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上) 被引量:7
1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5,共5页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 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剐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剐诗学的基础性工 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 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 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 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诗学 中国性别诗学 审美维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全球化
下载PDF
关于中国性别诗学建构的思考
2
作者 任雅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85-87,共3页
任何一种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理论归宿都必然是要走向诗学,建构包括女性主义文学基本原理、范畴和标准在内的性别诗学及坚守本土化的研究,这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中国性别诗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性别维度 视阈 本土化
下载PDF
“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桂荣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共同体”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 身份政治 历史生成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论中国大陆关于西方性别诗学的研究(1985-2005)
4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4,119,共9页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翻译介绍的,一是评析阐释的。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全球化视域里自然会发生的异质文明之间"授-受"或"受-授"互动的文化生态情形。近20年来中国真正能够集中体现"...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翻译介绍的,一是评析阐释的。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全球化视域里自然会发生的异质文明之间"授-受"或"受-授"互动的文化生态情形。近20年来中国真正能够集中体现"他山之石"学术思维拓新效应的,莫过于有一定代表性的西方性别诗学译介、论评的专著。这些关于西方性别诗学的论著,都集中指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论意义上,因此,当仅仅以此反观中国大陆性别诗学现状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标杆高高竖立,也就毫不奇怪。这是其所长也是其所短,长处在于对西方语境的执著,力图显出传输链条上的原生态的"真";短处则在于,在关涉中国性别诗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时,对同样也是性别诗学系统范畴的"女性文学"研究,就有所忽略,当命名偏执于或同感于西方语境一隅之时,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窘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 中国性别诗学 译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