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运动 被引量:3
1
作者 汪楚雄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1,共4页
陶行知在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轫、发展、高潮和衰退这四个时期分别扮演了运动的关注者、参与者、领导者和拓新者等不同角色。不过,他致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公众教育体系,以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教育理想则终生不渝。在中国新教育运动... 陶行知在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轫、发展、高潮和衰退这四个时期分别扮演了运动的关注者、参与者、领导者和拓新者等不同角色。不过,他致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公众教育体系,以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教育理想则终生不渝。在中国新教育运动发展过程中,陶行知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和著名教育家。如何学习陶行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中国新教育运动 角色
下载PDF
呼唤“中国新教育运动”
2
作者 唐子江 王坤庆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186,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一股以"新"作为标识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浪潮,这是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世界力量中心转移、中国崛起在教育上的体现。为了应对这样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发起一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一股以"新"作为标识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浪潮,这是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世界力量中心转移、中国崛起在教育上的体现。为了应对这样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发起一场中国的"新教育运动"。为数众多的新教育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对话交流和学习借鉴,中国的"新教育运动"出现是可以期待的。我们呼唤中国的"新教育运动"出现就是要致力于追求教育意义上的"中国世纪"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教育运动” 教育改革 中国新教育运动
下载PDF
胡适与中国新教育
3
作者 吴二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9-67,共9页
胡适在思想理论、语言文学的教育工具和教育制度建设等宏观方面 ,对中国新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贡献 ,其对于中国新教育的贡献 。
关键词 胡适 中国新教育 语言文学革命
下载PDF
五四时期陈独秀对中国新教育的探索
4
作者 张元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6期87-92,共6页
在“五四”新旧思潮和中西文化的大激战中,陈独秀不仅以唤醒国人“伦理觉悟”,提倡“文学革命”,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而且试图以教育“救国新民”,借鉴西方近代教育“真精神”,谋求中国教育的革新,而独树一帜。鉴于后者人们论列不详... 在“五四”新旧思潮和中西文化的大激战中,陈独秀不仅以唤醒国人“伦理觉悟”,提倡“文学革命”,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而且试图以教育“救国新民”,借鉴西方近代教育“真精神”,谋求中国教育的革新,而独树一帜。鉴于后者人们论列不详,谨略陈管见。一五四时期,救亡和近代化的神圣课题,萦绕在有良知的知识者脑际。以政治家和思想家一身而二任的陈独秀,抱定济世救邦和唤起民众的宏愿,大声疾呼以教育“救国新民”,导引中国教育摆脱封建主义的羁绊,向民主、科学和近代化的方向转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中国新教育 教育 近代教育 教育方针 教育与社会 中国传统教育 陈独秀 时代精神 中西教育
下载PDF
我与《中国新教育风暴》
5
《基础教育课程》 2005年第11期51-52,共2页
“为什么想到去写教育?”不少记者这样问我。“他还不是搞教育的,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不少教师也这样说,这似乎是对我的赞扬。其实,我写这本书,最主要的只想写出一句话:中国正迫切进行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于是也有人问:为什么... “为什么想到去写教育?”不少记者这样问我。“他还不是搞教育的,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不少教师也这样说,这似乎是对我的赞扬。其实,我写这本书,最主要的只想写出一句话:中国正迫切进行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于是也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这么说吗?我所以坚定地这样描述,是因为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教育 教育时代 教育转型 风暴 重大变化 教师 写作 社会生活 写出 计算机时代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历史进程、卓越成就和动力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怀银 王耀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2,共11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在教育公平的现代化新进程、终身教育理念践行和体系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教育学术理论创生与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彰显出教育的公平性、全民终身性、人本性、时代创新性、开放共享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性等特征。回顾既往探索史发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这五方面为走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 动力机制
下载PDF
新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展望
7
作者 胡建华 曾慧琳 廖恩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9-25,共7页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脱贫攻坚的强劲支撑,也是后精准扶贫时代我国贫困治理战略的需要。新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发展阶段、壮大阶段和成熟阶段,呈现出教育...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脱贫攻坚的强劲支撑,也是后精准扶贫时代我国贫困治理战略的需要。新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发展阶段、壮大阶段和成熟阶段,呈现出教育扶贫内容丰富化、主体社会化、对象精准化、方式多元化等特征。今后,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与完善应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主体格局;保障教育资源,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政策结构,构建动态政策体系;完善监督体系,确保政府公平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扶贫政策 历史演变 以人为本 多元主体 精准扶贫
下载PDF
国士张伯苓:中国新教育的启蒙者
8
作者 吴双江 《党员干部之友》 2024年第9期38-39,共2页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1935年那堂著名的“开学第一课”上,教育家张伯苓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拳拳赤诚溢于言表。演说中,最令张伯苓感慨的是,国家已处于危墙之下,人们还不能团结一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1935年那堂著名的“开学第一课”上,教育家张伯苓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拳拳赤诚溢于言表。演说中,最令张伯苓感慨的是,国家已处于危墙之下,人们还不能团结一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随即面临日寇的蚕食,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苓 启蒙者 开学第一课 东北沦陷 中国新教育 教育 团结一致
原文传递
中国教育学界那些响亮的声音——读《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教育文章》
9
作者 孙利秋 《湖北教育》 2024年第15期95-96,共2页
经典的教育文章,凝结了无数教育研究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教育经验的宝贵总结。这些文章,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映照出不同时期教育界的探索与追求。一个人的教育思... 经典的教育文章,凝结了无数教育研究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教育经验的宝贵总结。这些文章,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映照出不同时期教育界的探索与追求。一个人的教育思考,或许只是星星之火,但一个民族的持续继承与创新,却能汇聚成燎原之势,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成果,共同筑牢中国教育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者 教育奠基 人的教育 教育学界 中国教育 探索与追求 星星之火
下载PDF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三维向度
10
作者 王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7期20-25,共6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为新征程凝心聚力。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为新征程凝心聚力。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政治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体现,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对广大青年政治引领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师要将本次主题教育的融入作为以学铸魂的宝贵契机,把握好本次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经验做法,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注重融入的“点”“面”“质”,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在二者融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知”“情”“意”“行”相统一,在融入的系统化、全面化、深入化、生动化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达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贯彻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思政课 大学生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兴起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冬梅 俞启定 于述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0-34,共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移植模仿这一自然逻辑思维展开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张立足中国国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中国 兴起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教育转型与教育学转型——基于新中国教育的考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冯建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3-141,共9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qu...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人学形态的教育学"的转型。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人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是当代教育学的追求。建构人学形态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轴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社会工具人转向培养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的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教育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主体的自觉,教育过程由认知关系转向交往存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转型 教育学转型 中国教育
下载PDF
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述评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邵泽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79,共6页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确立并形成了与"城乡二元体制"相适应的"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并先后经历了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和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确立并形成了与"城乡二元体制"相适应的"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并先后经历了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和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国家确立了"城乡均衡"的教育发展理念,并通过调整农村教育的供给体制和实施对农村教育的特别性支持政策等方式,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乡教育 城市教育优先 城乡教育均衡
下载PDF
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96,共4页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针。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与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中国教育方针 教育功能 变革
下载PDF
新教育中国化:论庄泽宣的比较教育思想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伟 郑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158,160,共7页
庄泽宣是中国早期三大比较教育学者之一,终身把促进"新教育中国化"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为此,他积极探索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并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敏锐挖掘中国教育改造之歧途,深入探讨中国教育改造之正道。庄泽宣... 庄泽宣是中国早期三大比较教育学者之一,终身把促进"新教育中国化"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为此,他积极探索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并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敏锐挖掘中国教育改造之歧途,深入探讨中国教育改造之正道。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泽宣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中国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演进及其未来展望 被引量:13
16
作者 沈小碚 王卓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3期79-93,共1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在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演进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回顾,总结归纳不同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特点,并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在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演进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回顾,总结归纳不同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特点,并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在认识层面,应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之中,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将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各方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在实践层面,应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以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在保障层面,应切实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保障体系。在研究层面,应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中小学教育 劳动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
下载PDF
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锦 彭泽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年第10期32-38,共7页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屡经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在历史经验方面,主要有:紧扣国情,着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制体系;采取因地制宜的学制改革策略;注重整...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屡经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在历史经验方面,主要有:紧扣国情,着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制体系;采取因地制宜的学制改革策略;注重整合专家与科研团体的力量;注重开展学制改革实验;始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主要价值导向。在历史教训方面,主要表现在:改革手段与目的未充分统一;未处理好学制改革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没有与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相配合;行政干预太强。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我国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 教育 学制改革历程 教育经验
下载PDF
五院校教育学教材在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齐宗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66,共7页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资源和教学的基本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编写出版了大量教育学教材,五院校教育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四十年的时间里,该教材历经多次修订,发行数量巨大,深受学界好评,屡获重要荣誉,是新中国成立...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资源和教学的基本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编写出版了大量教育学教材,五院校教育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四十年的时间里,该教材历经多次修订,发行数量巨大,深受学界好评,屡获重要荣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经典性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院校教育 中国教育学教材史 教材特点 教材地位和贡献
下载PDF
新中国教育方针之“血脉”与“灵魂”溯源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小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33,共4页
新中国教育方针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以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确立的,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理论"血脉"源自毛泽东对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批判与扬弃,凝练与升华;而对... 新中国教育方针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以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确立的,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理论"血脉"源自毛泽东对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批判与扬弃,凝练与升华;而对其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灵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则源于马列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已证明,新中国教育方针符合国情,是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方针 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演进探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斯辉 江俊伟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共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政治取向阶段、经济取向阶段、民生取向阶段与强国取向阶段。政治取向阶段显著特征是以政治为中心,基于"教育为政治服务"原则思考、定位、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经济... 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政治取向阶段、经济取向阶段、民生取向阶段与强国取向阶段。政治取向阶段显著特征是以政治为中心,基于"教育为政治服务"原则思考、定位、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经济取向阶段显著特征是强调教育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基于"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原则来思考、定位、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民生取向阶段基本特征是基于"教育为民生服务"原则来思考、定位、谋划教育事业发展;强国取向阶段将教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方面确定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另一方面确定通过建设教育强国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来谋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握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演进轨迹及其逻辑,有助于深化对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的理解,增强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自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70年教育管理 政治取向 经济取向 民生取向 强国取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