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中的三种“意识”
1
作者 刘果 桑大鹏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65,共4页
贯穿《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下引此书只注出处)的有三种昂基本的“意识”,即问题意识、朴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以此三种意识,作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问题,建立起了关于中国文学观念之极富理论品格和... 贯穿《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下引此书只注出处)的有三种昂基本的“意识”,即问题意识、朴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以此三种意识,作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问题,建立起了关于中国文学观念之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问题意识 观念 美学意识 理论品格 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 王齐洲 湖北教育出版社 书评
下载PDF
春秋时期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
2
作者 王齐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3-116,共14页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卫武公的自警和尹吉甫的作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在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曾在礼乐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诗》、《书》等传统文学,已经不再仅仅是礼乐教化的...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卫武公的自警和尹吉甫的作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在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曾在礼乐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诗》、《书》等传统文学,已经不再仅仅是礼乐教化的组成部分,而逐步演变为统治者实现个人政治目的或塑造个人道德形象的手段,甚至变成了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工具,文学有了脱离礼乐制度而独立的倾向。春秋中叶士人登上历史舞台,在批判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这便为文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日益突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而"礼"与"德"相配合,成为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表征,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揭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中国文学观念 春秋时期 文学功用
下载PDF
穿越丛林的阳光——《中国文学观念论稿》述评
3
作者 桑大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8-142,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齐洲 古代文学 文体 审美形式
下载PDF
中国文学观念的嬗变
4
作者 朱维 《理论界》 2006年第5期172-173,共2页
在中西文学观念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中国文学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功能论、要素论到本体论、文化论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一发展过程,以期对当前及未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国文学观念 演变 轨迹
原文传递
美国早期汉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观念——从裨治文的《中国丛报》到威尔逊的《中国文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5,共6页
早期英美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英美两国传教士由于语言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以及工作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其译介与研究工作很自然地彼此交织,并在英语世界... 早期英美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英美两国传教士由于语言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以及工作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其译介与研究工作很自然地彼此交织,并在英语世界共同发挥着影响。美国汉学在开山时期一方面呈现出兼容博杂的面貌,更由于其世界性的眼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中国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谱系中重新加以审视,传统的经典再次获得了崭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汉学 中国文学观念 伊皮法纽·威尔逊的《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之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146,共8页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0s)。梳理这两个阶段的中国文学译介及文学史纂原典,分析这些文本的主要特征及生成原因,探讨其论述立场和叙事逻辑,可以展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以及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的生成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早期汉学 中国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史纂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论纲
7
作者 王齐洲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比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更为活跃,且古代文学观念又多用现代文学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何时发生、何以发生、如何发生、其思想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等这些奠定中国文学发展基础的重大问题,缺少...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比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更为活跃,且古代文学观念又多用现代文学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何时发生、何以发生、如何发生、其思想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等这些奠定中国文学发展基础的重大问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如果采用发生学的理论,从古代文学观念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文化渊源、话语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主体社会实践,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丰富内涵,或可完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的学术建构,促进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发生 思想 材料 方法
下载PDF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8
作者 杨乃乔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经学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演变过程 学术价值 文学流派 玄学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探讨——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
9
作者 杨忠生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I0007-I0008,共2页
随着现代多元文学文化的碰撞与竞争,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的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度持续下降,社会教育传播体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产生了诸多困惑。为了解答这些困惑,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 随着现代多元文学文化的碰撞与竞争,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的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度持续下降,社会教育传播体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产生了诸多困惑。为了解答这些困惑,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学科实践与教学改革展开了多次专业的探讨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 学科观念 教学实践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观念问题
10
作者 王泽龙 《华中人文论丛》 2010年第1期92-96,共5页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挑战。本文主要讨论了近几年来学术界盛行的国学热思潮、海外汉学影响下的现代性观念、传统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局限性问题。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观念 国学热 现代性 进化论
原文传递
The Dilemma and Redemption of Culture: A Way to Interpret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May 4th and Yan'an Period*
11
作者 ZHANG J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8期1200-1206,共7页
The status and meaning of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m China's revolution. Terry Eagleton's cultural deriv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redefining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t... The status and meaning of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m China's revolution. Terry Eagleton's cultural deriv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redefining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is,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in May 4th and the Chinese Marxism aesthetics in Yan'an have taken on the common issues like national and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hereas they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phase and thus the historical relativit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ain body of culture transfer, the intellectuals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from elite cultur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cultur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dea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dilemma to rede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revolution CULTURE ELITE POPULA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