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被引量:7
1
作者 代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6,共6页
来自俄国的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内在联系,是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文学压倒城市文学,大众文学压倒精英文学,工农大众压倒知识分子,是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重要特点,集中表达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诉求。
关键词 俄国民粹主义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城市文学 乡村文学 工农大众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彭修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4,共6页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 中国现代美学 日本近现代文艺 日本近现代美学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艺语境中的接受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善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2-66,76,共6页
接受问题在中国现代文艺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文艺接受者的改造或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启蒙与革命的努力方向,作为大众的接受者更是规定了文艺的基本内涵。因此,建构性和审美功利性成为是中国现代文艺接受观念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 接受问题 建构性 审美功利性
下载PDF
论李长之对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贡献
4
作者 刘月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李长之不仅首次将"文艺美学"的概念引进国内,而且从中国文学批评科学化的现实需要出发,广泛探讨了文艺美学的相关问题。他以人的生命体验为起点、以人的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将文艺本体论、文艺创作论、文艺作品论、文艺接受论... 李长之不仅首次将"文艺美学"的概念引进国内,而且从中国文学批评科学化的现实需要出发,广泛探讨了文艺美学的相关问题。他以人的生命体验为起点、以人的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将文艺本体论、文艺创作论、文艺作品论、文艺接受论、文艺教育论等问题贯穿起来,初步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理论架构,促进了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中国现代文艺美学 美的本质 人的生命体验 人的生命完善
下载PDF
“根”在何处——关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建设的一点思考
5
作者 嵇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8-184,共7页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逻辑起点,确定这一逻辑起点是决定某一学科理论建构的成败的关键之处。艺术形象的创造是文艺审美这一运动形式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说它是文艺理论研究的全部内容与唯一形态。中国现代文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逻辑起点,确定这一逻辑起点是决定某一学科理论建构的成败的关键之处。艺术形象的创造是文艺审美这一运动形式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说它是文艺理论研究的全部内容与唯一形态。中国现代文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代表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主义新人"等艺术形象的创造、欣赏、批评等是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综合,以扬弃、转化为必要环节,创造感人肺腑、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学科建设 文艺审美活动 艺术形象
下载PDF
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评价
6
作者 彭立鸿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9-121,共3页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强调文艺的阶级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本质,将文艺的阶级性原则运用于文艺批评。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从认同、接受到批判、排斥态度的转...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强调文艺的阶级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本质,将文艺的阶级性原则运用于文艺批评。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从认同、接受到批判、排斥态度的转变。我们在接受他的这个评价观点时,进行了夸张变形,忽略了他的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肯定的论述,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对待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态度上走向了否定的极端和简单化的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 普列汉诺夫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夸张变形
下载PDF
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艺术起源说及其影响
7
作者 彭丽鸿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14,共5页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起源于劳动”学说是根据唯物主义原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在经过鲁迅等人的译介、接受、阐述并进一步联系中国文学实际情况进行了糅合和发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普列汉诺夫的...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起源于劳动”学说是根据唯物主义原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在经过鲁迅等人的译介、接受、阐述并进一步联系中国文学实际情况进行了糅合和发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说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理论界的接受过程和其间产生的变异及其原因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了解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观在中国现当代文论里的接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起源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审美人类学阐释
8
作者 周锋 王杰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审美人类学是当代美学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当代美学在观念上和方法论上从康德式的美学和形式主义为基本观念的美学向更为贴近审美经验研究特别是...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审美人类学是当代美学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当代美学在观念上和方法论上从康德式的美学和形式主义为基本观念的美学向更为贴近审美经验研究特别是地方性审美经验,对美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具有更强解释能力的美学理论当代发展的重要形态。审美人类学和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关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形态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文章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和中国审美现代性理论问题的提出,以及中国悲剧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现代 审美人类学 中国审美现代 悲剧人文主义
下载PDF
中国文艺现代性的符号化表达——以当代文学中的黄河意象为中心
9
作者 刘晋汝 《粤海风》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中国文艺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性偏向概念被提出,旨在超越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固守的西方中心话语,由以“新”的精神所指为重点向强调“中国式”转型,将现代性的时间内质空间化,重构其诞生语境之多重可能的同时,探索中国文... 中国文艺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性偏向概念被提出,旨在超越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固守的西方中心话语,由以“新”的精神所指为重点向强调“中国式”转型,将现代性的时间内质空间化,重构其诞生语境之多重可能的同时,探索中国文艺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将这一转型符号化,使宏观的抽象概念具体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现代映射与共同体美学的现代建构,以黄河意象为中心能够更加清晰地再现问题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现代 当代文学 黄河意象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文艺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建构
10
作者 曹顺庆 王梦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的完整建构,一直是当代文艺建设的难题,在大量西方话语资源的充斥下,很难看清中国文艺理论的原本面貌,中国文艺评论在国际舞台上也几近失声。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自信力的丧失,导致中国学人往往与传统文化疏离和...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的完整建构,一直是当代文艺建设的难题,在大量西方话语资源的充斥下,很难看清中国文艺理论的原本面貌,中国文艺评论在国际舞台上也几近失声。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自信力的丧失,导致中国学人往往与传统文化疏离和隔膜,没有能力打破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与歧视。本文对历史遗留的话语困境进行了反思,指出文明互鉴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重建中国文艺评论知识体系的另一个角度,是认识到西方文明常常借鉴自东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淀足以支撑起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框架与范畴术语。我们想要获得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权利,可以从“重写文明史”入手,用客观史实还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文明互鉴的脉络,解构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从而摆脱西方文化对东方的歪曲与蔑视,完善中国文艺评论与中华现代文明的建设,强化文明互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现代 失语症 文化自信 文明互鉴 重写文明史
下载PDF
“莎乐美”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11
作者 付建舟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6-89,150,共15页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乐美》 “莎乐美” 中国现代文艺 唯美主义思潮
下载PDF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的新趋向——兼论中国文艺现代性与传统
12
作者 王一川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2,共18页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呈现为大约五种新趋向:融世趋向表明中国社会正快速融入世界秩序中;流动趋向展现中国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及其相关生活方式变迁态势;跨门趋向显示中国各艺术门类之间呈现相互跨越和交融格局;图像趋向说明视觉图像或视...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呈现为大约五种新趋向:融世趋向表明中国社会正快速融入世界秩序中;流动趋向展现中国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及其相关生活方式变迁态势;跨门趋向显示中国各艺术门类之间呈现相互跨越和交融格局;图像趋向说明视觉图像或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正扮演愈益重要角色;流溯趋向揭示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进程在历经现代Ⅰ和现代Ⅱ后进展到现代Ⅲ时段并呈现既向前流动又向后溯洄的趋向。这些新趋向表明中国文艺现代性无法离开传统,而只能带着传统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 中国文艺现代 融世趋向 流溯趋向 传统
下载PDF
朱译黑格尔美学与现代中国文艺学建设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咏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5,共10页
朱译黑格尔《美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美学著作,它对现代中国文艺学形成了持久性影响。现代中国文艺学的若干重大理论主题,皆植根于朱译本的自由想象与批判性重建,但是,在对朱译本的异质性理解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黑格尔美学的一... 朱译黑格尔《美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美学著作,它对现代中国文艺学形成了持久性影响。现代中国文艺学的若干重大理论主题,皆植根于朱译本的自由想象与批判性重建,但是,在对朱译本的异质性理解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黑格尔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因此,在朱译本与德文本的比照中重新理解黑格尔美学,这将极大地推进现代中国文艺学的理论建设,从而赋予黑格尔美学以新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黑格尔 《美学》 现代中国文艺
下载PDF
符号考古与图像编码: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艺期刊视觉设计的跨文化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支宇 吴朋波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2期82-94,共13页
从符号学角度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艺期刊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视觉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双重跨文化经验。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师挖掘传统符号资源,嫁接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语汇,进行形式、修辞、审美、观念等维度的视觉转译,在文艺期刊纸质媒... 从符号学角度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艺期刊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视觉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双重跨文化经验。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师挖掘传统符号资源,嫁接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语汇,进行形式、修辞、审美、观念等维度的视觉转译,在文艺期刊纸质媒介中建构了一组组"东情西韵"的多义性图像文本和蕴意结构。通过符号考古和图像编码的分析,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艺期刊视觉设计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间性得以呈现。设计符号学的运用不仅能够更为深入地揭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期刊的跨文化属性,而且对数字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视觉设计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期刊 跨文化 视觉设计 符号考古 图像编码
下载PDF
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本土实验的意义——关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艺美学的选择与创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国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81-87,共7页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和特点。其中西方文论的传入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生,不仅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事实,而且,从整体上来看,如何理解交流与接轨、衔接与跨越、复制与创新...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和特点。其中西方文论的传入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生,不仅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事实,而且,从整体上来看,如何理解交流与接轨、衔接与跨越、复制与创新等问题,是值得我们目前认真探讨的,也许由此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文艺美学发展的新的格局,引伸出通向未来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中国文艺美学 交流与接轨 衔接与跨越 复制与创新
下载PDF
抗战时期贵州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世海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0-68,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家内迁贵州,他们或是外省人士,或为黔籍人士,他们进入或返回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贵州为这些文艺家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和必要的支持,也因为与贵州的亲密接触,文艺家们受到了贵州文化... 全面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家内迁贵州,他们或是外省人士,或为黔籍人士,他们进入或返回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贵州为这些文艺家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和必要的支持,也因为与贵州的亲密接触,文艺家们受到了贵州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和感染,一些文艺家甚至因此在其文艺创作上发生思想和风格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贵州文化 中国现代文艺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中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3,共10页
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 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观念、原则和方法的确立直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范式。但在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路的总体框架中,他的编译式即"撰述"翻译方式却带有极大的政治功利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便捷手法和现实策略。立足当时中国文坛,诉诸对俄文原著的"撰述",瞿秋白以现实主义取代自然主义并为其成功"正名",激烈批判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为确立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扫清道路。瞿秋白熟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实际效用、评价嬗变,策略性引入适合中国需要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重对其改造,使其在中国的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他密切关注俄苏文坛、理论界、政治界的最新动向,灵活采用消息报道、理论阐释、思想溯源等多种形式,在中国语境内对其适时调整,以实现理论资源与中国现实语境的对接与平衡。瞿秋白更多地是从现实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思想视域面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阶段性的现实逻辑、动态式的政治倾向居主导地位,这样就容易生出影响与接受、紧随与自创的二元对立式焦虑。这体现了瞿秋白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理论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反映了他"半政治家"、"半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及其人格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批评 瞿秋白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撰述 语境
下载PDF
深刻的历史反思的深刻与反思思维(上) 从支克坚先生的革命文学研究说开去 被引量:2
18
作者 解志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0-259,共20页
关键词 历史反思 历史矛盾 支克坚 革命文学研究说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 中国 现实主义
下载PDF
徜徉于艺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饶芃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凤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93-97,共5页
徜徉于艺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饶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李凤亮1997年12月6日,“饶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举行。研讨会是庆祝饶子教授从教四十周年(1957-1997)... 徜徉于艺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饶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李凤亮1997年12月6日,“饶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举行。研讨会是庆祝饶子教授从教四十周年(1957-1997)系列活动之一。1997年适逢饶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教学方法 比较文艺 诗意境界 中国现代文艺 研讨会 暨南大学 文学理论 学术共同体 教授
下载PDF
长歌当哭——古文论转换的一次尝试
20
作者 郑丽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37-240,共4页
“诗可以怨”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有着代代相沿的生命力 ,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传统在鲁迅这里却出现了断裂 ,他转而对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的厨川白村大为赞赏 ,让文学以“人学”的姿态出现。鲁迅对... “诗可以怨”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有着代代相沿的生命力 ,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传统在鲁迅这里却出现了断裂 ,他转而对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的厨川白村大为赞赏 ,让文学以“人学”的姿态出现。鲁迅对古文论方向性的扭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古代文论 中国现代文艺 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