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科举制的成功与失败
1
作者
王一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8,共5页
1983年,美国前人事总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介绍西方文官制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1983年,美国前人事总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介绍西方文官制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他所讲的中国创始的文官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科举制。科举制就是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今天,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纳。但它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显得陌生。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成功与失败
多元文化
儒学
科举
考试
隋唐
封建统治者
文官
制
度
殿试
政体
原文传递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被引量:
11
2
作者
纪莺莺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0-208,共19页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举制功能的呈现,也能促进对传统社会整合方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士绅
社会流动
传统社会整合方式
社会重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
被引量:
25
3
作者
房宁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6年第6期66-69,共4页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房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房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政治录用
现代文官
制
度
现代政治
业务标准
科举
考试
西方文官
制
度
政治标准
政治体系
双重标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4
作者
张春玲
《秘书》
1997年第7期41-43,共3页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是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之前,文人入仕的途径并不多,大致就是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推荐中的以权谋私,察举制中存在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是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之前,文人入仕的途径并不多,大致就是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推荐中的以权谋私,察举制中存在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的怪现象。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适应门阀大族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弊端。随着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废除旧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西方文官
制
度
考试
制
度
九品中正
制
事务官
文官系统
考试录用
官员
制
度
察举
制
报告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举学发凡
被引量:
22
5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65-71,共7页
科举学发凡刘海峰为了使国内外的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和系统比,笔者经过长期而郑重的思考,撰写了《“科举学”刍议》一文,提出建立科举学的初步构想,于1992年11月在全国第四届教育考试科研讨论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并在《厦门大...
科举学发凡刘海峰为了使国内外的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和系统比,笔者经过长期而郑重的思考,撰写了《“科举学”刍议》一文,提出建立科举学的初步构想,于1992年11月在全国第四届教育考试科研讨论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刊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学
中国科举制
科举
考试
专有名词
研究对象
科举
制
度
教育考试
考试
制
度
中国
古代史
独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一)
被引量:
3
6
作者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科举"一词,译成英语是"imperial exam-ination"。其实,这种译法并不精确。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帝国考试"、"皇家考试"、"御前考试"(即"殿试"、"廷试"),而没有...
"科举"一词,译成英语是"imperial exam-ination"。其实,这种译法并不精确。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帝国考试"、"皇家考试"、"御前考试"(即"殿试"、"廷试"),而没有把"科举"本身的意义译出来。"科举"顾其名思其义,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教育
制
度
大学考试
欧洲人
文官考试
制
度
中国科举制
马可波罗
明清
评价
介绍
原文传递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三)
7
作者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年第3期65-70,共6页
耶稣会士作者又接着介绍说,得到第一级"学位"(即秀才)的人,又通过每三年一次的考试,"到省会"去获取第二级学位(即举人)。在那里,他们"要将比上次更晦涩难懂的另一句子作为题目,进行讲演,并受到一次更为严格的...
耶稣会士作者又接着介绍说,得到第一级"学位"(即秀才)的人,又通过每三年一次的考试,"到省会"去获取第二级学位(即举人)。在那里,他们"要将比上次更晦涩难懂的另一句子作为题目,进行讲演,并受到一次更为严格的考试"。获得最高学位的考试,"仅在朝廷举行","每三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士
科举
考试
学士学位
中国科举制
明清
介绍
秀才
举人
作者
原文传递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四)
8
作者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年第4期37-44,共8页
关于中国的进士,利玛窦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认为它"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也是每三年授与一次,但只是在北京地区。授与博士学位总是在硕士学位之后的第二年。全国每次授与学位不超过300名"。明洪武十七年(1385)规定,...
关于中国的进士,利玛窦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认为它"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也是每三年授与一次,但只是在北京地区。授与博士学位总是在硕士学位之后的第二年。全国每次授与学位不超过300名"。明洪武十七年(1385)规定,逢子、午、卯、酉之年"乡试",考出举人;逢辰、戌、丑、未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制
度
曾德昭
中国
教育
利玛窦
科举
制
度
科举
考试
考试
制
度
中国科举制
博士学位
欧洲人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科举制的成功与失败
1
作者
王一多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8,共5页
文摘
1983年,美国前人事总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介绍西方文官制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他所讲的中国创始的文官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科举制。科举制就是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今天,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纳。但它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显得陌生。因此。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成功与失败
多元文化
儒学
科举
考试
隋唐
封建统治者
文官
制
度
殿试
政体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4 [社会学—民族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被引量:
11
2
作者
纪莺莺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0-208,共19页
文摘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举制功能的呈现,也能促进对传统社会整合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士绅
社会流动
传统社会整合方式
社会重心
Keywords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ficialdom, social mobility, traditional society’s way of integration, center of society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
被引量:
25
3
作者
房宁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
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6年第6期66-69,共4页
文摘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房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政治录用
现代文官
制
度
现代政治
业务标准
科举
考试
西方文官
制
度
政治标准
政治体系
双重标准
分类号
C93 [经济管理—管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4
作者
张春玲
出处
《秘书》
1997年第7期41-43,共3页
文摘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是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之前,文人入仕的途径并不多,大致就是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推荐中的以权谋私,察举制中存在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的怪现象。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适应门阀大族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弊端。随着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废除旧官制。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西方文官
制
度
考试
制
度
九品中正
制
事务官
文官系统
考试录用
官员
制
度
察举
制
报告书
分类号
D691.4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举学发凡
被引量:
22
5
作者
刘海峰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65-71,共7页
文摘
科举学发凡刘海峰为了使国内外的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和系统比,笔者经过长期而郑重的思考,撰写了《“科举学”刍议》一文,提出建立科举学的初步构想,于1992年11月在全国第四届教育考试科研讨论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刊出...
关键词
科举
学
中国科举制
科举
考试
专有名词
研究对象
科举
制
度
教育考试
考试
制
度
中国
古代史
独特性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一)
被引量:
3
6
作者
吴孟雪
出处
《文史知识》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文摘
"科举"一词,译成英语是"imperial exam-ination"。其实,这种译法并不精确。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帝国考试"、"皇家考试"、"御前考试"(即"殿试"、"廷试"),而没有把"科举"本身的意义译出来。"科举"顾其名思其义,就是"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教育
制
度
大学考试
欧洲人
文官考试
制
度
中国科举制
马可波罗
明清
评价
介绍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三)
7
作者
吴孟雪
出处
《文史知识》
1997年第3期65-70,共6页
文摘
耶稣会士作者又接着介绍说,得到第一级"学位"(即秀才)的人,又通过每三年一次的考试,"到省会"去获取第二级学位(即举人)。在那里,他们"要将比上次更晦涩难懂的另一句子作为题目,进行讲演,并受到一次更为严格的考试"。获得最高学位的考试,"仅在朝廷举行","每三年"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士
科举
考试
学士学位
中国科举制
明清
介绍
秀才
举人
作者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四)
8
作者
吴孟雪
出处
《文史知识》
1997年第4期37-44,共8页
文摘
关于中国的进士,利玛窦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认为它"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也是每三年授与一次,但只是在北京地区。授与博士学位总是在硕士学位之后的第二年。全国每次授与学位不超过300名"。明洪武十七年(1385)规定,逢子、午、卯、酉之年"乡试",考出举人;逢辰、戌、丑、未之年。
关键词
教育
制
度
曾德昭
中国
教育
利玛窦
科举
制
度
科举
考试
考试
制
度
中国科举制
博士学位
欧洲人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科举制的成功与失败
王一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原文传递
2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纪莺莺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科举制的现代政治学诠释
房宁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6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
张春玲
《秘书》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科举学发凡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一)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
3
原文传递
7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三)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
0
原文传递
8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四)
吴孟雪
《文史知识》
199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