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走出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原则与方法
1
作者 李琴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引领下,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事业如火如荼,逐渐由路径探索深入到提质增效阶段,文学走出去效果评估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依据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厘析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效果的多种因素,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引领下,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事业如火如荼,逐渐由路径探索深入到提质增效阶段,文学走出去效果评估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依据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厘析影响中国文学走出去效果的多种因素,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立效果评估指标并赋以权重,最终建构一个中国文学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以期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效果评估提供较为科学并实用的量具,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效果评估 指标体系 评估原则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11-2020)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家海 李洁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该领域研究涌现出诸多研究热点,对最新研究论文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前沿动态,还能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合理展望。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该领域研究涌现出诸多研究热点,对最新研究论文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前沿动态,还能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合理展望。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国内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梳理研究热点演化历程并探测热点研究课题和前沿研究领域。研究发现该话题的期刊发文量总体呈较快增长态势;“译介”“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翻译策略”和“莫言”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的六个高频关键词;当前热点研究课题主要可分为翻译、翻译策略、传播与接受、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葛浩文、翻译出版和汉学研究七类。传播与接受、翻译出版和《三体》的翻译研究具有较强前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 翻译 CITESPACE 科学计量分析 可视化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非文学思维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子满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6期77-84,共8页
有关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讨论中,有一种狭隘的惟文学思维,表现为四种具体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内在的问题,都脱离中国文学外译的现实,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与接受。中国文学因此迫切需要加入其他思维。政治因素由于在中国文学外译中... 有关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讨论中,有一种狭隘的惟文学思维,表现为四种具体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内在的问题,都脱离中国文学外译的现实,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与接受。中国文学因此迫切需要加入其他思维。政治因素由于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理应受到重视,因此政治思维是必须考虑的选项。同时,虽然目前对市场的作用有三种错误认识,但市场因素是中国文学外译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市场思维也应是选项。只有这三种思维并举,才有可能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和手段,提高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文学思维 政治思维 市场思维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4
作者 靳帆 宋洁 董亚娟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3-35,共3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越发频繁,交流日益密切,国家的软实力也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明显处于劣势,中国文学仍不为国外读者广泛知晓或喜爱,"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一些困难。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越发频繁,交流日益密切,国家的软实力也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明显处于劣势,中国文学仍不为国外读者广泛知晓或喜爱,"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一些困难。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困难的原因,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途径,为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问题 成因 对策
下载PDF
操控论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
5
作者 李亚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各国间的紧密性加剧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迫切性。根据前50年的发展过程,翻译策略这一具体问题仍然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一大议题。以葛浩文译品为个案研究对象,描述在操控论视域下翻译策略使用。通过各种改写手段,提高文... 各国间的紧密性加剧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迫切性。根据前50年的发展过程,翻译策略这一具体问题仍然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一大议题。以葛浩文译品为个案研究对象,描述在操控论视域下翻译策略使用。通过各种改写手段,提高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流通,保证译本的对外传播,真正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控论 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策略 改写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兼论译者多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轶青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5期113-114,117,共3页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务必适应新时期前进的脚步。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这不在仅仅被文学界关注,而...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务必适应新时期前进的脚步。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这不在仅仅被文学界关注,而是被每一位中国人问起,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大众。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国家从有关领导部门到学术界以及翻译界,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即仅仅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认为只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种类的他国语言,中国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殊不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译者所能做到的,译者自身不仅要具备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同时应该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敏感性,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该文将阐述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中国译者的挑战,探寻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加快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者 多元化 跨文化翻译 文化素养
下载PDF
从成功翻译案例看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选择
7
作者 张婷 《海外英语》 2019年第21期168-169,共2页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由谁来译便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现阶段文化走出去的需求,笔者通过借鉴分析以往成功外译案例,指出中外合作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类型选择。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 译者选择 翻译案例 中外合作
下载PDF
从勒菲弗尔操纵论的视角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8
作者 顾颖 《采写编》 2018年第4期49-50,共2页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越来越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中国文学走出去"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去,被广泛地接受和传播一直是文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越来越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中国文学走出去"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去,被广泛地接受和传播一直是文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以勒菲弗尔"操纵论"的三要素(文学系统之内的专业人士、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人和诗学观)浅析"中国文学走出去"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勒菲弗尔“三要素” 文学翻译 译介
下载PDF
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启示--以葛浩文译莫言小说获奖为例
9
作者 王欢欢 王玉玲 《海外英语》 2023年第18期34-36,45,共4页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通过中国文学“走出去”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文学翻译绝不仅仅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问题,背后还涉及了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该文在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分析葛浩文助力莫...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通过中国文学“走出去”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文学翻译绝不仅仅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问题,背后还涉及了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该文在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分析葛浩文助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译介模式,以探究符合现阶段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中国文学出去 葛浩文 莫言 译介模式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 被引量:321
10
作者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然而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国家从有关领导部门到学术界乃至翻译界,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qu... 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然而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国家从有关领导部门到学术界乃至翻译界,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即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而看不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把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译介的行为,看不到译入与译出这两个表面相似的翻译行为之间的重要区别,也看不到这个译介行为所面临的时间差与语言差的问题。本文运用译介学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介学 译入与译出 语言差 时间差
原文传递
国内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现状与展望——一项基于CSSCI源刊的共词可视化分析(2007~2016)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琴 王和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对2007~2016年间CSSCI源刊发表的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论文进行的共词可视化分析显示,目前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领域已形成中国作家作品海外接受与传播研究、翻译出版研究、译介模式研究三大热点,但也存在研究对象之间缺乏系统... 对2007~2016年间CSSCI源刊发表的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论文进行的共词可视化分析显示,目前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领域已形成中国作家作品海外接受与传播研究、翻译出版研究、译介模式研究三大热点,但也存在研究对象之间缺乏系统性整合、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等不足。今后的研究应在系统科学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加强翻译批评研究、中国文学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等,以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CSSCI源刊 共词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 被引量:34
12
作者 耿强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7,65,共13页
政府译介中国文学是由原语至目标语的主动译介,文本生产和传播在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中运作,这给考察译介效果带来了困难。本文以熊猫丛书这一政府翻译项目为研究对象,整体考察丛书在美国文化系统中的接受过程,分析其译介效果,意在揭示丛... 政府译介中国文学是由原语至目标语的主动译介,文本生产和传播在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中运作,这给考察译介效果带来了困难。本文以熊猫丛书这一政府翻译项目为研究对象,整体考察丛书在美国文化系统中的接受过程,分析其译介效果,意在揭示丛书在译本传播阶段存在的问题。这对今后政府译介模式看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政府译介模式 熊猫丛书
原文传递
解读《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兼谈中国文学走出去 被引量:23
13
作者 马会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国际笔会和西班牙拉曼·鲁尔学院于2007年联手推出了《译还是不译——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To Be Translated or Not To Be——Pen/IRL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 国际笔会和西班牙拉曼·鲁尔学院于2007年联手推出了《译还是不译——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To Be Translated or Not To Be——Pen/IRL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学翻译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各国文学译入到英语的问题。本文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报告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中国政府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决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对"怎么走出去","如何更有效地走出去",以及"走出去的效果如何"等尚缺乏足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 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飞散译者模式探索——以童明英译木心短篇小说集《空房》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倩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模式的研究常停留在汉学家模式的层面,本文结合童明的飞散理念,提出了以海外华人为主体的飞散译者模式,并以其英译木心短篇小说集《空房》为例,总结了飞散译者的优势及需要满足的条件。飞散译者的优势在于其飞散...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模式的研究常停留在汉学家模式的层面,本文结合童明的飞散理念,提出了以海外华人为主体的飞散译者模式,并以其英译木心短篇小说集《空房》为例,总结了飞散译者的优势及需要满足的条件。飞散译者的优势在于其飞散者的身份和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了解;飞散译者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双语能力、文学素养和翻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者模式 飞散译者
原文传递
葛浩文翻译模式探究——兼论“借帆出海”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15
作者 周玲琪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带有鲜明的“我译”风格,译笔以忠实为原则,以创造性叛逆为特色,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赢得了原作者、市场、出版商的多方好评。作为翻译场域各要素的居间者和中西文化的协调员,葛... 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带有鲜明的“我译”风格,译笔以忠实为原则,以创造性叛逆为特色,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赢得了原作者、市场、出版商的多方好评。作为翻译场域各要素的居间者和中西文化的协调员,葛浩文是海外汉学家群体的缩影,其翻译模式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从葛浩文的译介心理、翻译目的、文化立场与翻译策略入手,旨在探究其翻译模式,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模式 译介心理 翻译目的 文化立场 翻译策略 中国文学出去
下载PDF
动态全球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与交流——评《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伍晓莉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116,共1页
我国文学发展不断经历着时代的考验,加上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现当代文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也在逐渐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国际传播事业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良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均对现当... 我国文学发展不断经历着时代的考验,加上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现当代文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也在逐渐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国际传播事业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良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均对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平外交、对外贸易等重大决策,均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动态全球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传播事业 全球语境 多元文化语境 促进作用 和平外交 对话与交流 中国文学走出去
原文传递
从文化离散视角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世蓉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6期87-96,共10页
近年来,"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刘震云在海外不同国家屡获文化殊荣,足以证明其作品在异域文化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本文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案例,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文化离散"视角,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 近年来,"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刘震云在海外不同国家屡获文化殊荣,足以证明其作品在异域文化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本文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案例,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文化离散"视角,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在协调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学可读性及与异域大众文化融合之间的关系时,华人离散译者群体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刘震云小说 文化离散 离散译者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 被引量:28
18
作者 胡安江 梁燕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6期67-76,共10页
文化势差、民族心理、文化心态,"精英主义"态度合力促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对于翻译及翻译作品的事实性歧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所进行的一系列"走出去"探索,深刻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 文化势差、民族心理、文化心态,"精英主义"态度合力促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对于翻译及翻译作品的事实性歧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所进行的一系列"走出去"探索,深刻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的种种现代性焦虑与文化复兴压力。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要实现实质性的跨越与突破,必须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文学传播机制、同时兼顾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译者翻译模式和读者阅读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在传播机制和翻译选材方面尊重市场机制和目标读者,实施多元并举的立体推介策略,从而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出去 市场机制 翻译选材
下载PDF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被引量:77
19
作者 耿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87,共6页
全球化的加剧凸显了通过文学译介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由谁翻译、怎样译介和如何"走出去"的具体问题上,误解依然存在。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译入语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决定了译本的接受或拒... 全球化的加剧凸显了通过文学译介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由谁翻译、怎样译介和如何"走出去"的具体问题上,误解依然存在。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译入语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决定了译本的接受或拒斥,成功或失败。因此,中国文学若要依凭翻译走向世界,扩大自己的文学影响,必须改变现有的文学译介模式,积极吸引国外译者及出版社参与译介中国文学,这样才能使译本符合异域的诗学标准、意识形态及阅读习惯,保证译本的广泛传播和接受,真正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译介 跨文化传播 中国文学出去 译介模式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玲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4-56,共3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出去 译介学理论 海外出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