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
1
作者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29-35,共7页
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张玉能关键词美学;中西美学比较;中国美学特色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经过了一段热闹非凡的探索、引进、反顾、勾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而深寂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人称之为转型期,有人称之为反思期,有人称之... 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张玉能关键词美学;中西美学比较;中国美学特色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经过了一段热闹非凡的探索、引进、反顾、勾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而深寂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人称之为转型期,有人称之为反思期,有人称之为成熟期,我以为应该称之为塑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中西美学比较 中国美学特色
下载PDF
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困境与思想超越
2
作者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 2024年第7期67-74,共8页
作为现代性的后果,生态问题引发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生态美学的兴起,体现了中外美学家立足人的审美存在反思现代性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尝试。毋庸置疑,不同的生态美学建基的规范基础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西方生... 作为现代性的后果,生态问题引发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生态美学的兴起,体现了中外美学家立足人的审美存在反思现代性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尝试。毋庸置疑,不同的生态美学建基的规范基础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为基,揭批了肇始现代性危机的机械论自然观,实现了“无人身的自然”向“有人身的自然”的美学存在论转向,回应与填补了传统美学对生态危机的失语,展现出了积极的进步精神。但因理论的形上性与不彻底性难掩思想弊端,使其不免陷入本体论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的二元对立以及历史观的非历史主义等理论窠臼。故此,本文基于对当代生态境遇的概括与把握,面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以对西方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检视为逻辑起点,思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宏阔视阈,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存在论根基之上,自觉融汇中华传统美学的生态智慧,进一步敞开了中国特色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生态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 中国特色生态美学
下载PDF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司道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6,共7页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向。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向。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文章从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意义入手,从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转向、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构建进行了有效分析,以期更好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理论体系 艺术理论
下载PDF
中国美学史研究历程中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9,共6页
自现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三个方面相关联:一是美学观念的输入与中国美学研究框架的出现和展开,二是由移植西方美学原理著作而来的模式对中国美学史写作的阻碍,三是在中外对话中力图凸显中国美学特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 自现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三个方面相关联:一是美学观念的输入与中国美学研究框架的出现和展开,二是由移植西方美学原理著作而来的模式对中国美学史写作的阻碍,三是在中外对话中力图凸显中国美学特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础和面貌,也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美学学科 中国美学特色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弓 张玉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59,124,共9页
中国当代美学目前正处于冷静思考、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当前的美学论争波澜不惊,已经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但是,有些提法和苗头却值得注意。其实,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就应该保持多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当代美学各家各... 中国当代美学目前正处于冷静思考、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当前的美学论争波澜不惊,已经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但是,有些提法和苗头却值得注意。其实,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就应该保持多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当代美学各家各派还应该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深入研究哲学美学、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做出各自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共同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共同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美学 多元发展 深入开掘 中国特色当代美学
下载PDF
新实践美学的告别——答章辉博士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实践美学 实践 审美家园 中国特色当代美学
下载PDF
实践美学:一株历久弥艳的美学奇葩
7
作者 岳友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32-742,共11页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新实践美学 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生命力
下载PDF
《闽宁纪事2023》: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构建策略”刻画山海协作与人间帮扶
8
作者 牛朱诚 《东南传播》 2024年第5期136-139,共4页
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核心在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闽宁纪事2023》以每集的30分钟体量,从主人公辗转宁夏、福建两地的历程故事里,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将闽宁两地的交往和两地人民的情... 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核心在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闽宁纪事2023》以每集的30分钟体量,从主人公辗转宁夏、福建两地的历程故事里,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将闽宁两地的交往和两地人民的情谊深刻地记录在摄影机里,体现出“家国同构”“国计民生”的时代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叙事策略 新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
下载PDF
意象论美学及其方法——答郭勇健先生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志荣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8-194,共7页
美是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物象、事象及其背景进行感悟,产生动情的愉悦,并借助于想象力能动创构的结果。意象是动态生成的,主体创构意象时,在瞬间体现为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美是感性形态在心灵中的呈现,其中既包含着由形式带... 美是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物象、事象及其背景进行感悟,产生动情的愉悦,并借助于想象力能动创构的结果。意象是动态生成的,主体创构意象时,在瞬间体现为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美是感性形态在心灵中的呈现,其中既包含着由形式带来的生理快感,又具有社会性的精神价值。意象是美的本体,而美和丑等则是对意象的一种价值、性能和特征的评价。中国美学原理与西方美学原理,都是区域性的,都不能简单地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标准。跨越国别、民族和历史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我们的意象研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意象资源的精神实质及其发展脉络,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及其方法,面向当下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创构 意象论美学 中国特色美学理论体系 区域性 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
原文传递
和美·优存·同乐——六学者谈新人间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学杰 高建平 +4 位作者 牛宏宝 阎国忠 邹广文 王旭晓 张中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96,共5页
早在1992年9月,《光明日报》曾以《当代美学大转型及其深远意义》为题,对时任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的张涵教授等数位美学家进行了访谈与报道,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美学的学科体系与社会功能将发生重大变革,中国当代美学将进入一... 早在1992年9月,《光明日报》曾以《当代美学大转型及其深远意义》为题,对时任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的张涵教授等数位美学家进行了访谈与报道,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美学的学科体系与社会功能将发生重大变革,中国当代美学将进入一个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新体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和美学形态大转型的金色季节。今天,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张涵教授与张宇博士合著的《新人间美学》问世。作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范式的转型,努力将"适者生存"型的生命观、人格观提升为"美者优存"型的生命观、人格观,应成为新美学、新生活和新人格的核心理念与价值体系。近日,本刊邀请了六位美学家对这一论题进行了座谈,现将各位专家的观点整理发表,以期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间美学 中国特色美学体系 关者优存
原文传递
论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文艺政策之特色——基于社会调查的视角
11
作者 石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社会的审美文化建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合乎普遍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发展规律。文化政策特别是文艺政策是当代审美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文艺政策同样需要建立在... 社会的审美文化建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合乎普遍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发展规律。文化政策特别是文艺政策是当代审美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文艺政策同样需要建立在通过社会调查以取得对国情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列宁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了苏俄的国情,制定了'包容吸收'的建构策略;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最为强调的研究方式,他得出了与列宁有差异的结论,制定了'破旧立新'的建构策略。即使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文化建构,每个民族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和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政策实践启示我们:文艺政策应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凸显本土特色,力求形成中国特色美学风格;文艺政策应准确把握文艺意识形态属性的正当性及其适用范围;注意调查者主观认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政策 调查研究 审美文化建构 中国特色美学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