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建筑形式的类型化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汉军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该文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有关建筑文献与实物,去理解传统工匠把《易经》的类型智慧和《墨经》的思维逻辑作为建筑形式的思考要点,渗透在《鲁班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一类建筑规范当中,化为“百姓日用而... 该文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有关建筑文献与实物,去理解传统工匠把《易经》的类型智慧和《墨经》的思维逻辑作为建筑形式的思考要点,渗透在《鲁班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一类建筑规范当中,化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建筑形式的类型化思考,和传统建筑的类型化创作手段,通过相应的设计营建过程,创造具有无限代数隐喻和社会生活制度意义的中国建筑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形式 类型化思考 《易经》类型智慧 《墨经》逻辑思维 刘致平 西方建筑形式 风格化思考
下载PDF
本质与形式——简评《承传与交融——探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及其他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宇振 《华中建筑》 2006年第9期14-15,共2页
该文对彼得·罗与关晟合著的《承传与交融》一书的组织框架、内容组成、研究方法以及书籍形式等进行详细评析,认为《承传与交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因为缺乏更广空间范围的建筑认识而存在严重缺陷,指出研究... 该文对彼得·罗与关晟合著的《承传与交融》一书的组织框架、内容组成、研究方法以及书籍形式等进行详细评析,认为《承传与交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因为缺乏更广空间范围的建筑认识而存在严重缺陷,指出研究中国的城市与建筑问题十分需要宽广的视野看待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不能以若干发达城市或地区来代表整体中国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传与交融——探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书评 形式与本质 建筑设计 现代中国
下载PDF
上海近代私立大夏大学两易其稿的校园空间史细读(1929—1934年)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笑笑 许懋彦 《新建筑》 202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是我国近代创办的最重要私立大学之一,由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建成的大夏梵王渡校园(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北路校区)在设计过程中两易其稿,形成三版迥异方案。文章基于三稿方案史料,利用"原境分析"等方法考析个中缘由...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是我国近代创办的最重要私立大学之一,由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建成的大夏梵王渡校园(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北路校区)在设计过程中两易其稿,形成三版迥异方案。文章基于三稿方案史料,利用"原境分析"等方法考析个中缘由,认为样式、经费、基地等建筑学基本问题及私立大学普遍困局的综合作用是三稿方案存在的原因,由这些问题导致的"现实扭转"又进一步为私立大夏大学校园带来了"被动的现代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设计 董大酉 近代私立大学 大夏大学 中国固有建筑形式 被动的现代性
下载PDF
孙中山现代中国理念与中山陵 被引量:1
4
作者 路中康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中山陵独特的"中国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刻的政治象征意义,体现了孙中山的现代中国理念。与其他获奖作品相比,吕彦直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物的功能适应性、空间开放性,经济可行性,风格上的"中西合璧",并且体... 中山陵独特的"中国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刻的政治象征意义,体现了孙中山的现代中国理念。与其他获奖作品相比,吕彦直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物的功能适应性、空间开放性,经济可行性,风格上的"中西合璧",并且体现了一种政治象征意义上"警钟唤醒中国"的联想,因而最符合国民党的期望。中山陵设计过程中对现代中国式纪念物的探寻,推动了近代中国建筑师对于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对当时和之后的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陵 孙中山 吕彦直 中国建筑民族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