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1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下载PDF
“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2
作者 李晶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35-142,共8页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李长之解决中国传统画论缺乏体系性问题的尝试之作,也是他一次重要的艺术批评实践。他结合西方理论家玛尔霍兹、康德和温克尔曼等人的学术观点,采用“以西化中”和“以中化西”的思考方式,用西方的“壮美”...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李长之解决中国传统画论缺乏体系性问题的尝试之作,也是他一次重要的艺术批评实践。他结合西方理论家玛尔霍兹、康德和温克尔曼等人的学术观点,采用“以西化中”和“以中化西”的思考方式,用西方的“壮美”与中国传统的“逸”概述中国绘画的价值,以回应20世纪早期“美术革命”关于中国绘画的现代性论争。他在学理上对中国绘画理论和美术批评做了体系性建构,提出应根据所处时代境况改变绘画发展方向的议题,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绘画的美学问题,亦是古今、中西混杂下如何构造时代之民族精神,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美术革命 中国新艺术 现代性
下载PDF
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体系构建概况综述
3
作者 乔慧 《中国电影市场》 2021年第10期27-34,共8页
2010年至今,中国电影理论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几乎可以视为继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井喷期之后的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理论批评体系构建的时代区间。中国电影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民族审美、价值内核、文化信仰融入新构建的电影理论批... 2010年至今,中国电影理论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几乎可以视为继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批评井喷期之后的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理论批评体系构建的时代区间。中国电影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民族审美、价值内核、文化信仰融入新构建的电影理论批评体系之中,重要的如"中国电影学派""第三极电影""两岸电影共同体""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电影伦理美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体系 中国电影学派
原文传递
中国画论的基本体系及其批评研究——评《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4
作者 石二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I0007-I0007,共1页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总是抱以膜拜的态度,潜意识里把艺术作为一门神秘、高深莫测的学科看待。而艺术大师们在教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更增强了艺术的神秘色彩。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在20...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总是抱以膜拜的态度,潜意识里把艺术作为一门神秘、高深莫测的学科看待。而艺术大师们在教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更增强了艺术的神秘色彩。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美学批评著作《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中,勇敢地跳出这个思维定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艺术大师 文艺批评 北京出版社 神秘色彩 美学批评 30年代 20世纪
原文传递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ritical System: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
5
作者 蔡宗齐 张晓慧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15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成体系的文学批评著作,其广度与深度均无可比拟。刘勰通过对文学起源与本质、体裁分类、创作与接受过程、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修辞与创作原则以及文学通史等问题的思考,自觉构建了一套宏大的中国文...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成体系的文学批评著作,其广度与深度均无可比拟。刘勰通过对文学起源与本质、体裁分类、创作与接受过程、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修辞与创作原则以及文学通史等问题的思考,自觉构建了一套宏大的中国文学批评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心雕龙》中刘勰关于文学的种种观点,介绍了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整体结构,并对东亚和英语国家的《文心雕龙》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批评体系 文学理论 文学起源 文学体裁 文学风格 作家气质 创作及接受过程 创作原则 文学史
原文传递
李长之与邓以蛰
6
作者 于天池 李书 《文史知识》 CSSCI 2011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谈到李长之先生,现在的读者大多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比如他的《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等,知名度很高。实际上,长之先生作为学者,研究的领域并不限于文学,而是范围非... 谈到李长之先生,现在的读者大多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比如他的《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等,知名度很高。实际上,长之先生作为学者,研究的领域并不限于文学,而是范围非常宽泛,即使就批评领域而言,他对于中国绘画理论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写过《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鲁迅批判》 中国绘画理论 批评 文学家 道教徒 司马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