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重构--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于文思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6-101,共6页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本土化” 中国文化身份 “后殖民” “国学热” 新儒学
下载PDF
晚清传教士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明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探讨了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通过分析他在华多重身份及各种“入世”活动间的联系,加深人们对林乐知在华思想和行为的认识;论述了林乐知对寄居47年的中国的感情和他曾借四次返美之机向西方大力介绍中国的实情,揭示了他的中国情结和对中... 探讨了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通过分析他在华多重身份及各种“入世”活动间的联系,加深人们对林乐知在华思想和行为的认识;论述了林乐知对寄居47年的中国的感情和他曾借四次返美之机向西方大力介绍中国的实情,揭示了他的中国情结和对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中国文化身份 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体验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对中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观的话语分析
3
作者 和媛媛 肖琳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2期219-240,264,共23页
本研究调查了一组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考察了他们使用哪些话语为“中国文化”赋义,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话语来建构其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者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北京某高校39名大学生关于关键性跨文化交际事件的... 本研究调查了一组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考察了他们使用哪些话语为“中国文化”赋义,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话语来建构其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者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北京某高校39名大学生关于关键性跨文化交际事件的反思报告。在反思报告中,这些大学生描述了以往跨文化交际经历中那些令他们产生强烈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感的事件,剖析了促使他们产生这一感受的中国文化要素。对反思报告的话语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方式的多样性和流动性。研究结果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备受争议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中国大学生 文化交际 社会建构主义 话语
下载PDF
全球文化新秩序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
4
作者 张志洲 《对外传播》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全球文化秩序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西方主导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以及“西强他弱”是这一全球秩序的基本结构。西方在全球文化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质言之就是掌握了文化国际话语权。全球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是大国话语权竞... 全球文化秩序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西方主导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以及“西强他弱”是这一全球秩序的基本结构。西方在全球文化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质言之就是掌握了文化国际话语权。全球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是大国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且要改变在这一秩序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具有促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和更新的动力。中国要以国际话语权建设推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认识并采取举措:加强话语质量建设与传播影响力建设并举;寻求非西方“文化话语权联盟”以获得“共同话语权”;将国家实力增长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权特别是文化话语权的增长;对西方文化话语权进行适当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化新秩序 国际话语权 中国文化身份 秩序转型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建构——兼谈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庆祝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1-43,共3页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身份 建构性 中国文化身份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文化身份
6
作者 张李绩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王岳川 《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 民族文化 本土文化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小型中国文化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小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2-96,共5页
当前,中国学习者面临中国文化失语和中国文化身份焦虑的现实,建立小型专用语料库,将语料库技术和资源引入到中国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可以切实从教学实践方面改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建库原则、双语语料对齐和标注等方面介绍了建库方案和... 当前,中国学习者面临中国文化失语和中国文化身份焦虑的现实,建立小型专用语料库,将语料库技术和资源引入到中国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可以切实从教学实践方面改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建库原则、双语语料对齐和标注等方面介绍了建库方案和相关知识。建成后的平行语料库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国文化翻译教学以及制定中国文化词表等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身份焦虑 平行语料库 中国文化词表
下载PDF
英语专业学生的危机:汉文化磨蚀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132-134,共3页
本文通过对一定量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测试和调查,从"文化适应"概念的心理层面,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现状和成因。并从端正英语专业学生的态度和动机入手,对文化适应中的"整体策略"予以重视,进而帮... 本文通过对一定量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测试和调查,从"文化适应"概念的心理层面,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现状和成因。并从端正英语专业学生的态度和动机入手,对文化适应中的"整体策略"予以重视,进而帮助他们增强文化归属感,重建在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同时,本文就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意见,以改善汉文化磨蚀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生 文化磨蚀 文化适应 整体策略 中国文化身份
下载PDF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内涵的变迁——从慷慨激扬至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
9
作者 李子通 《今传媒》 2018年第6期184-185,共2页
中国现今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很难用"85美术运动"中时常提及的"启蒙"和"批判"这两个词来诠释作品了。正如这两个词汇所直观传递的内涵一样,"85美术运动"即是中国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艺术思潮运... 中国现今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很难用"85美术运动"中时常提及的"启蒙"和"批判"这两个词来诠释作品了。正如这两个词汇所直观传递的内涵一样,"85美术运动"即是中国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艺术思潮运动,又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然而近四十年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却逐渐使当代艺术作品变得晦涩难懂,似乎我们的当代艺术走入了一个渐渐封闭的怪圈。本文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线索,运用书籍、网站、期刊等手段,从观者与作者两个方面去剖析原因,解释当代艺术变得晦涩难懂的六个主要原因,最后阐述争夺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的必要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身份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下的网络小说《斗破苍穹》英译研究
10
作者 王改霞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8-11,36,共5页
《斗破苍穹》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30强,其海外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读者评论超过100万条,涵盖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IP改编形式,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然而,国内对《斗破苍穹》英译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选取《斗破... 《斗破苍穹》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30强,其海外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读者评论超过100万条,涵盖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IP改编形式,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然而,国内对《斗破苍穹》英译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选取《斗破苍穹》英译本为个案,从后殖民主义翻译视角出发,从文本特征、英译策略、受众互动三个方面探讨网络小说英译本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路径,揭示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首先,《斗破苍穹》中构建的“异空间”和“成长的勇者”形象既包含西方的奇幻元素,也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幻想,是中西方文化的杂合。其次,英译本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再者,译文读者对中国网络小说《斗破苍穹》兴趣浓厚,并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壁垒和障碍,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三种方式,《斗破苍穹》英译本成功建构了中国文化身份,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破苍穹》 后殖民主义 翻译 中国文化身份
下载PDF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评介
11
作者 胡辉莲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59-62,共4页
陈建平、尤泽顺等推出的《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一书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的共变关系。一方面传承了世界范围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传统,系统研究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现实... 陈建平、尤泽顺等推出的《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一书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的共变关系。一方面传承了世界范围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传统,系统研究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现实社会语言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了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理论整合、方法探索、视角选取方面寻求突破,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社会语言学 话语建构 政治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