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形”与“神”的美学分析
1
作者 靳壮壮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6期19-21,共3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形”与“神”的概念深刻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双重追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强调,绘画不仅再现物象形态,更要表达其内在精神。历代艺术家如谢赫、宗炳、齐白石等,对“形”与“神”的探讨不断深化,早期注重形态...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形”与“神”的概念深刻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双重追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强调,绘画不仅再现物象形态,更要表达其内在精神。历代艺术家如谢赫、宗炳、齐白石等,对“形”与“神”的探讨不断深化,早期注重形态准确表现,后期则通过“神”引导“形”,重视内在精神的传达。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国绘画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的深化,使作品既具有视觉真实感,又蕴含丰富精神内涵,实现了“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成为传递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神 中国画创作 艺术创作 顾恺之 美学分析 内在精神 宗炳 外在
下载PDF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中国武术 充内 阳禀阴受 下学上达
下载PDF
中国传统太极图形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宗明 张宗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0-212,共3页
太极图形在形的沿袭与借用方面,其明确、秩序和简洁的构图,可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造型语言;太极图形在意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能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展现"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生... 太极图形在形的沿袭与借用方面,其明确、秩序和简洁的构图,可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造型语言;太极图形在意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能使设计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展现"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生态审美观;太极图形在神的传承与融合方面,能使设计蕴含美善相兼、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生生不息的造物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图 设计应用 美学特征 文化内涵
下载PDF
现代中国美学的形上学批判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3,共7页
形上学就是道理。美学就是属美的道理 ,而不是关于美的理论。形上学批判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现代中国美学摆脱不了认西方美学为科学的理论定势 ,却没有认识到西方美学是根本错误的 ;不甘心舍弃中国美学精神 ,却没有认识到美学学科建设... 形上学就是道理。美学就是属美的道理 ,而不是关于美的理论。形上学批判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现代中国美学摆脱不了认西方美学为科学的理论定势 ,却没有认识到西方美学是根本错误的 ;不甘心舍弃中国美学精神 ,却没有认识到美学学科建设的形上学根据。清理这些问题 ,是为了给由中国美学家来建立自足自为、具有普遍性理论的美学体系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或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中国 美学 形上学批判 学科建设 存在主义 特征化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中“形、神、劲、律”的美学意义及思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谢鲤芯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中国古典舞是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传统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此外,古典舞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美学内涵,"形、神、劲、律"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特征与审美价值。本... 中国古典舞是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传统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此外,古典舞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美学内涵,"形、神、劲、律"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特征与审美价值。本文将举例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形、神、劲、律"的美学意义,并提出个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神、劲、律”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
6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4,共8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美学 道德精神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管仲 法家 墨子
下载PDF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7
作者 杜寒风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81-85,共5页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杜寒风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杜寒风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在《左传》里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后《乐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中国古典音乐 音乐艺术 音乐美学思想 “与民同乐” 《左传》 孟子 伦理道德 音乐与政治 情感层次
下载PDF
“二徐之争”与中国形式美学发展之曲折
8
作者 赖勤芳 《美育学刊》 2022年第3期10-16,共7页
1929年发生的“二徐之争”事件看似针锋相对,事实上并不对称。徐悲鸿、徐志摩分别提倡“尽形”的写实主义和推崇以塞尚美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用于革新、改造中国本土的艺术观念,却未能直接利用“形式”话题展开对话。两种立场的可以调... 1929年发生的“二徐之争”事件看似针锋相对,事实上并不对称。徐悲鸿、徐志摩分别提倡“尽形”的写实主义和推崇以塞尚美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用于革新、改造中国本土的艺术观念,却未能直接利用“形式”话题展开对话。两种立场的可以调和及可能态势,能够从“表现”的艺术论中见出端倪。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语境中,艺术表现论更流行、更灵活,但又被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认识论取代,此中没有艺术形式论足够的存在空间。“形式”概念及形式论被遮蔽的情况,是西方形式美学在中国艰难受容的体现,更是中国形式美学发展之曲折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徐之争” 塞尚美术 “表现” 中国美学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域下中国美学“丑”范畴刍议
9
作者 郑启林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0期102-104,共3页
“丑”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以“美”为追求的古希腊伊始,美学的发展不是想象中的由美到更美,而是由丑到更丑。“美学”这一由德国哲学家创立、由日本学者翻译引入中国的学科,在中国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的思想倾向。本文... “丑”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以“美”为追求的古希腊伊始,美学的发展不是想象中的由美到更美,而是由丑到更丑。“美学”这一由德国哲学家创立、由日本学者翻译引入中国的学科,在中国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的思想倾向。本文以中西比较思维切入,分析中国哲学中的“一多不分观”“无定体观”和“无往不复观”对中国美学“丑”范畴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丑”范畴进行思考,重点从其具有的恐怖、道德和个性三方面内涵特征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恐怖 道德 个性
下载PDF
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10
作者 杨鹏飞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庄子强调"重德而忘形"。由于"德"和"性"都源于"无",且均为"神"的一部分,所以庄子"重德而忘形"的观点,可以延伸和拓展为"重神轻形"的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要把握... 庄子强调"重德而忘形"。由于"德"和"性"都源于"无",且均为"神"的一部分,所以庄子"重德而忘形"的观点,可以延伸和拓展为"重神轻形"的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要把握无形世界的真谛,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要把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最根本的"道"。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欣赏方面都对后世古典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重神轻 古代文论 美学 中国艺术
下载PDF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形成
11
作者 曹利华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王夫之和叶燮确实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某些观点具有超前的价值,例如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无象外之道”,在认识论上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美学 传统美学思想 集大成者 叶燮 “文”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文学
下载PDF
黑格尔绘画美学与中国绘画形神论
12
作者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7-81,共5页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中国绘画美学 神论 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 “神” 摹仿说 写神 客观事物
下载PDF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劳承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40,共8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中国美学:道德上美学 诗性智慧型美学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
14
作者 涂维民 《南昌高专学报》 1998年第4期12-17,共6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树为复杂的。选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进行分析,展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对音乐中的情与理、形与神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概况,并阐述情理论、形神论的主要审美特征。以揭示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性...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树为复杂的。选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进行分析,展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对音乐中的情与理、形与神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概况,并阐述情理论、形神论的主要审美特征。以揭示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对音乐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神 音乐美学思想 古代音乐 内在精神 审美特征 社会性 中国 中国古代 复杂
下载PDF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15
作者 杜寒风 《邢台师专学报》 1994年第1期37-44,共8页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标志的《乐记》,总结了先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乃是检视中国古典美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如果孤立地、支离破碎地研究《乐记》,我们就不能够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超越。《左传》、《国语》、《尚书》、《论...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标志的《乐记》,总结了先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乃是检视中国古典美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如果孤立地、支离破碎地研究《乐记》,我们就不能够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超越。《左传》、《国语》、《尚书》、《论语》、《孟子》等都不乏对音乐美学的贡献,对《乐记》产生过影响。因而,我们对《乐记》的研究不应停止在静态的诠释上,而应运用动态的历史意识来考察它。寻觅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乐记》,把握民族审美意识在音乐理论领域里的特色。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 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体认,在先秦以前并不是直接地同审美的社会效应联结在一起,恐怕更重要地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节制客观事物发生质变的依据而论定的,这一点在《左传》里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后《乐记》又有所发挥。实际上音乐成为了一种检测客观事物性质的尺度或标准。这个尺度或标准对以后不同历史阶段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溯源与这个层面的传统有着内在的关联,由伦理道德规范层逐渐转到音乐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层上,反映了人们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音乐能“节百事”是在《左传》中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音乐 美学思想 社会功能 伦理道德 审美理想
下载PDF
中国传统赏石美学面临挑战——从“皱瘦漏透”到“形色质纹”
16
作者 梁志伟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03年第3期35-37,共3页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篇内有将泰山怪石列为贡物之一的记录,稍晚的《山海经》也多处记载了一些美石的产地。先秦时期对奇石的记载是零星的,隋唐时代才形成收藏奇石的潮流,直到宋代终于出现了收藏奇石的...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篇内有将泰山怪石列为贡物之一的记录,稍晚的《山海经》也多处记载了一些美石的产地。先秦时期对奇石的记载是零星的,隋唐时代才形成收藏奇石的潮流,直到宋代终于出现了收藏奇石的繁荣期。中国赏石文化、品石美学、理论雏形的形成,整整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最后以宋代大画家米芾提出的"皱瘦漏透"四字为品石美学的标准,载入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赏石美学 挑战 "皱瘦漏透" "色质纹"
下载PDF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35
17
作者 朱志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 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 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 命间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和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这对我们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乃至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思想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 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 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 天人合一 胸怀 应当 审美活动 中国美学 反映 艺术活动 思维方式 意义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修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8-123,共6页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开展对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的研究》和方立克在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两文后,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对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直接影响着美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整理和研究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系统化原则 美学范畴 中心范畴 意境 历史 古典主义 与神 几个问题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品良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0-42,共3页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而中国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的基本原理中,对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本文认为,这些美学思想与当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 中国 传统美学 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然美 艺术美 道德
下载PDF
中国电影大片的文化美学反思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可扬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12-17,共6页
中国电影大片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借助于国际化的视听元素和共通性主题,以及大制作、大市场等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但是,其文化上的东方主义倾向和对中国电影生态的消极影响,美学上对中国电影优秀美学传统的背离和审美内涵及... 中国电影大片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借助于国际化的视听元素和共通性主题,以及大制作、大市场等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但是,其文化上的东方主义倾向和对中国电影生态的消极影响,美学上对中国电影优秀美学传统的背离和审美内涵及现实道德感的缺失,是必须警惕也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大片 文化 美学 东方主义倾向 现实道德缺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