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社余韵,返本开新--黄宝瑜和他的中国建筑史学书写与理论探索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庄巍 邹广天 刘静 《建筑师》 2021年第5期26-38,共13页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史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建筑 台湾建筑 黄宝瑜
下载PDF
经学、经世之学、新史学与营造学和建筑史学——现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形成再思 被引量:9
2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116,共9页
针对目前有关中国建筑史学史的研究多强调西方建筑学术和历史观念的影响,即现代性,而对传统学术的影响和价值则有欠重视的现状,文章拟在20世纪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建筑史学的形成,一为揭示传统学术在这项研究中的... 针对目前有关中国建筑史学史的研究多强调西方建筑学术和历史观念的影响,即现代性,而对传统学术的影响和价值则有欠重视的现状,文章拟在20世纪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建筑史学的形成,一为揭示传统学术在这项研究中的表现和影响,二为认识乐嘉藻、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和林徽因等先驱的成就提供新的视角,三为促进学界进一步思考先驱们当年曾经面对的问题,从而在寻求现代建筑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发现传统建筑史论述中可资借鉴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史 乐嘉藻 朱启钤 梁思成 刘敦桢 林徽因
原文传递
从历史“发现”设计: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的“设计”问题(1950-2000年代) 被引量:3
3
作者 诸葛净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86,共6页
以"设计研究"为线索梳理1950-2000年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将其置于社会与知识环境中,探讨建筑史学家所讨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首先指出1950-1960年代建筑艺术、技术与历史的分离状态为脱离历史语境的"设... 以"设计研究"为线索梳理1950-2000年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将其置于社会与知识环境中,探讨建筑史学家所讨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首先指出1950-1960年代建筑艺术、技术与历史的分离状态为脱离历史语境的"设计研究"提供可能性;继而通过3组代表性概念,阐明"设计研究"的具体内容,揭示话语环境,勾勒变化趋势;最后转向"设计"概念本身,指出"设计"活动为社会的产物,历史研究应首先阐明"设计"在中国古代营造体系中的涵义,并尝试初步界定前现代中国语境中的"设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 设计问题 中国建筑史学史
原文传递
从伊东忠太的学术研究看中国建筑史基本叙事结构的成因
4
作者 于水山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5年第1期3-30,共28页
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1867—1954年)的学术生涯与著作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建筑史这一学科领域在其初创时期的知识与政治环境及其对中国建筑史基本叙事结构之形成的影响。作者力图说明,中国建筑早期文献中对唐代及唐以前建筑的... 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1867—1954年)的学术生涯与著作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建筑史这一学科领域在其初创时期的知识与政治环境及其对中国建筑史基本叙事结构之形成的影响。作者力图说明,中国建筑早期文献中对唐代及唐以前建筑的推崇和强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东亚的权力转移的结果,即中国的衰落与日本的崛起。文章通过对伊东氏主要学术著作文本和图像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建筑史》~①与《中国建筑装饰》~②两部专著在写作方法上的不一致——前者用历史学方法而后者用人类学方法——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动机。这一差异也反映出日本殖民主义中深层的文化矛盾。而伊东氏的《法隆寺》一书则从学术领域完成了东亚的精神传统从中国向日本的历史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史 伊东忠太 东方主义 日本建筑 法隆寺
原文传递
鲍希曼对中国近代建筑之影响试论 被引量:22
5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99,共6页
将20世纪初德国建筑师鲍希曼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后出版的一些著作与其后的一些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写作进行对比,揭示鲍氏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从侧面认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学术研究与建筑实践的互动,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砥砺,... 将20世纪初德国建筑师鲍希曼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后出版的一些著作与其后的一些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写作进行对比,揭示鲍氏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从侧面认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学术研究与建筑实践的互动,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砥砺,以及中国学者们对于西方研究的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史 鲍希曼 茂飞 乐嘉藻 梁思成 林徽因
原文传递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被引量:12
6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师》 2012年第1期31-44,3901234,共14页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离——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离——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传者,并对古典复兴式设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另一方面,他热衷于中国文人绘画,还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第一位现代学者。本文试图说明,童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了一位满族建筑师的现代性。作为一位满族人,他经历了本民族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倒台,他对传统文人绘画与园林的心仪便反映出他的"遗民"心理和寻找可以遗世独立的"胸中丘壑"的愿望。而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的现代建筑师,他对于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思想当比其他同道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这当是他讽刺大屋顶设计,在创作上坚持时代精神,在写作中积极宣传现代建筑科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寯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建筑史学史 中国园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