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情人三度出场 |
邵毅平
|
《特别关注》
|
2023 |
0 |
|
2
|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
张勃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4 |
18
|
|
3
|
“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文化想象——以杜拉斯小说《情人》和《中国北方的情人》为例 |
陈召荣
李俊花
|
《武夷学院学报》
|
2008 |
3
|
|
4
|
杜拉斯小说《情人》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解析 |
杨会敏
陆申易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22 |
0 |
|
5
|
杜拉斯作品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解读 |
刘佳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7 |
0 |
|
6
|
想象与重塑——论杜拉斯《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中国情人”的书写 |
王祖基
|
《消费导刊》
|
2009 |
0 |
|
7
|
信息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在大众传媒下的传承——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 |
巩珊珊
|
《电子测试》
|
2013 |
0 |
|
8
|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
袁玉梅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
|
|
9
|
杜拉斯《情人》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解读 |
张露洋
王宗峰
|
《怀化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0
|
三月三——中国的情人节的倡导与考释 |
朱淑君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1
|
论杜拉斯后殖民话语中的中国情人形象 |
刘玉婷
|
《湘潮(理论版)》
|
2009 |
1
|
|
12
|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现代转型与应对策略 |
吕鑫
刘洁
王晓美
陈昊宇
刘卓然
|
《才智》
|
2018 |
0 |
|
13
|
三月三,中国情人节溯源 |
朱淑君
|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
2008 |
0 |
|
14
|
论玛格丽特·杜拉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的中国元素 |
王浩圆
|
《雨露风》
|
2022 |
0 |
|
15
|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形象——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
朱志玲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3
|
|
16
|
追思的情人 丰满的形象——从《情人》到《中国北方的情人》的人物形象赏析 |
袁珊珊
|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7
|
解读《情人》及其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
别伟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8
|
时空中穿行——杜拉斯两部“情人”文本的爱欲言说 |
林懿
|
《法国研究》
|
2014 |
0 |
|
19
|
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情节研究 |
王艺斐
|
《好日子》
|
2020 |
0 |
|
20
|
海南三月三节庆旅游发展研究 |
全红霞
|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201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