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众的构成与审美偏好——基于“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薛宁 李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6,共13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在银幕、票房、观影人次、电影产量等数字变化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巨大变化。一方面,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更高;另一方面,因年龄、性别、学历、阶层等不同,观众在影片类型、题材、风...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在银幕、票房、观影人次、电影产量等数字变化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巨大变化。一方面,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更高;另一方面,因年龄、性别、学历、阶层等不同,观众在影片类型、题材、风格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愈发影响电影的创作及产业发展。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的数据,从观众的观影行为、观影评价及审美偏好进行研究,探讨中国电影观众与电影共生互利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 观影行为 观众构成 审美偏好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观众研究史略 被引量:5
2
作者 卢康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纵观百年来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情况,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电影生产观念分别呈现为政治导向型、艺术家导向型、观众导向型,相应的也出现了各种观众研究方法与热点议题。虽然受文人思维影响下的"被动"性观众假想一直存在,但近... 纵观百年来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情况,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电影生产观念分别呈现为政治导向型、艺术家导向型、观众导向型,相应的也出现了各种观众研究方法与热点议题。虽然受文人思维影响下的"被动"性观众假想一直存在,但近年来出现的新研究情况,也显现出观众由被"启蒙"的主体逐渐向"自然人"回转。回顾与反思观众研究的历史不仅有利于中国电影观众研究的继续深入,也有利于中国本土电影理论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观众 观众研究 观众 研究史
原文传递
论多元媒介下“迷影文化”的发生、建构与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韦礼楠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8期27-30,共4页
在中国电影史的叙述中,对影片、影人以及公司的研究较为主流,但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影迷来讲,他们往往是一群被历史忽略的群体。有电影史学家曾表示,以往电影史学研究的视野往往以精英研究为重点,而忽略了电影艺术最广泛的参与群体——... 在中国电影史的叙述中,对影片、影人以及公司的研究较为主流,但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影迷来讲,他们往往是一群被历史忽略的群体。有电影史学家曾表示,以往电影史学研究的视野往往以精英研究为重点,而忽略了电影艺术最广泛的参与群体——电影观众。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从影迷而产生的"迷影文化"逐渐被学者或是具有"迷"色彩的学者所正面关注。从影迷这一小切入点出发,不仅能够窥探出当时的电影、明星生态,也能够探寻当时的社会文化。在不同的媒介时代,"迷影文化"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并介入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影文化 影迷 多元媒介 中国电影观众
下载PDF
新常态下电影品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4
作者 匡达蔼 《视听》 2017年第8期5-9,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在把&#...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他系统阐述了'新常态',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出6个月后 他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 习总书记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 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新常态 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 也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 经济增速放缓 增长更趋平稳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等.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 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是我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决策.新常态下 虽然出现下行压力 但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新机遇.好比电影界说的“口红效应”那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 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 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 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中国电影或其他文化产业也可借“口红效应” 找到逆势上扬的机会.当然 我们也认识到 发展文化产业 “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事实如此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各地不断深入挖掘本地区优秀的品牌文化、区域文化.广西电影人不甘落后 与时俱进 坚定文化自信 积极利用广西电影品牌文化 及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拍摄影视作品 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从近年来拍摄的电影作品如《夜莺》《再见 在也不见》《石头的新年》 以及刚拍摄完成的电影《狮子吼之巨赞法师》《大笨象》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些作品不仅倾注了广西电影人对品牌文化、区域文化等方面的深切关注与浓厚情感 而且在利用优势的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发展、品牌传播方面有着更为深切的文化关怀 给广西电影品牌增添了无限光彩 这样一种自觉的传承意识、创新精神和传播能力建设 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品牌意识的提升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