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开大学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为例
1
作者 袁芳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5期66-69,74,共5页
新文科建设为不断走向纵深的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将教学改革聚焦于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坚持价值引领和“五育”并举,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 新文科建设为不断走向纵深的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课程将教学改革聚焦于解决大学生母语文化元素有所缺失、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坚持价值引领和“五育”并举,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在“博”与“精”的平衡中补足学生的母语文化元素,同时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提升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力求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之时赋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国文化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中国陶瓷文化通识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以“陶大实践”为中心的探讨
2
作者 陈宁 胡思琪 +2 位作者 李婧 龙洲 邢鹏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第3期54-62,共9页
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陶瓷文化与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从而达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目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意义入手,... 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陶瓷文化与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从而达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目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意义入手,系统评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通识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融合贯通不畅、课程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入、通识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融合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发建设的中国陶瓷文化通识课程为例,系统探讨该类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的策略思路及其创新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陶瓷文化 课程 课程思政 陶大实践
下载PDF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免疫力与健康”教学模式探析
3
作者 韩秋菊 赵华俊 +1 位作者 郝国祥 张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84-2188,共5页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时代重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对高校通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力与健康是山东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在课堂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背后的情感价值,...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时代重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对高校通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力与健康是山东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在课堂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背后的情感价值,提高免疫力智慧,从而实现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培养人才的使命担当。本文通过探讨“免疫力与健康”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对提升高校通识教育及践行我国“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的宗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免疫力 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 课程
下载PDF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国青铜器概述”的教学建设与探讨
4
作者 李海群 《品位·经典》 2024年第9期146-149,共4页
高等学校通识类课程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青铜器概述”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进步空间。如推进课程教材建设、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通识课程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课程 中国青铜器概述 课程思政 教学建设
下载PDF
中国旅游文化融入导游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5
作者 葛燕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4期72-75,共4页
本论文以CBI内容依托为理论视角,探究如何将中国旅游文化融入导游日语课程,体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提升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 CBI理论 导游日语 课程思政 中国旅游文化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文化通识课程开发策略
6
作者 何灏 胡晓琳 朱蓉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走近工业文化》校本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难以弥合大学生价值体系向思想体系转换的认知冲突盲区,教学过程难以解决大学生思维体系向实践体系落地的体用贯通难题,教学资源建设实际存在的场馆建设与课程建设及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走近工业文化》校本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难以弥合大学生价值体系向思想体系转换的认知冲突盲区,教学过程难以解决大学生思维体系向实践体系落地的体用贯通难题,教学资源建设实际存在的场馆建设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割裂现状,教学评价融合应用型院校文化育人目标与产业报国引领不足困境等问题,借鉴“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国际教育理念,通过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和组建多学科教师队伍,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并初步形成工业文化认知框架,鲜活感知并实质增强参与工业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认同并真实生发学好工科专业投身工业报国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中心 应用型本科 校本文化 课程
下载PDF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理念创新及体系建设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晶 崔永锋 《文教资料》 2023年第4期181-184,共4页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应立足于课程的通识性,以唤醒民族情感为原则,以促发人文情怀为导向,以激活创新情志为指引,明确“三情”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积极探索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三以”教学模式,突出“以讲立德”、强调“...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应立足于课程的通识性,以唤醒民族情感为原则,以促发人文情怀为导向,以激活创新情志为指引,明确“三情”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积极探索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三以”教学模式,突出“以讲立德”、强调“以学树人”、围绕“以做成美”,倡导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实践特色。本文通过健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形式,设置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探索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完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 体系建设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通识课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思政元素与路径探索——以西藏大学为例
8
作者 周艳霞 周毅 《大学教育》 2024年第6期98-101,共4页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识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有着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民族地区因多处在祖国边陲尤其有着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文章以西藏大学开设的通识课中国古代科技史...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识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有着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民族地区因多处在祖国边陲尤其有着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文章以西藏大学开设的通识课中国古代科技史为例,凸显其通识、历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特点,挖掘课程当中显性、隐性的思政元素并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编写特色讲义,总结课程思政成效,找到更加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为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增添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课程思政 中国古代科技史
下载PDF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入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探析
9
作者 林铁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入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路径。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内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又要借鉴现代商业和金融业文明成果,以帮助大学生塑造中国金融事业所需的...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入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是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路径。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内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又要借鉴现代商业和金融业文明成果,以帮助大学生塑造中国金融事业所需的精神品格与人文情怀。由此,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导向、课程讲授形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财经院校 教育 路径
下载PDF
基于BOPPPS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以“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为例
10
作者 刘慧君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等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以“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为例,在BOPPPS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角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等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以“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为例,在BOPPPS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之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最终实现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 中国旅游文化
下载PDF
中国旅游文化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旅游文化通识核心课程改革为例
11
作者 孙文福 薛影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7年第1期98-101,共4页
中国旅游文化通识核心课程成为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首批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立项课程。应对该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理念改革深化与提升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实施后的效果等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认真总结,以期对深... 中国旅游文化通识核心课程成为2014年沈阳师范大学首批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立项课程。应对该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理念改革深化与提升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实施后的效果等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认真总结,以期对深化本校通识核心课程的创新建设、实践探索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助益,这在当下力推的课程教改、创新创业和成果导向的语境下,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旅游文化通识课程 教育 课程建设 深化与提升
下载PDF
高校人文通识类课程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12
作者 马轶男 寇蔻 秦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3期62-65,共4页
在文化育人背景下,文章对高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育人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以“《论语》的智慧”课程为例,从精准定位课程育人目标、合理提取课程育人元素、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不断创新课程评价等方面不断... 在文化育人背景下,文章对高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育人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以“《论语》的智慧”课程为例,从精准定位课程育人目标、合理提取课程育人元素、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不断创新课程评价等方面不断拓展课程文化育人的科学方法和实现途径,以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效果,为高校人文通识类课程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课程 文化育人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在中日跨文化比较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以通识课“日本社会与文化”为例
13
作者 梁燕碧 《时代人物》 2024年第5期166-169,共4页
以日本社会与文化通识课程为例,阐释了高校文化类通识教育在“新文科”所提出的学科交叉融合要求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较全面地整合了课程总体以及对应各内容模块的思政育人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落实思... 以日本社会与文化通识课程为例,阐释了高校文化类通识教育在“新文科”所提出的学科交叉融合要求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较全面地整合了课程总体以及对应各内容模块的思政育人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落实思政教育效果。以“从婚后姓氏制度看中日家庭观的异同”一课为案例,探索了有效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引导学生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态度进行中日跨文化对比,同时提高区域国别;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日本社会与文化 教学实践 区域国别意 文化比较
下载PDF
“双创”教育背景下旅游院校通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探讨
14
作者 陈越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5期0001-0004,共4页
“双创”教育背景下,众多学校对旅游院校通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识课程涉及文化、道德、审美、创新、自然、健康等方面内容,在其中融入“双创”教育理念,不仅能打造高效化的通识教育课堂,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 “双创”教育背景下,众多学校对旅游院校通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识课程涉及文化、道德、审美、创新、自然、健康等方面内容,在其中融入“双创”教育理念,不仅能打造高效化的通识教育课堂,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助力旅游院校的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此,文章将结合“双创”教育背景,分析旅游院校通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希望能提高通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效果,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教育背景 旅游院校 课程 “专创融合”建设
下载PDF
化学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中国陶瓷的魅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志宏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通识教育是引领广大学子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走向智与美兼具的人生的重要课程。本文以笔者所开设的化学类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讨论中国陶瓷的部分为例,介绍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化学基础,探索了如何在... 通识教育是引领广大学子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走向智与美兼具的人生的重要课程。本文以笔者所开设的化学类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讨论中国陶瓷的部分为例,介绍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化学基础,探索了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将科学知识与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文化 中国陶瓷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文化“再”启蒙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及路径研究
16
作者 陈泽星 《理论观察》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我国高校在经历过效仿前苏联模式的“专才教育”阶段之后,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借鉴欧美经验,尤其是在学习中国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时,发现其并未很好地达成预定期望。本文通过原因分析,发现一种线性的、强者... 我国高校在经历过效仿前苏联模式的“专才教育”阶段之后,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借鉴欧美经验,尤其是在学习中国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时,发现其并未很好地达成预定期望。本文通过原因分析,发现一种线性的、强者输出给弱者的“文化启蒙”,是其内在的价值标尺。“文化启蒙”发展至今,其背后伴随的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而这恰恰是影响青年在“颜色革命”等运动中极易出现被煽动的原因。因此,亟需探索构建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它以文化“再”启蒙为核心,扎根中国大地、重新自我审视、厘清概念边界、达成话语共识、塑造主体身份,并通过正视历史、把握当下、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贯穿始终等路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启蒙 文化霸权 教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文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8期78-80,共3页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确保可以构建较为良好的课程体系,以便于更好进行优化控制;结合科学发展理念提出针对性建设路径...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确保可以构建较为良好的课程体系,以便于更好进行优化控制;结合科学发展理念提出针对性建设路径,避免受一定程度影响及限制,切实将现有教学与评价方法改进,最大化将教育的效果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科 课程 优化改革
下载PDF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意义与实施策略
18
作者 徐晶 陈英立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肩负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应充分结合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肩负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应充分结合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通识课的课型发展具体要求,以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为理念完善课程建设,打造体系化课程,融入地方文化与学校特色,拓宽与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途径,依据课程需要构建师资队伍,深入思考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建设
下载PDF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的探索与实践
19
作者 陈晓春 施京京 高南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7期193-196,共4页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前沿性通识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改革创新、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生命科学工作者。首先,探讨生命科...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前沿性通识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改革创新、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生命科学工作者。首先,探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然后,深度分析和挖掘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接着,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示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最后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理论与实验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让课程思政更具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课程思政 改革创新 爱国主义 工匠精神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
20
作者 崔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明、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去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课程思政 中国故事 世界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