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伟信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5-66,共12页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商亚太地区和平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后,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用多种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同时,中国...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商亚太地区和平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后,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用多种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同时,中国通过会务准备与群众动员,为国家形象塑造创造环境并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此外,各国友好人士亦在会前会后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了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国通过举办亚太和会,传播了自身“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等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的起步阶段积累了成功经验,并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中国外交 国家形象 和平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
2
作者 吴国瑛 朱珊 《唯实》 2023年第8期14-17,共4页
中国的现代化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但国家形象的国际认可度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甚相称。一方面,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蓄意打压,中国国家形象被抹黑甚至“妖魔化”,使国际社会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但国家形象的国际认可度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甚相称。一方面,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蓄意打压,中国国家形象被抹黑甚至“妖魔化”,使国际社会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对外传播自身面临“故事很精彩,话语很贫乏”的尴尬处境,并长期处于从“挨打”到“挨饿”再到“挨骂”的被动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西方敌对势力 中国式现代 多维建构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妖魔 尴尬处境 认可度
下载PDF
基于WOS核心合集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井维维 刘茉 窦博浩 《时代人物》 2023年第10期30-33,共4页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有关中国国家形象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保持较高态势;核心发文机构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有关中国国家形象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保持较高态势;核心发文机构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是最具影响力的机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低碳环保、健康危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可视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4
作者 程曼丽 《传媒论坛》 2024年第5期3-3,共1页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即“自塑”与“他塑”的结合)。正因如此,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即“自塑”与“他塑”的结合)。正因如此,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即是如此。在国家形象的“自塑”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是对长期以来被西方世界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进行“祛魅”,主动展现新时期的新风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对外宣介国家和平发展的宗旨、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传播 国际舆论环境 自我认知 妖魔 新风貌 讲好中国故事 建构与传播
下载PDF
亚洲或东方的中国形象:新的论域与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周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共10页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中国形象 自我东方 西方现代性
下载PDF
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朱健平 邹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译作中扶桑这一东方女性形象和大勇等华工移民群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形象在创作和翻译的共谋中先后经历了"双重东方化"的建构,从而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使东方成为不断被边缘化的"套话式的"他者形象。这种"双重东方化"的建构,本质上乃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单向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中国形象 创作与翻译 共谋 “双重东方化”
下载PDF
基于目的地品牌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感知系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麦池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7-71,共5页
借鉴目的地形象感知的人—地和人—人两大感知系统,整合创新人—地感知和人—人感知系统的双向维度,以及基于品牌—受众关系的目的地旅游形象,即BABD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创建了"基于目的地品牌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感知系统&q... 借鉴目的地形象感知的人—地和人—人两大感知系统,整合创新人—地感知和人—人感知系统的双向维度,以及基于品牌—受众关系的目的地旅游形象,即BABD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创建了"基于目的地品牌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感知系统",基本涵盖国家形象认知和目的地品牌化等理论支点和内在机理,提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感知系统的概念整合、内在架构、概念体系、结构维度、作用机理和模型框架等战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人—地感知系统 人—人感知系统 目的地品牌 BABDI模型
下载PDF
东方主义视阈下晚清民国题材摄影的视觉策略和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8
作者 唐卫 李映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27,共5页
从东方主义摄影归纳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被多种污名化的策略,可以看到西方视角下,对中国古老文明所产生的既向往又带偏见的情感冲突,这些摄影常让受众对中国文化和记忆产生误读,使不了解中国面貌的观看者以新奇又偏见的方式对中国整体... 从东方主义摄影归纳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被多种污名化的策略,可以看到西方视角下,对中国古老文明所产生的既向往又带偏见的情感冲突,这些摄影常让受众对中国文化和记忆产生误读,使不了解中国面貌的观看者以新奇又偏见的方式对中国整体状况进行判断,甚至影响到现当代的国家形象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摄影 污名 中国形象 当代中国
下载PDF
旅游形象建构中的要素整合与品牌化——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
9
作者 王中雨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I0004-I0005,共2页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习惯了墨守朝九晚五……被蜷缩进在身体里的思想,让每个跳跃的灵魂被催眠。换而代之的是在"僵硬的"软椅子上,无数次的敲打着键盘,习惯了动作、习惯了声音,习惯了频率……
关键词 旅游形象 形象研究 要素整合 品牌 国家 中国 城市
下载PDF
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嬗变研究
10
作者 邹凡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23期238-240,共3页
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电影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长期垄断者和美国文化的“风向标”,好莱坞有着建构中国形象的漫长历史。研究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嬗变,对了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变化... 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电影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长期垄断者和美国文化的“风向标”,好莱坞有着建构中国形象的漫长历史。研究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嬗变,对了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变化、助推中国形象向正面化、多元化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好莱坞的多部经典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神秘中国形象、待拯救的落后中国形象、摇摆性的双重中国形象、中心化的多元中国形象,最终得出结论: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呈现出分量越来越重、形象越来越正面的趋势,好莱坞中国形象之嬗变,不仅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相关联,还与中国有力的国际形象塑造与对外文化传播措施相承接,更与中国已然成为好莱坞电影主要的出口市场,好莱坞遵循“利字当头”的市场逻辑密不可分。尽管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形象日趋正面化,但仍需警惕好莱坞的“商业迎合”本质,推动国家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文章旨在表明中国实现文化翻转和话语崛起的必然性,为全球化时代打造中国形象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影片 中国 国家形象 嬗变 他者 正面
下载PDF
他者视角对“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BBC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钰函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7-78,共2页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中国 纪录片 BBC 国家形象 “东方主义” 东方学》 春节 他者
下载PDF
“污名化”下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突破研究——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丹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4期34-35,共2页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面性的表征。尤其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全球合作日益密切,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也日渐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西方通过媒...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面性的表征。尤其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全球合作日益密切,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也日渐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西方通过媒介优势"污名化"中国,其营造出来的"中国威胁论"等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以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将宣传片作为塑造、传播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的手段,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就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不实的呈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媒体塑造这些形象的生成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对国家形象进行"去污化"路径建构,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良好、真实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国家形象 中国人要来了》 纪录片 传播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涵化效应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国家品牌”的公共外交新战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茜 《东南传播》 2021年第8期63-66,共4页
国家形象作为公共外交的理论硬核,中国电影的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基于涵化理论研究发现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商业电影的共鸣效应,一种是主旋律电影的教化效应,但仅此两种涵化效应都难以充... 国家形象作为公共外交的理论硬核,中国电影的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基于涵化理论研究发现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商业电影的共鸣效应,一种是主旋律电影的教化效应,但仅此两种涵化效应都难以充分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从而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最后本文提供了两种基于“国家品牌”的电影公共外交新战略:以中国电影为产品营销使之成为一个品牌;以电影为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品牌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效应 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
下载PDF
国家形象构建中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的共谋——以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为例
14
作者 张璠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第4X期125-126,共2页
在中国构建国家形象时,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利用好媒体来达到构建国家形象的目的时,运用正确的传播机制是关键的,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所以,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认知过程极容易与传播机制产生共谋并在公共... 在中国构建国家形象时,媒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利用好媒体来达到构建国家形象的目的时,运用正确的传播机制是关键的,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所以,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认知过程极容易与传播机制产生共谋并在公共外交当中发生作用,中国在进行公共外交的过程当中使应当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且利用这一现象来有效地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认知 传播机制 中国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中国话”与“中国化”--新时期国家形象传播的文化立场与方式革新
15
作者 陈雨璇 吴丹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5-58,共4页
全球传播秩序的迅速变革,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梳理了新时期国家形象传播从官方解读到民间话语、从单一的文化符号为媒到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为核的嬗变,探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借由去中心化节点式的传播... 全球传播秩序的迅速变革,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梳理了新时期国家形象传播从官方解读到民间话语、从单一的文化符号为媒到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为核的嬗变,探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借由去中心化节点式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以中国新方式讲中国好故事,提升回应受众的精准度,全面深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的理论、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层面的“中国化”,拓展中国理念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 中国化” 国家形象 立场 方式
下载PDF
《航拍中国》:国家形象的奇观化表达
16
作者 肖楠 陈红梅 《今传媒》 2020年第8期105-107,共3页
《航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纪录片。纪录片《航拍中国》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奇观化的特点,而奇观化的表达层面是多维宽广的,从纪录片本身看,可分为影像、音乐与解说词三个维度。在影像... 《航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纪录片。纪录片《航拍中国》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奇观化的特点,而奇观化的表达层面是多维宽广的,从纪录片本身看,可分为影像、音乐与解说词三个维度。在影像上,《航拍中国》采用上帝视角,同时运用动画图册以及卫星影像拓展视角,塑造空间,给人以审美上的奇观冲击,拨动心弦。在音乐上,《航拍中国》全片以一首曲调为主旋律,同时辅之以多元的音乐,达到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之奇观感,传达大国之情怀。在解说词上,《航拍中国》的语言既诗情画意又通俗易懂,既书写历史亦关照当下,在追溯华夏文明之旅中彰显大国风范。《航拍中国》中奇观化的表达对于国家形象的传达与建构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拍中国 国家形象 奇观
下载PDF
亚洲文化背景中的东方电影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星 朱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0,共7页
东方文化精神情态在影像透视中是独特的,沉静含蓄的镜像语言、内敛舒缓的影像风格等显示了有别于西方的独特文化风韵。东方电影涉及不同国度和差异性很大的地域,但总体精神上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主要从诗意文化的含蓄精神表现、诗... 东方文化精神情态在影像透视中是独特的,沉静含蓄的镜像语言、内敛舒缓的影像风格等显示了有别于西方的独特文化风韵。东方电影涉及不同国度和差异性很大的地域,但总体精神上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主要从诗意文化的含蓄精神表现、诗意文化的跳跃思维暗合电影的优势结构特点、诗意文化的散淡风格符合电影人性探索的视点等角度分析,特别强调在在含蓄节制中暗示意味、在无言镜像中述说心曲、在情景交融中显示意象的突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国家 亚洲国家 影像风格 诗意 中国 电影事业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谱系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当前的中国形象研究通常在问题提出之初,就主动将中国置于西方他者的位置之上,从而不仅表现出了浓重的"西方情结"(尤其是"美国情结"),也表现了深深的"受害者情结"。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普遍比较重视西方(... 当前的中国形象研究通常在问题提出之初,就主动将中国置于西方他者的位置之上,从而不仅表现出了浓重的"西方情结"(尤其是"美国情结"),也表现了深深的"受害者情结"。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普遍比较重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形象,忽视世界的中国形象;重视异域的中国形象,忽视本土的中国形象;重视负面的中国形象,忽视正面的中国形象。在这过程中,"东方主义"不仅成为他们使用最为"得心应手"的理论武器,更成为他们在思维上无法摆脱的一种统治方式。其带来的障碍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遮蔽了我们本应倾听的他者声音,更在于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限制了我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边界。因此,走出东方主义的理论陷阱和思维方式,重新深入到形象话语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谱系"中,并从中发现它们的行走轨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破解"中国形象"话语迷思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自我的想象,倾听他者的声音,从而在时空的坐标系中重新"发现"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中国形象 东方主义 自我想象
下载PDF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2,共6页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亚洲国家:“东方化”
下载PDF
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泰晤士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相德宝 《对外传播》 2006年第9期40-41,共2页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乎没有对英国媒介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对2005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依托EBSCO报纸资源数据库,通过设定标题中“中国”(China)的关键词检索了2005年全年对中国的报道。文章共得到初始样本291篇。进而,文章根据报道的内容分为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报道四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晤士报 实证研究 中国经济 媒介 英国人 中国社会 国家形象 中国 经济强国 妖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