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邵辉成 傅征祥 +1 位作者 王晓青 江在森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能反映非平稳信号时频域特征的小波分析方法 ,分析了百年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大三角地区的地震资料 ,得到了地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百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周期分别为 4 2年、2 2年、7年和 14年 ,而且其强度随时间在变... 利用能反映非平稳信号时频域特征的小波分析方法 ,分析了百年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大三角地区的地震资料 ,得到了地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百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周期分别为 4 2年、2 2年、7年和 14年 ,而且其强度随时间在变化 ,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地震活跃或平静期的讨论只有建立在具体的时间尺度上才有意义。同时利用各种尺度的小波系数和地震活动主周期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活动 小波分析 时变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前兆异常涨落与强震短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永仙 余素荣 +1 位作者 张晓东 薛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8,共12页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低值。从时间上看,异常增长的起始时间一般为震前3~4个月到震前7~8个月,少量为震前14~18个月;异常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为震前1个月至震前10个月。研究认为,异常月频次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强震预测的中短期至短期指标。研究还表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除青海、甘肃地区外,云南、四川的前兆异常也突出,似乎显示了8.1级地震的孕育范围已影响到川滇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前兆异常涨落 地震预测 中国大陆西部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7级以上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玉华 姚家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8-426,553,共9页
通过对1970 ~2010年中国大陆西部M≥7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的研究,认为M≥7大震前中等以上地震空间展布呈现有规律演化过程,M≥6、M≥5、ML≥4地震在同一构造区域逐渐出现大面积平静,形成不同震级档配套的地震空区.这一图像演化过程对M≥... 通过对1970 ~2010年中国大陆西部M≥7地震前地震空区演化的研究,认为M≥7大震前中等以上地震空间展布呈现有规律演化过程,M≥6、M≥5、ML≥4地震在同一构造区域逐渐出现大面积平静,形成不同震级档配套的地震空区.这一图像演化过程对M≥7大地震的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M≥7地震的中期预测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级以上地震 地震空区 中期预测 中国大陆西部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各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英 赵卫明 盛菊琴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利用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对190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7.0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其它各地震活动区7.0级以上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 利用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对190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7.0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其它各地震活动区7.0级以上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与其它各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对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的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活动区 相关函数 互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罗国富 杨立明 +2 位作者 赵卫明 屠泓为 胡永均 《高原地震》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可能机制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强震活动 地震趋势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后趋势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程建武 董治平 《华南地震》 2009年第4期54-63,共10页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重新划分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周期,并根据汶川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大陆活动趋势的影响和西部大三角与中国大陆强震...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重新划分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周期,并根据汶川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大陆活动趋势的影响和西部大三角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1~3年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强震活动仍然处于活跃状态,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 强震活动趋势 西部大三角
下载PDF
有序网络结构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有序对预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新信息,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进行预测: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有可能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序对 大震预测
下载PDF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边界带强震活动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1 位作者 马宏生 李志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0,共9页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中国大陆西部 相关性 强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前超低频磁场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丽丽 冯志生 +8 位作者 樊文杰 管贻亮 贺曼秋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袁文秀 李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75,共17页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场扰动无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8次极化高值异常事件,利用插值方法得到了极化高值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18次高值异常与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15次强震的时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磁场出现多台同步极化高值现象后的半年内,高值区可能发生M6.0以上强震;高值现象出现后,多个高值区均有可能发生强震;后续强震的震级与高值区面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极化 强震 中国大陆西部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8级巨震活动及其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11
作者 陈永正 倪泰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86-88,共3页
1研究背景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8级大地震活跃地区之一。20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多发,但在时间序列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20世纪后半叶,该区出现长达43.9年的8级地震平静期,期间,云南地区经历了第Ⅲ、Ⅳ地震强活跃期。进入21世纪。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巨震 地震预测 地震应变能
下载PDF
全球及中国大陆周边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宏生 周龙泉 +1 位作者 邵志刚 蒋长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7,共9页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强震活动
下载PDF
Wavelet Analysi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We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Adjacent Area1
13
作者 ShaoHuicheng FuZhengxiang +1 位作者 WangXiaoqing JiangZais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1期22-28,共7页
Wavelets are a useful tool for analyzing the time-frequency of a non-stable series and are widely applied in many fields.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is a non-linear process. In the paper, the... Wavelets are a useful tool for analyzing the time-frequency of a non-stable series and are widely applied in many fields.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is a non-linear process. In the paper, the wavelet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eries of earthquake data for the time period from 1900 to 2003 in the we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adjacent area (WCMAA), and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for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the past 103 years, there were four primary periods of regiona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area with durations of 42, 22, 7 and 14 years, respectively and the intensity of earthquake activity changing with time.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talk about active or quiet period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unless it is based on a specific time scale. In addition, the tendenc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using the primary period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varied time scales indicates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will be high in the forthcoming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chinese mainland wavelet analysis earthquake activity time-variant
下载PDF
Two types of chang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被引量:31
14
作者 DU XueBin1,2 1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2Lanzhou Base of Earthquake Science Institut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Two types of chang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AR) have been linked to earthquake occurren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and their causes, in detail with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a method o... Two types of chang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AR) have been linked to earthquake occurren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and their causes, in detail with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a method of earthquake (EQ) prediction. The AR changes of the first type (CFT) are considered to be precursors related to earthquakes (EQs); these appear mostly in the medium-term period before EQs and in the short-term period preceding EQs. The changes of the second type (CST) are characterized by a turning anomaly of a long-trend AR variation or the drastically descending/ascending anomaly superimposed on such a variation; these appear synchronously in large areas, such as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ect. Their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correspond well to high seismicities in the areas and distant great EQs around the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behaviors of the two types of changes, the AR changes observed prior to the Ms8.0 Wenchuan EQ of 2008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edium-term period before the EQ, noticeable anomalies appeared synchronously at four stations around the Songpan-Ganzi active block, but only weak upward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hort-term period preceding the EQ, which caused the prediction of the imminent EQ to f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earthquake apparent resistivity two types of changes spatio-temporal cluster Wenchuan earthquake
原文传递
Opening time and filling pattern of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western Yangtze Continent,South China 被引量:14
15
作者 ZHUO JieWen JIANG XinSheng +5 位作者 WANG Jian CUI XiaoZhuang XIONG GuoQing LU JunZe LIU JianHui MA Ming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1664-1676,共13页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is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in the western Yangtze Continent.Determining its time of opening and subsequent filling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is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in the western Yangtze Continent.Determining its time of opening and subsequent filling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Continent,South China.The Luliang Formation is the early filling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is rift basin,and its deposition age and filling sequence are significant for studies of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opening time,and filling pattern of this basin.Having been correlated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Mesoproterozoic Kunyang Group or to the Neoproterozoic Chengjiang Formation,the age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Luliang Formation have long been uncertain.This is due to a lack of reliable absolute age constraints.To address this issue,the first zircon SHRIMP U-Pb geochronology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is formation,yielding two high-precision isotopic ages of 818.6±9.2 and 805±14 Ma for the tuff layers at the bottoms of the lower and upper members of the Luliang Formation,respectively.Given the error factor,the bottom age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Luliang Form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ca.820 Ma,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age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Banxi Group,which is the early filling of the Neoproterozoic Xianggui Rift Basin,a representative basin of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s in the Yangtze Continent,South China.The bottom age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Luliang Form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ca.800±5 Ma,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age of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and also 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ag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nxi Group in the Neoproterozoic Xianggui Rift Basin.These ages indicate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shares the same opening time and filling sequences as those of the other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s in South China.Basi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is a typical half-graben basin,with its main boundary fault in the west and basin center in the east.This basin consisted of mini unidirectional half-graben basins in its juvenile stage and simplified to become a large united half-graben basin in its mature stage,i.e.,a supradetachment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Basin Luliang Formation zircon SHRIMP U-Pb age opening time andfilling pattern half-graben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