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承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8,185,共13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是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但本质则是从中国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意义、现代形态的中国文体学转型的过程。此过程有两个重要节点: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百年前,外来文化与新文化在解构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过程中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是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但本质则是从中国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意义、现代形态的中国文体学转型的过程。此过程有两个重要节点: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百年前,外来文化与新文化在解构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过程中又有所建构,而近几十年的中国文体学研究则是在世界文学大格局中更高层次地回归传统。这也是传统中国学术在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百年来的中国文体学研究,担负着“承继先哲将坠之业”与“开拓学术之区宇”的双重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体学 百年 学术史
下载PDF
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承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必须继承中国文体学传统范式和经典方法,并探寻具有当代学术高度,有思想内涵、文化视野、科技文明与现实关怀的独特路径。文体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文献收集与文献阐释基础上,对文献有所"发现&... 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必须继承中国文体学传统范式和经典方法,并探寻具有当代学术高度,有思想内涵、文化视野、科技文明与现实关怀的独特路径。文体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文献收集与文献阐释基础上,对文献有所"发现"又有所"发明","察诸语境"以把握文体的复杂性、丰富性。中国文体学与礼乐和政治制度关系密切,文体研究需要以"活"的观念与眼光,考察文体实际的"运作"与"过程",还原其制度、仪式、程序等历史语境。对文体的物质形态研究,需要把文体学与考古学、出土文献学、图像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实物—图像—文体的研究方法,连接实物与纸上文献。文体学研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同时要超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局限,凸现人文学术的独特价值。新一代学者应该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立足本土文化,回到本土理论传统与古代文章文体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同时,超越中西畛域,打通古今鸿沟,突破学科的樊篱,创造出超越古代文体学的新辉煌。这是当今人文学者所追寻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向上一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体学 范式与方法 格局与境界 现代意义 向上一路
下载PDF
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任竞泽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1期173-180,共8页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学科 文体 文体批评 文体理论 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载PDF
日本诗话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竞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198,共18页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的"辨体之为急务"观点。辨体理论指导下的辨体批评实践也极为丰富,包括辨同异、真伪、工拙、清浊、是非、高下、雅俗、体用以及唐宋诗体之辨、四唐体格之辨等。关于破体变体论,包括正熟而奇出、常极而变生、变体中变体、定体与不定体、定法与不定法等观点。通过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日本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与中国诗话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日本诗话中的文体学思想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日中诗话及其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无论对于日本诗学批评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话 体制为先 辨体破体 唐体宋体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载PDF
中国文体学研究会成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克定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1-46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文体学研究会 方法论 学术流派 理论模式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演变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62,共8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简称"发变论")的研究却"一枝独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极其匮乏"文体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简称"发变论")的研究却"一枝独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极其匮乏"文体发展演变论"方面的话语资源;而且,传统文体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妨碍"发变论"研究的不利因素。当今学人继承多,创新少,学术惯性使现当代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因袭了这个缺陷。"发变论"研究本身难度大,不易出成果,学者多避行。于是,"发变论"研究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欲振起此项研究,学者们务须加强自觉意识、全体意识、理论意识及理论创新意识,超越尊古意识、实证意识和保守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发展演变论 滞后原因
下载PDF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
7
作者 吴承学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5期192-193,共2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在现代中国的衰落与复兴,从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文体学转型,颇具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也是传统中国学术在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本文所论“百年”,是百余年的一个便称约数。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传统文体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体学在现代中国的衰落与复兴,从传统文体学向现代文体学转型,颇具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也是传统中国学术在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本文所论“百年”,是百余年的一个便称约数。自清末民初开始,中国传统文体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最具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故命之以“百年”。中国古代文体学历史悠久,是集中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传统政治制度、礼乐制度与实用性目的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研究 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文体学 学术研究领域 现代文体学 清末民初 时间节点 本土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7-66,共10页
不能混淆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两者既关联,又不同。两者都属于广义的文艺学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两者更是水乳交融。但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中国古代关于文体的学问,而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是运用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 不能混淆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两者既关联,又不同。两者都属于广义的文艺学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两者更是水乳交融。但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中国古代关于文体的学问,而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是运用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写作实践所进行的鉴赏、评价和定性,两者不同。理论辨析易明,实际区分较难。从外延上说,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可分为三大类:辨体批评(辨体论)、合体批评(合体论)、备体批评(备体论)。其中,辨体批评是重心。中国古代辨体批评很繁荣,又可分为得失、源流、正变、雅俗、真伪等亚型批评(论)。如果把风格学也视为文体学,则风格学批评也属于文体学批评。迄今,国人仍多混一风格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风格学批评也很发达,可分为时代风格批评(时序论)、流派风格批评(流派论)、个人风格学批评(体性论)、个作风格批评(如"世说体")、地域风格批评(如齐气论、楚风论)、文化风格批评(如禅趣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 区别 外延
下载PDF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专家评审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深具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示范性。不仅是著者个人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当今文体学研究最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标... 专家评审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深具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示范性。不仅是著者个人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当今文体学研究最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前沿性、典范性的优秀成果。此书对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兼具理论创新及方法创新。这部学术著作既是创新之举,也有填补空白的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补空白 文体学研究 典范性 专家评审 中国古代文体学 吴承学 前沿性 获奖作品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探究
10
作者 覃新洒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1期12-14,共3页
目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探究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各种文体类型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文学的演变历程和文学成就,更在于为分析其中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进而体现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内在价值和重要... 目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探究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各种文体类型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文学的演变历程和文学成就,更在于为分析其中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进而体现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意义,而不仅仅被当成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对比研究法对郭著与姚著进行研究分析,寻求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结果:郭英德在《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一书中,以文艺评论为切入点,概括了中国古代文艺评论界关于不同层次的文体构成、特点与功能的观点,并梳理了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中国古代文体的类型划分原理与规则,同时对语体类型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进行分析。姚爱斌在《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中对中国古代文体论及其现代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阐释了“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探究了古代文体论的方法论及其作用机制,阐明了古代文体中“体”与“类”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对文体论的“范畴”和“体系”等基本问题作了考辨和新释,并且与西方的文类学、文体学进行比较,反思其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结论:两本著作对中国古代文体学中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有所探讨,前者重在考察文体的形态,后者重在研究文体的理论问题,两者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古代文学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源流
11
作者 尹相如 《昆明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36-41,共6页
文体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连绵千载,流派纷呈。文章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既理清了文体学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又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体学专著进行了评析,实事求是地分析其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其中对《... 文体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连绵千载,流派纷呈。文章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既理清了文体学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又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体学专著进行了评析,实事求是地分析其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其中对《文心雕龙》的性质和结构的分析,具有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 源流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述评
12
作者 王章才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4-49,共6页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持续繁荣。但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研究则一直很薄弱。这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论述文字迄今罕见;零星的议论则散见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各方面的论著中。这些零散的议论,按内容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三种:单体发变论...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持续繁荣。但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研究则一直很薄弱。这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论述文字迄今罕见;零星的议论则散见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各方面的论著中。这些零散的议论,按内容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三种:单体发变论;合体融渗发变论;全体浑和发变论。三种中,前两种为数较多,第三种极少,仅见于笔者。但只有第三种才是对文体"发变论"的宏观的、整体的和贯通的研究,所以亟待加强和深入。港台学界的相关研究则更薄弱。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很缺乏,仅见一些汉学家有有关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融渗及演变等方面的零星论述。但国外也有一些理论,如混合剧种论、互文性理论、囊括说、视域融合论等,虽非直接论述中国文体的发展演变问题的,但对推进和加强"发变论"尤其是全体浑和"发变论"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体学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 述评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与具体方式
13
作者 王章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4-147,共14页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中国古代文体互文的具体方式约有六种:构思性互文;表现模式互文;讲说口吻互文;语言体式互文;风格互文;体裁、体类互文。这六种互文方式也不绝缘,相反,文体互文或文体融合常常是多种方式共存并行、综合性施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融合 文体互文 基本规律 具体方式
下载PDF
宋前考证笔记的文体生成及其意义考论
14
作者 多洛肯 宋芬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题材范围极大拓展,考据辨证的文体特征得以确立,考证、纪实的文体功能得以明确,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观念得以显现,文类观念也已经自觉。由此,考证笔记确立了基本的文体规范,并且在文体学领域标识了自己的领地。这一文体的确立,不仅为后世考证笔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笔记文体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前考证笔记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规范 文体观念 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论要
15
作者 党圣元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2期65-67,共3页
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文体”是一个深具民族性与本土性的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genre、form、style、type等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可通约之处,同时又有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体”的概念正式形成,文... 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文体”是一个深具民族性与本土性的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genre、form、style、type等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可通约之处,同时又有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体”的概念正式形成,文体理论批评蔚为大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之后,中西文学观念的碰撞给传统文体理论批评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也为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建立创造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体学 民族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 魏晋南北朝 文体理论 丰富的内涵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体系建构
16
作者 江林昌 《中国文学年鉴》 2019年第1期908-910,共3页
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表明,中国古代文体学需要重新估价,建构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体从周秦汉开始,随时代的发展由少至多,唐宋以后进入繁荣发展期。以下试以这些文学史教材通用观点为背景,讨论考古... 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表明,中国古代文体学需要重新估价,建构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体从周秦汉开始,随时代的发展由少至多,唐宋以后进入繁荣发展期。以下试以这些文学史教材通用观点为背景,讨论考古发现对古代文体提供了哪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古代文体 文体学理论 考古发现 出土文献 文学史教材 理论体系建构 传统观点
原文传递
Interdiscursivity and Promotional Discourse:A Corpus-Assisted Genre Analysis of About Us Texts on Chinese University Websites 被引量:1
17
作者 Tao XIONG Qiuna LI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4期397-416,525,共21页
The debate on the marketization of dis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sparked and sustained interest among researchers in discourse and education studies across a diversity of contexts.While most research in this line ... The debate on the marketization of dis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sparked and sustained interest among researchers in discourse and education studies across a diversity of contexts.While most research in this line has focused on marketized discourses such as advertisements,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promotional discourse in public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About us texts on Chinese university websites.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wofold:first,to describe the generic features of the university About us texts in China;and second,to analyze how promotional discourse is interdiscursively incorporated in the discourse by referring to the broader sociopolitical context.Findings have indicated five main moves:giving an overview,stressing historical status,displaying strengths,pledg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llegiance,and communicating goals and visions.Move 3,displaying strengths,ha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sub-moves which presents information on campus facilities,faculty team,talent cultivation,disciplinary fields construction,academic research,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main linguistic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used in these mov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ut us text Chinese universities genre analysis INTERDISCURSIVITY MARKETIZATION promotional discourse
下载PDF
What does SCI mean to a doctor in China?
18
作者 Zhang Yan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0年第6期382-384,共3页
In China, to be an excellent doctor means to publish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paper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CI publications becomes the only criteria for ran... In China, to be an excellent doctor means to publish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paper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CI publications becomes the only criteria for ranking position of Chinese doctors. Who can save them from the slavery of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hina DOCTOR
下载PDF
The New Media Engine for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al Diffusion: A Case Study of"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19
作者 Huang A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2期1158-1164,共7页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presence and influence in a diversified arena of world cultures. While this network is being enlarged and improved with the Chinese govemment's persistent backing, it is, however, recognized that the influen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stitutes are still limited. It might not be essential whether people come primarily as serious language learners, but necessarily, the platform has to be attractive enough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users to stick on, making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a sustainable 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met, mobile service,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other types of new media would act as an important effort to help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interacting with users, offering users with abundant media-rich content, and minimizing users' inconvenience by enhancing users' experience, lowering travel and time cost, and easily providing multi-lingual suppor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platform of 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http://www.chinese.cn, the official Intemet portal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as a case of actuality to analyze how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could utilize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new media to enrich, enlarge, and enhance the dif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portal's functionality and views are presented, upon which a number of strategic suggestions are raised, for the sake of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efficiency in cultural diffu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culture new media Internet
下载PDF
加强亚细亚社会形态研究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
20
作者 江林昌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2,共8页
2023年是《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更名十周年,值得纪念。作为读者兼作者,我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协助编辑部组织举办过主题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学术文化研究新境”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学... 2023年是《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更名十周年,值得纪念。作为读者兼作者,我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协助编辑部组织举办过主题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学术文化研究新境”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研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还有幸发表了《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体系建构》等几篇小文,对刊物的培养与信任深怀感激之情。我深切体会到《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在团结和凝聚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组织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引领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和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自信 出土文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体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