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设的史观——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1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3,共6页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诗论、画论共构"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美典的发展",可谓既历时性地交待了中国抒情美学史的发展轨迹,又共时性地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跨艺术门类版图。但遗憾的是,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却是一个虚构的预设,不仅与其抒情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矛盾,这么宏阔的进化论史观根本无力描述中国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实际。其洞见与不见都有待学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跨艺术门类 中国抒情美学理论
下载PDF
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的独特透视——《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的观察方式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立元 《武陵学刊》 2011年第5期80-82,共3页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 外部视角 美学 文学理论
下载PDF
论朝鲜美学论的形成及其特色 被引量:3
3
作者 蔡美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32-37,共6页
朝鲜很早就接受了中国文学,包括文学美学理论。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朝鲜古典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他们的接受意识比较明确,是以透彻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为基础。中... 朝鲜很早就接受了中国文学,包括文学美学理论。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朝鲜古典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他们的接受意识比较明确,是以透彻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为基础。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传播到朝鲜之后,广泛地受到了选择、分析和评价,经过了"变形"的过程。所以,美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改变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诗学 中国美学理论 接受 形成 特色
下载PDF
对话与沟通:两岸三地的华文戏剧的文化“亲合力”——从《红鼻子》在大陆的演出到第一届华文戏剧节
4
作者 胡志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2年第4期16-21,共6页
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华文戏剧的文化模式进行分析 ,可见两岸三地之间”血浓于水”的文化”亲合力”。戏剧是一种交流 ,一种对话。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这种华文戏剧的交流和对话 ,不仅提高了正在复苏的戏剧文化本身的凝聚力 ,也加深... 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华文戏剧的文化模式进行分析 ,可见两岸三地之间”血浓于水”的文化”亲合力”。戏剧是一种交流 ,一种对话。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这种华文戏剧的交流和对话 ,不仅提高了正在复苏的戏剧文化本身的凝聚力 ,也加深了两岸三地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用文化学和传播学等方式 ,从文化观念的沟通、地域文化的沟通和语言文化的沟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证明中华民族 ,属于同一”族类” ,具有共同的图腾 ,共同的信仰。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也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沟通 华文戏剧 中国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
下载PDF
Four Dimensions to Construct China's Modem Discourse of Aesthetics Based on China's Aesthetic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5
作者 HU Ju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2期1152-1157,共6页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construct modem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system, therefore,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own aesthetic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and lear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construct modem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system, therefore,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own aesthetic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and learn experience from it. There are four dimensions of learning. First, we should seek the origin of methods from Marxism. Second, the study should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rd, we should refer to ancient and modem Western aesthetic theorie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ll the schola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ir views freely and equally. The four dimensio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China's modem discourse of aesthetics, derived from the conclusion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modem aesthetic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onclusions modem discourse
下载PDF
化生命为学问的苏国荣
6
作者 张耀杰 《戏剧之家》 2000年第3期24-26,共3页
化生命为学问,化思想为美文,是一位学者的高境界。恩师苏国荣先生正是一位化生命为学问、化思想为美文的纯粹学者。先生已经仙逝,为寄托哀思,在这里写几行文字。给苏国荣做弟子,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田本相先生指定的。所以我虽然是苏先... 化生命为学问,化思想为美文,是一位学者的高境界。恩师苏国荣先生正是一位化生命为学问、化思想为美文的纯粹学者。先生已经仙逝,为寄托哀思,在这里写几行文字。给苏国荣做弟子,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田本相先生指定的。所以我虽然是苏先生所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却又只能算是左道弟子。1989年,当过7年农村教师的我,由河南省教育学院报考了南京大学陈白尘、董健先生的戏剧学研究生,考试后才得知陈先生早已封笔养老,董健先生心目中也已经有了最佳人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美学理论 苏国荣 戏剧研究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 theor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7
作者 WEI Qing-gua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1期26-30,共5页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the author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Becaus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be affected by the conceptual 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the author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Becaus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be affected by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mistranslation may occur frequently in their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one must be armed with linguistic knowledge as well as cognitive knowledge. Accordingly, by applying frame theor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construe the original meaning on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textual level, so that they may effectively avoid semantic errors in translation. In view of students' inadequate background knowledge, teachers should guide them to enlarge their knowledge scope and enrich their encyclopedic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teaching frame theory semantic errors
下载PDF
意象论美学及其方法——答郭勇健先生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志荣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8-194,共7页
美是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物象、事象及其背景进行感悟,产生动情的愉悦,并借助于想象力能动创构的结果。意象是动态生成的,主体创构意象时,在瞬间体现为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美是感性形态在心灵中的呈现,其中既包含着由形式带... 美是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物象、事象及其背景进行感悟,产生动情的愉悦,并借助于想象力能动创构的结果。意象是动态生成的,主体创构意象时,在瞬间体现为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美是感性形态在心灵中的呈现,其中既包含着由形式带来的生理快感,又具有社会性的精神价值。意象是美的本体,而美和丑等则是对意象的一种价值、性能和特征的评价。中国美学原理与西方美学原理,都是区域性的,都不能简单地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标准。跨越国别、民族和历史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我们的意象研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意象资源的精神实质及其发展脉络,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及其方法,面向当下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创构 意象论美学 中国特色美学理论体系 区域性 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