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李庄,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1
作者
肖杨
《行游数码》
2004年第11期28-32,共5页
在李庄,你不仅能看到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还可以登临屹立长江边、“从上海到宜宾2000多公里水路建造得最好”的奎星阁。更难得的是,你可感受到60年前那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抗日救亡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
在李庄,你不仅能看到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还可以登临屹立长江边、“从上海到宜宾2000多公里水路建造得最好”的奎星阁。更难得的是,你可感受到60年前那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抗日救亡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这里,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秉承中国知识份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良传统,忘我地学习、研究、工作的那份深深不息的顽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李庄
旋螺殿
奎星阁
席子巷
梁思成
栗峰山庄
四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们为什么被“中国李庄”所感动——也议中国营造学社的恢复重建问题
2
作者
金磊
《建筑创作》
2006年第1期i0019-i0020,共2页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推荐下,在李庄镇孙远宾书记及左照环的陪同下,2005年11月上旬,《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终于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这里之所以用“中国李...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推荐下,在李庄镇孙远宾书记及左照环的陪同下,2005年11月上旬,《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终于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这里之所以用“中国李庄”的字眼,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有“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誉,更在于它有一般湮没的历史,它将遥远的历史真实通过一个村庄作了文化薪传,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中国文化精英,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传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营造学社
恢复重建
建筑文化研究
感动
建筑创作
中国
文化
知识分子
长江
历史
“
中国李庄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3
作者
江丽容
《前沿》
2014年第21期215-216,共2页
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抗日战争时期曾与成都、重庆、昆明一起被列为后方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庄这个原有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特殊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关键词
中国李庄
抗战
跨文化交际
原文传递
档案视角:内迁李庄之历史语言研究所
4
作者
黄诗玉
《沧桑》
2013年第6期72-74,共3页
抗战时期迁于宜宾李庄镇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和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得以生存下来,并且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使中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得以继续和传承。中国李庄当之无愧成为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迁于宜宾李庄镇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和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得以生存下来,并且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使中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得以继续和传承。中国李庄当之无愧成为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李庄
历史语言研究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李庄,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1
作者
肖杨
出处
《行游数码》
2004年第11期28-32,共5页
文摘
在李庄,你不仅能看到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还可以登临屹立长江边、“从上海到宜宾2000多公里水路建造得最好”的奎星阁。更难得的是,你可感受到60年前那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抗日救亡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这里,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秉承中国知识份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良传统,忘我地学习、研究、工作的那份深深不息的顽强精神……
关键词
中国李庄
旋螺殿
奎星阁
席子巷
梁思成
栗峰山庄
四川
分类号
K927.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们为什么被“中国李庄”所感动——也议中国营造学社的恢复重建问题
2
作者
金磊
出处
《建筑创作》
2006年第1期i0019-i0020,共2页
文摘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推荐下,在李庄镇孙远宾书记及左照环的陪同下,2005年11月上旬,《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终于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这里之所以用“中国李庄”的字眼,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有“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誉,更在于它有一般湮没的历史,它将遥远的历史真实通过一个村庄作了文化薪传,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中国文化精英,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传记;
关键词
中国
营造学社
恢复重建
建筑文化研究
感动
建筑创作
中国
文化
知识分子
长江
历史
“
中国李庄
”
分类号
TU-092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3
作者
江丽容
机构
宜宾学院
出处
《前沿》
2014年第21期215-216,共2页
文摘
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抗日战争时期曾与成都、重庆、昆明一起被列为后方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庄这个原有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特殊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关键词
中国李庄
抗战
跨文化交际
分类号
K265.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档案视角:内迁李庄之历史语言研究所
4
作者
黄诗玉
机构
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沧桑》
2013年第6期72-74,共3页
基金
宜宾市软科学项目"李庄古镇文化开发与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项目批准号:2011RY008
文摘
抗战时期迁于宜宾李庄镇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和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得以生存下来,并且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使中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得以继续和传承。中国李庄当之无愧成为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李庄
历史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李庄,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肖杨
《行游数码》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们为什么被“中国李庄”所感动——也议中国营造学社的恢复重建问题
金磊
《建筑创作》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李庄在抗战时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江丽容
《前沿》
2014
0
原文传递
4
档案视角:内迁李庄之历史语言研究所
黄诗玉
《沧桑》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