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展览、旅行与中国艺术书写:以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
1
作者 张露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3-47,共15页
这篇论文以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及其上海预展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艺术迁移和旅行在二十世纪初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英国机构中的历... 这篇论文以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及其上海预展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艺术迁移和旅行在二十世纪初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英国机构中的历史文献与照片的审视,作者重新构建并解构了中国艺术在该展览中的移动,以及中国和英国双方人员之间的交流。这一展览为当时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面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展览中的中国艺术品被有意地去语境化和重新语境化,再加上地点和场合的战略性转移,这些展品成为确定中华民国政府合法性和树立积极国家形象的有力象征。艺术流动与文化外交为展品赋予了丰富的意义,有助于展览的整体成功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展览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艺术理念和技术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西之间的艺术理解和合作。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到英国的旅行中的交通、人工、科技、活动,以及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感知和解读,旨在探讨在早期全球化的语境下,通过旅行展示的中国现代化形象,中国希望加入世界的愿景,以及在这些旅行中,中国如何展现其国家形象,并加强国族认同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故宫博物院 文化外交 艺术迁移 跨文化交流 现代性
下载PDF
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述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洪振强 《近代史学刊》 2019年第1期178-200,278,279,共25页
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是首次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展,它经西人提议,由英中两国共同举办。中国首先在上海举行预展,以选送出品赴伦敦展览。上海预展与伦敦展览相较,前者富有民族、国家意味,有“为国家争体面的立场... 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是首次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展,它经西人提议,由英中两国共同举办。中国首先在上海举行预展,以选送出品赴伦敦展览。上海预展与伦敦展览相较,前者富有民族、国家意味,有“为国家争体面的立场”,而后者纯粹从艺术与文化角度,宣传中国艺术文化以促进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同时,二者之展览叙事思维迥异,前者注重展品的“艺术性”,以展示中国艺术的线性演进过程,而后者更注重展品的“历史感”,以揭示艺术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促进了中英友谊,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西人对中国艺术文化的认知,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向近代艺术的转型,有利于中国近代艺术学的兴起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上海预展 传统艺术 近代转型
下载PDF
以石雕为中心的艺术史叙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的中国古代石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方晗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在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由文物商人卢芹斋选送的隋代石雕阿弥陀佛像被置于展览场地伯灵堂中央,整个展览以此为中心展开。这意味着这件阿弥陀佛石雕在展示中国艺术与文化舞台上的纪念碑意义。这次展览虽举办于与中国相隔万里... 在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由文物商人卢芹斋选送的隋代石雕阿弥陀佛像被置于展览场地伯灵堂中央,整个展览以此为中心展开。这意味着这件阿弥陀佛石雕在展示中国艺术与文化舞台上的纪念碑意义。这次展览虽举办于与中国相隔万里之遥的英伦,但却对现代艺术体系中石雕观念在中国本土的生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中国古代石雕 石雕观念生成
下载PDF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的藏品管理——以故宫博物院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白杨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5,共9页
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外借展。作为参展单位,故宫博物院积极配合展览筹备委员会有条不紊地开展文物遴选、包装运输、点交点收、布展撤展等工作。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表明故宫博物院已形成一... 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外借展。作为参展单位,故宫博物院积极配合展览筹备委员会有条不紊地开展文物遴选、包装运输、点交点收、布展撤展等工作。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表明故宫博物院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藏品管理制度,一些理念与方法也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故宫博物院 藏品管理
下载PDF
郑天锡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被引量:1
5
作者 范丽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特使郑天锡在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上的外交活动为聚焦点,通过解读郑在艺展闭幕前后出版的讲演稿、回忆录,以及他提交给国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等中英文史料,结合当时《泰晤士报》等英文报刊的新闻报导,呈示从郑的视... 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特使郑天锡在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上的外交活动为聚焦点,通过解读郑在艺展闭幕前后出版的讲演稿、回忆录,以及他提交给国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等中英文史料,结合当时《泰晤士报》等英文报刊的新闻报导,呈示从郑的视角观察到的伦敦艺展的文化外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天锡 文化外交 伦敦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原文传递
北平故宫博物院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史料选辑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楠楠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4,共9页
本组史料反映了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选品参加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经过。中国参加此次展览会,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伦敦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行政院秘书处
原文传递
1935-1936年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上的瓷器及其背后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翊菲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荏1935-1936年,中英双方的共同推动下,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顺利举办,o在展览会上,瓷器是展出的重头所在,达到中国政府展出文物的四成以上。其背后的原因则与英国发起人与专家的专业背景,以及英国社会对瓷器的偏好相关。这背后所反... 荏1935-1936年,中英双方的共同推动下,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顺利举办,o在展览会上,瓷器是展出的重头所在,达到中国政府展出文物的四成以上。其背后的原因则与英国发起人与专家的专业背景,以及英国社会对瓷器的偏好相关。这背后所反映出的是民国政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话语主导权的丧失,其经验和教训应为今天所吸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 瓷器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轰动欧洲的中国国宝展及其风波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建宁 《档案与史学》 2003年第3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中国艺术 南京展览会 文物展览
下载PDF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与近世中国石雕艺术观念在西方的生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方晗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随着近世中西交往的不断深入,昭陵六骏“飒露紫”在西方观者的认知中从“怪诞”逐渐转变为中国艺术杰作,体现出中国石雕艺术观念生成的历程。由于缺乏对中国雕塑的理解和评判标准,“飒露紫”在流失海外后曾受到真伪、艺术风格与价值的质... 随着近世中西交往的不断深入,昭陵六骏“飒露紫”在西方观者的认知中从“怪诞”逐渐转变为中国艺术杰作,体现出中国石雕艺术观念生成的历程。由于缺乏对中国雕塑的理解和评判标准,“飒露紫”在流失海外后曾受到真伪、艺术风格与价值的质疑,但于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已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作品。回溯和梳理西人对“飒露紫”认知的变化,不仅重现了中国石雕在西方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过程,也阐明了商界、学界等方面在认知转变中的影响,从而增进对近世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陵六骏 “飒露紫” 中国石雕艺术观念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观念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