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中国抗战记忆研究——基于对1980年以来中国抗战电影的叙事学分析
1
作者 姜小凌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6-41,共6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抗战电影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化、国际化及创作者个性追求等因素的"规训"下,呈现出新的叙事风格和记忆特征。在叙事题材的选择上重在展示共产党领导的前线作战;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上帝之眼"的全... 新时期以来,中国抗战电影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化、国际化及创作者个性追求等因素的"规训"下,呈现出新的叙事风格和记忆特征。在叙事题材的选择上重在展示共产党领导的前线作战;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上帝之眼"的全知视角叙事虽仍占一定比重,但多重视角叙事已处主体地位;在主题表达上,官方话语下的主旋律叙事占主导,但民间话语下的人性叙事大量增加。与此同时,选择性凸显、选择性遮蔽和记忆失真等成为这一时期建构记忆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电影 战争记忆 电影叙事
下载PDF
抑制的精神创伤与断裂的历史记忆——中国抗战电影的身心呈现及其文化征候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1,共6页
迄今为止,受特定的战争观和电影观的影响,主要在政治意识形态与跨国电影工业的制约下,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中国电影里的抗战叙事及其身心呈现,大多停留在个体生死与家国存亡及其相互关系的互证层面,较为缺乏中国人在战争中所受身体痛... 迄今为止,受特定的战争观和电影观的影响,主要在政治意识形态与跨国电影工业的制约下,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中国电影里的抗战叙事及其身心呈现,大多停留在个体生死与家国存亡及其相互关系的互证层面,较为缺乏中国人在战争中所受身体痛楚与精神创伤的悲剧性显影。然而,随着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语境和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抗战电影也需要在"人性"叙事的限度与"反思"动机的主体等方面应对极为严重的挑战。但无论如何,遗忘的身体痛楚和抑制的精神创伤,终究无法揭示20世纪以来中国(人)面对战争不断丧失的民族命运和生命体验;这种断裂的历史记忆也形塑了中国(抗战)电影很难解决的价值困惑与文化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电影 精神创伤 历史记忆 身心呈现 文化征候
原文传递
民间、左翼与官方: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共同体的理论平台与对话协商
3
作者 邵瑜莲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抗战时期电影共同体的三种力量——民间、左翼与官方之间,并不是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体现着一种流动的主体性。《现代电影》《抗战电影》和《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三个重要刊物,虽然色彩各异,但并非各自为战的单声部,而是... 抗战时期电影共同体的三种力量——民间、左翼与官方之间,并不是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体现着一种流动的主体性。《现代电影》《抗战电影》和《中国电影》是抗战时期的三个重要刊物,虽然色彩各异,但并非各自为战的单声部,而是不同力量相互通约的平台与对话的场域:《现代电影》和《抗战电影》在差异性的坚持中表现出一种同质性,而《中国电影》在表面的团结中则潜隐着矛盾的因素。在战时中国,电影理论的交流与交锋,电影人的聚合与分散,是主体流动的结果,也是主体流动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电影 战时共同体 《现代电影 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