 to 0.512416, and 0.12661 to 0.57650, respectively.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wehrlite xenoliths were formed by modifica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melts derived from recycled continental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HRLITE PETROGENESIS recycled continental crust lithospheric mantle Mesozoic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