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漆艺视角下中国文人精神之开创与产品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俊嘉 孙家强 杨梓田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16期33-34,共2页
我国漆艺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国文化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漆艺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而当下漆艺的发展已难以沿袭千年来的传承方式。漆艺发展应减少传统复杂的工艺方式,试以"删繁就简"为主体... 我国漆艺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国文化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漆艺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而当下漆艺的发展已难以沿袭千年来的传承方式。漆艺发展应减少传统复杂的工艺方式,试以"删繁就简"为主体,结合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内涵,将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现代漆艺发展的重要理念。中国文人将其精神内涵融于书法、绘画、诗文等艺术创造中,"简"则于宋明之际逐步成为审美趋势。现代审美亦继承了这种生活形态,简明爽朗,朴实拙求。该文从漆艺、中国文人精神、文创三个角度诠释当下漆艺发展的几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艺 中国文人精神 文创
下载PDF
“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文人精神现象之二
2
作者 江冰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4-48,共5页
兴盛一时的“寻根文学”以及评论界对它的种种评说已渐渐地归于平静。想当年何等汹涌的文学大潮究竟在历史的海滩上留下了什么?抑或它就象循环往复时涨时落的海潮,来了也就来了,走了也就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我以为,至少对“寻根文学... 兴盛一时的“寻根文学”以及评论界对它的种种评说已渐渐地归于平静。想当年何等汹涌的文学大潮究竟在历史的海滩上留下了什么?抑或它就象循环往复时涨时落的海潮,来了也就来了,走了也就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我以为,至少对“寻根文学”不是这样,它由盛而衰由热而冷的现象本身,就值得人们反复琢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中国文人精神 评论 海滩 海潮 道德自我完善 孔子 “礼”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一隅——浅析匾额、楹联的多重涵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阎宏武 《山西建筑》 2001年第5期10-11,共2页
苏州私家园林的一些园主 ,具有甚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园主通过含蓄优雅的匾额、楹联 ,自我标榜、流传后世。通过这些文字和题名 ,了解园林主人的身份、地位、文化层次甚至更多。
关键词 匾额 楹联 中国文人精神 中国 古典园林 园林文化
下载PDF
翩翩一飞鸿 悠悠万重情——解读古典诗词中的雁意象
4
作者 雷冬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03年第15期28-29,共2页
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千百年来,诗人词客钟情于雁,托慨于雁,吟咏不绝,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雁文化。“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小雅·鸿雁》),这是最早的关于鸿雁的感喟:... 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千百年来,诗人词客钟情于雁,托慨于雁,吟咏不绝,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雁文化。“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小雅·鸿雁》),这是最早的关于鸿雁的感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雁是信用的象征;“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袁枚),雁又意味着时令季节的变迁;听“平沙落雁”,看“雁排长空”,我们愈能真切地感受到雁与中国文人精神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重情 古诗词 中国文人精神 审美特色 意象 鸣声 解读 滕王阁序 苏轼
下载PDF
“纠葛”背后的真相——范世民谈同事沈从文与范曾
5
作者 周描坤 《华人时刊》 1999年第14期27-29,共3页
有言道“誉高毁自来”,文化名人范曾自60年代名声大振后,争议亦如影子随身。进入90年代后,范曾潜心学术。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来他又被人拉出来作牺牲,纪念文化大家沈从文,掀起一阵批范祭沈的轩然大波。这种在生者与死者之间播弄死... 有言道“誉高毁自来”,文化名人范曾自60年代名声大振后,争议亦如影子随身。进入90年代后,范曾潜心学术。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来他又被人拉出来作牺牲,纪念文化大家沈从文,掀起一阵批范祭沈的轩然大波。这种在生者与死者之间播弄死无对证的是非,引起当前文化界许多人士的义愤,人们希望流言止于智者。《“纠葛”背后的真相——范世民谈同事沈从文与范曾》一文,将有助于读者拨开迷雾看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大字报 历史博物馆 文革 午门 三件事 中国文人精神 大震动 文化名人 研究员
下载PDF
由道入佛亦道亦佛的寒山子 被引量:3
6
作者 戴诚 沈剑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89-93,85,共6页
关键词 寒山 佛道相融 道家 佛教 精神解脱 中国古代文人精神 思想精神
下载PDF
A Motherland That One Cannot Return to An Interpretation on Song of The Chu From 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curity
7
作者 XIONG Xiao YANG X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6期438-446,共9页
Song of The Chu, a novel written by LAN Zi-- a Chinese Australian writer, recounts the struggle in Australia over 20 years (1988-2008) of a group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Cultural difference or even conflict is one ... Song of The Chu, a novel written by LAN Zi-- a Chinese Australian writer, recounts the struggle in Australia over 20 years (1988-2008) of a group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Cultural difference or even conflict is one of the inevitable issues in terms of migration. The Chinese (Han) cul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continental civilization and the Australian (Western) cul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maritime one are both mighty and cannot be conquered or assimilated by each other. This means that the Chinese immigrants to Australia, compared to the ones from a less mighty culture, are more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to the impact of an alie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a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sense of security of the mother culture. Cultural security, not unidirectional, also refers to the worry by the locals of the impact brought by the immigrants. The protagonist resorts to converting to Buddhism as a solution to the cultural schizophre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 of The Chu cultural security cultural schizophrenia solution
下载PDF
形散神聚 语淡情浓——茅林山水画读解
8
作者 马延岳 《美术观察》 1997年第12期40-46,共2页
青年画家茅 林在80年代末 创作的《半屏山 的传说》大胆借 鉴西方油画技 法,使画面形象 呈现一种雕塑感 和装饰味,同时 又不失中国水墨 山水独特的审美 取向,一时为画界同行所关注。这种初次的成功尝试为他后来创作的突破树立了坚定的... 青年画家茅 林在80年代末 创作的《半屏山 的传说》大胆借 鉴西方油画技 法,使画面形象 呈现一种雕塑感 和装饰味,同时 又不失中国水墨 山水独特的审美 取向,一时为画界同行所关注。这种初次的成功尝试为他后来创作的突破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作为一个专攻水墨山水的青年画家,茅林可谓具有一定的“童子功”。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深受现代山水画巨匠陆俨少先生的弟子陈我鸿的影响,在气象、笔墨、韵味三个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象前辈一样,他也是从清初四王入手而直追宋元,将宋代的造化之功、元代的意境之妙.明清的笔墨情趣融汇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山水画 形散神聚 水墨山水 沂蒙山区 青年画家 山东曲阜 师范大学 笔墨情趣 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文人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