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解读 被引量:15
1
作者 梅恒 胡豫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95-498,共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诊断 积分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DIC积分诊断系统在早期DIC诊断中的价值
2
作者 颜存粮 聂李平 +3 位作者 谢闻悦 郑若洋 姜航 纪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版CDSS作为DIC的诊断标准,对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入住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且疑似DIC的患者进行评分和分组。以首次确诊为DIC患者的前1天CDSS... 目的探讨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版CDSS作为DIC的诊断标准,对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入住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且疑似DIC的患者进行评分和分组。以首次确诊为DIC患者的前1天CDSS评分来判断是否为早期DIC,连续3次均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的评分者作为对照组。共纳入疑似患者183例;其中早期DIC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8岁;对照组117例,其中男73例,女44例,平均年龄59.1岁。结果早期DIC组的CDSS评分为(5.4±0.8)分,显著高于于对照组第1、2、3天的评分[分别为(3.9±1.2)分、(4.3±1.1)分、(4.5±1.1)分];第1、2、3天CDSS评分用于诊断早期DI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递减,分别为0.850(95%CI:0.793~0.908)、0.784(95%CI:0.716~0.853)和0.715(95%CI:0.641~0.789);首次CDSS评分值≥4分时的诊断比值比最高,为22.26,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95.5%、96.0%;首次评分值≥6分时的诊断比值比为16.62,诊断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相对较高,分别为91.5%和80.4%。结论对于疑似DIC的ICU患者,CDSS积分诊断标准具备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 弥散血管内 早期 诊断标准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指南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利伟 王学锋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222-224,共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应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资料(C级,水平Ⅳ)。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的DIC评分系统提供了客观的DIC诊断与治疗标准,该评分系统与临床和预后有关(C级,水平Ⅳ)。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诊断指南 INTRAVASCULAR DIC诊断 评分系统 实验室资料 治疗标准 委员会
下载PDF
浅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
4
作者 郑云海 李伟萍 《中国伤残医学》 2006年第2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治疗方案 诊断 全身出 栓形成 DIC患者 系统 致病因素 纤溶亢进 因子
下载PDF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李合欣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28-329,共2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临床分析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小板功能障碍 产科DIC 病理生理过程 综合征 2004年 1994年 病理过程 严重疾病 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因子 致病因素 早期诊断 抢救成功 全身 病死率 多疾病
下载PDF
4个积分系统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婷 高清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58-363,共6页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个积分系统:JMHW评分、ISTH显性评分、JAAM评分和MJAAM评分在DIC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疑诊为DIC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79例,并对搜集患者的...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个积分系统:JMHW评分、ISTH显性评分、JAAM评分和MJAAM评分在DIC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疑诊为DIC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79例,并对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4个积分系统进行评分并比较各评分标准对非恶性血液病DIC的诊断效能及死亡预判效果;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结果:M-JAAM评分对DIC的诊断阳性率最高(74.96%),与JAAM评分的诊断符合率为97.75%,32例(16.67%)先于ISTH评分被诊断为DIC,16例(6.45%)先于JMHW评分被诊断为DIC,MJAAM评分对28d死亡预判效果最差(AUC=0.690),与AT活性的取值较高有关。JMHW评分对DIC的死亡预判最佳(AUC=0.775),但JMHW评分诊断率(42.83%)不如JAAM评分(74.09%)和M-JAAM评分(74.96%)。ISTH评分相对于其他标准,诊断阳性率(33.16%)及死亡预判(AUC=0.721)均没有优势。JAAM评分诊断阳性率略低于M-JAAM评分,但死亡预判效果(AUC=0.705)高于M-JAAM评分(AUC=0.690)。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DIC阳性组和DIC阴性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PT、APTT、D-D、FDP、AT与DIC的预后及积分值相关性较好。结论:为了早期发现DIC,JAAM评分和M-JAAM评分更有利,如已达到JMHW评分诊断为DIC时,则患者死亡风险高,应予以高度重视;PLT、PT、APTT、AT、D-D、FDP、AT对DI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积分系统 诊断
原文传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积分系统及其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姜波 季林祥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53-855,共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危重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由于凝血机制被激活,小血管内纤维蛋白广泛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继发性纤溶导致严重出血。故DIC不仅是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危重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由于凝血机制被激活,小血管内纤维蛋白广泛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继发性纤溶导致严重出血。故DIC不仅是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而且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发病环节。DIC这一“灾难性”的综合征涉及了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积分系统 病理生理过程 发病机制 缺氧损害 严重并发症 机制
原文传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被引量:67
8
作者 胡豫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8-979,共2页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INTRAVASCULAR 血管栓形成 专家 中国 治疗 诊断 血管体系
原文传递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9
作者 严思棋 郭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的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的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DIC不是独立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以血液系统疾病为基础诱发的DIC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疾病 弥散血管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白细胞清除术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屠雨青 范祎 +5 位作者 宋铁梅 朱子玲 冯宇锋 戴丽君 常惠荣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1-366,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细胞清除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6月至2020年2月共139例行白细胞清除术且术前术后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AML、ALL和CML患者,评估各组的清除效果和组间清除效率的差异,并通...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细胞清除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6月至2020年2月共139例行白细胞清除术且术前术后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AML、ALL和CML患者,评估各组的清除效果和组间清除效率的差异,并通过血小板、凝血指标的变化、CD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计算,比较该技术在不同白血病患者中导致的止血功能差异。结果:三类患者白细胞清除术后,白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0.001),以ALL患者清除效果最佳。白细胞清除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AML:P<0.001, ALL:P<0.001, CML:P<0.01),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下降风险更高,且下降幅度与白细胞清除效率呈正相关(r=0.284)。此外,清除术后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清除后CDSS评分较高的患者出血事件概率更高(P<0.05)。结论:白细胞清除术是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降低肿瘤负荷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警惕其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建议进行CDSS评分,以进一步明确其对出血事件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清除术 高白细胞 功能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下载PDF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谢醒文 杨振宁 +2 位作者 葛鑫 白小翠 韩小琴 《东南国防医药》 202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评价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诊断标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小板计数确定患者的SAC诊... 目的评价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诊断标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科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小板计数确定患者的SAC诊断,将患者分为无SAC、轻度SAC、中度SAC和重度SAC四组,记录各组患者入科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CDS),基础疾病及住院时的血管活性药使用和机械通气情况,比较各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住EICU时间和住EICU费用等预后指标,使用秩相关检验SAC诊断标准和APACHEⅡ评分、CDS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住院期间使用机械通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SAC、轻度SAC、中度SAC和重度SAC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3±2.8)、(15.6±2.5)、(19.2±2.1)和(22.3±3.5)。SAC严重程度越高,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CDS越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越多(P<0.001),SAC与APACHEⅡ和CDS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和0.685(P<0.001),重度SAC患者具有更高的住院病死率(53.7%)、住EICU时间[(8.5±3.8) d]和EICU费用[(11.7±5.2)万元]。结论 SAC与APACHEⅡ、CD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SAC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功能障碍 生理与慢健康Ⅱ评分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住院病死率 预后 秩相关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被引量:140
12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1-363,共3页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INTRAVASCULAR 血管栓形成 专家 中国 诊断 血管体系 临床综合征
原文传递
333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的CDSS实验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作淼 陈先春 +3 位作者 钟磊 肖德俊 何程明 王小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2-656,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并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分析所有病例中的早期死亡等临床事件。结果:5项实验指标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血小板(59.76%),其次是D-D(30.93%),而APTT最低(2.70%);与对照组比较,除APTT(3组)和FIB(其他AML组)外,其余实验指标结果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AML-M<0.01);所有AL的CDSS之实验室指标评分值为1.50±1.51分,而达到现症DIC诊断标准者(≥4分)47例,阳性率为14.11%;CDSS评分值最高为AML-M3组,为3.34±1.71分。AL DIC患者早期死亡和脑(肺)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L非DIC患者(P<0.05,P<0.01)。结论:CDSS量化式积分法标准客观易行,对急性白血病继发DIC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指标 弥散血管内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初诊患者
下载PDF
PLASMIC积分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鉴别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殷杰 余自强 +7 位作者 孔丹青 王兆钺 金钧 王俊 王雪明 苏健 张威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PLASMIC积分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差异,评价该积分系统对于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TP和41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间... 目的比较PLASMIC积分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差异,评价该积分系统对于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TP和41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间接胆红素、肌酐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统计PLASMIC积分。结果根据PLASMIC积分预测伴有ADAMTSl3严重缺乏的TTP的危险度分层,24例TTP患者中,3例(12.5%)存在中度风险,21例(87.5%)存在高度风险。而在41例DIC患者中,38例(92.7%)存在低度风险,2例(4.9%)存在中度风险,仅有1例(2.4%)患者存在高度风险。在65例患者中,PLASMIC积分达高度风险对于TTP诊断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7.6%。结论PLASMIC积分系统高度风险的患者诊断为TTP的可能性大。该积分系统对于TTP和DIC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IC积分 小板减少紫癜 弥散血管内凝 诊断
原文传递
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月婷 刘晓帆 +5 位作者 付荣凤 陈云飞 刘葳 薛峰 张磊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索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DIG诊断中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并行诱导治疗的220例APL患者病历资料,采用CDSS、国际血栓与止血... 目的探索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DIG诊断中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并行诱导治疗的220例APL患者病历资料,采用CDSS、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DIc积分系统和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DIC积分系统分别进行评价及比较分析。结果220例APL患者中,男114例,女106例,中位年龄38.5(12~70)岁,其中低/中危组173例,高危组47例。11例患者诱导治疗期死亡。CDSS、ISTH、JMHW三种标准诊断DIC阳性率分别为62.27%、54.09%、69.09%。CDSS和ISTH诊断DIC的一致率为78.10%,CDSS和JMHW诊断DIC的一致率为88.32%。ROC曲线比较三者互为参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敏感度JMHW〉CDSS〉ISTH,特异度ISTH〉CDSS〉JMHW。CDSSDIC(+)和DIC(-)组患者PT、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采用ISTH诊断积分系统时DIC(-)组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DIC(+)组[26.3(0.6-488.7)mg/L对21.9(1.2~477.1)mg/L,χ2=1.871,P=0.002];采用JMHW诊断积分系统时DIc(+)与DIC(-)组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5(18.0-181.0)s对26.15(18.2-35.5)S,χ2=1.162,P=0.134]。CDSSDIC(+)和DIC(-)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患者起病时WBC、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对DIC的发生存在影响(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在CDSS中起病时WBC〉3×109/L是D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25,95%CI1.875-6.629,P〈0.001)。结论2017年版CDSS诊断DIC的敏感度高于ISTHDIC积分系统,特异度优于JMHWDIC积分系统。CDSS较ISTH、JMHW对于DIC相关指标具有较好区分度,适用于中国APL患者的DIC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早幼粒细胞白 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
原文传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书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95,共5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见于多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文章结合近年对该病的研究进展,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ISTH诊断评分系统 治疗原则
原文传递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多科室协同作战救治成功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17
作者 陈亚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4期289-28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多器官功能衰竭 救治成功 科室 感染中毒休克 作战 协同 重症监护室 血管内 成功抢救 老年患者 抢救治疗 功能指标 科主任 普外科 弥散 血管 系统
下载PDF
脓毒症凝血病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会鑫 宋振举 邵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91-996,共6页
脓毒症(Sepsis)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2016年国际3.0版脓毒症将其定义为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脓毒症时全身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具有免疫作用的微血管血栓。随着炎症反应和凝血激... 脓毒症(Sepsis)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2016年国际3.0版脓毒症将其定义为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脓毒症时全身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具有免疫作用的微血管血栓。随着炎症反应和凝血激活的相互影响,凝血紊乱严重者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器官功能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 诊断标准 危重症患者 紊乱 系统
原文传递
PICU脓毒症早期凝血功能及4种DIC诊断标准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敏 李德渊 +2 位作者 刘忠强 罗黎力 乔莉娜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289-2294,共6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早期凝血功能及4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出院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4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该院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4 h内的DIC实验室指标资料。分别比...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早期凝血功能及4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出院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4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该院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4 h内的DIC实验室指标资料。分别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组间DIC实验室指标变化,并分析不同DIC诊断评分系统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出院转归的关系。结果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加重,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Ⅲ(ATⅢ)逐渐降低,各组间Fg比较无明显差异(P=0.074);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逐渐延长(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逐渐升高(P<0.05)。随着脓毒症病情加重,DIC发生率均逐渐增加;国际血栓形成与止血学会(ISTH)、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中国DIC诊断评分系统(CDSS)诊断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儿DIC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急诊医学会(JAAM)评分系统诊断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儿的DIC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TH、JAAM、JMHW、CDSS评分系统诊断DIC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19.1%、10.1%、17.5%、11.6%(P<0.05),约为非DIC患者病死率的3.9、1.6、4.0、2.2倍,4种评分系统诊断DIC患儿的病死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增加,DIC实验室指标水平均逐渐变差,4种DIC评分系统DIC的诊断发生率均逐渐增加,病死率增加。4种评分系统有利于评估脓毒症诱发DIC的预后,且JAAM或CDSS评分系统可能更有助于DIC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弥散血管内 评分系统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DIC预警系统构建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涛 万亚楠 +4 位作者 王逸平 钟斐 孙杰 韩振 万健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13-520,共8页
目的:构建脓毒症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动筛查预警系统,并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筛查;将由预警系统筛查出的DIC的患者与由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出的DIC患者进行比较,探讨DIC预警系统与CDSS诊断标准对脓毒症患者... 目的:构建脓毒症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动筛查预警系统,并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筛查;将由预警系统筛查出的DIC的患者与由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诊断出的DIC患者进行比较,探讨DIC预警系统与CDSS诊断标准对脓毒症患者病死率预测的价值。方法:依托ISTH DIC及SIC DIC诊断标准在重症医学科Do Care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V5.0中构建出DIC预警系统,收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期间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被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等,抽取入科当天和后续4 d(第2~5天)的外周血,检测并记录入组患者5 d的血乳酸、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和患者28 d生存状态。同时对入组患者每天由DIC预警系统及CDSS诊断标准进行积分,记录每天新增的DIC患者。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两种DIC诊断方法对ICU患者28 d生存率的预测效果;同时分析第1天两种诊断标准对ICU生存率方面的预测价值。最后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两种诊断标准在第1天预测ICU患者28 d病死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预警系统在患者入院第1天对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有显著的价值(优势比为3.831、P=0.019、95%的置信区间1.255~11.656),而CDSS评分标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预警系统的特异度(82.6%vs.52.2%)、阳性预测值(58.6%vs.40.0%)及精确度(74.0%vs.58.0%)均更高,同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预警系统在第1天预测患者的28 d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CDSS评分标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1)构建的脓毒症患者DIC预警系统,可早期筛查出DIC患者,以实现对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早期诊断。(2)构建的DIC预警系统在早期预测ICU患者28 d生存率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DIC预警系统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弥散血管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