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十字架的人世间:中国母亲的显形——重读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
何翔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2
|
赛珍珠作品中的“中国母亲”形象分析 |
曲义
唐莹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3
|
从《喜福会》看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的同一性 |
李芳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8 |
0 |
|
4
|
“中国母亲”归亚蕾:耐力果蔬,“素”造健康 |
赵非一
|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2015 |
0 |
|
5
|
郭新志:爱心无限的“中国母亲” |
刘娜
|
《中国商界》
|
2008 |
0 |
|
6
|
《女勇士》的中国母亲形象三维论 |
谭燕保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7
|
林中小屋——献给抗日战争中那些堪当民族脊梁的无数中国母亲 |
许沁
|
《翠苑》
|
2015 |
0 |
|
8
|
一位中国母亲的自我失去史 |
崔米娜
|
《中外文摘》
|
2013 |
0 |
|
9
|
一位美国收养者给中国母亲的信 |
斯莱特
韩志勇
|
《杂文选刊(下半月)》
|
2008 |
0 |
|
10
|
比利时"中国母亲"钱秀玲的传奇故事 |
王大同
|
《炎黄纵横》
|
2016 |
0 |
|
11
|
中国母亲 |
刘峻安
|
《歌迷大世界》
|
2009 |
0 |
|
12
|
大开大阖 撼人心魄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音响张力构建手法探究 |
谭雅如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3
|
不同教育背景母亲语用交流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
周兢
李晓燕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14
|
不同教育背景母亲在亲子会话中词汇运用的差异比较 |
李晓燕
|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15
|
近十年中国“母亲电影”中的疾病叙事与伦理反思 |
吴迎春
傅明根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我是怎样采写《她的中国心》的? |
徐福铎
|
《新闻实践》
|
1991 |
0 |
|
17
|
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父母亲“他者”形象的建构 |
彭晓燕
|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
2019 |
0 |
|
18
|
中美教育和文化的碰撞——读黄宗之、朱雪梅《破茧》 |
罗洁
|
《华文文学》
|
2009 |
0 |
|
19
|
解读《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
田利红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12 |
1
|
|
20
|
学而优则“事” |
林生
|
《区域经济评论》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