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形译”——以赵彦春英译《人间四月天》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倩倩 《海外英语》 2016年第5期99-100,共2页
无可厚非,英译诗歌中"形"与"意"的处理是译者面对的必然难题之一。而且,就其是实现译文与源语动态"等效"不可避免的一步。因此,众多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着恰当的处理方法。对此,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 无可厚非,英译诗歌中"形"与"意"的处理是译者面对的必然难题之一。而且,就其是实现译文与源语动态"等效"不可避免的一步。因此,众多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着恰当的处理方法。对此,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提出了形意张力参数,为中国诗歌的英译中"形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章分别从宏观的和微观的角度对中国诗歌英译中的"形译"进行分析,探讨这种"形译"是如何带动译文向"对等"全面趋同的,并以赵英译《人间四月天》为例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形译 赵彦春英译《人间四月天》
下载PDF
从洪堡特的翻译观看中国诗歌英译策略
2
作者 左娟 贾晓庆 《海外英语》 2021年第17期217-218,共2页
洪堡特的翻译观对翻译的标准判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语言世界观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中国诗歌翻译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形象。该文主要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出发,分析中国诗歌翻译的可译... 洪堡特的翻译观对翻译的标准判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语言世界观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中国诗歌翻译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形象。该文主要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出发,分析中国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而给出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特 语言观 翻译观 中国诗歌英译 可译性 不可译性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美学研究——评《什么是生态语言学》
3
作者 武术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I0020-I0020,共1页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借助凝练且富有韵律的语言,生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诗歌语言字句斟酌、意象丰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体现。也正是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使译文与原文在韵律、风格、表现形式、内...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借助凝练且富有韵律的语言,生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诗歌语言字句斟酌、意象丰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体现。也正是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使译文与原文在韵律、风格、表现形式、内涵意义等方面完全对应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诗歌语言 生态语言学 诗歌翻译 内涵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学研究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4
作者 李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8-108,122,共12页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彰显了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突出了中国文学和诗学的属性和特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研究角度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叶维廉的两部古典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基础,从解读方式、表达理念和接受效果3个方面思考和评述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分析其比较诗学观在翻译中的体现,阐述其诗学观与翻译观的汇通途径。本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文学形象在海外的建构和接受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英译 比较诗学 模子
下载PDF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钟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2,共12页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的重要读物,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诗作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简·何丝费尔的诗作为例,说明她如何吸纳王红公的杜甫诗英译文,创作出打破时空,具特殊美感经验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本土化 简·何丝费尔 王红公
原文传递
中国诗歌的具身隐喻英译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68,94,112,共7页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 具身性意象是贯穿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主流意象之一,该类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详细解读中国诗歌具身性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涵,对比分析其哲学思想及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与传译效果,以利于译者对中国诗歌深层心理、文化成因以及审美价值等要素的进一步考量与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具身隐喻 认知隐喻 情感 哲思
下载PDF
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洁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3-28,共6页
刘若愚(James J.Y.Liu)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学者,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诗学的过程中,刘若愚翻译了李商隐的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学术传统和翻译视角,既不同于宇文所... 刘若愚(James J.Y.Liu)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学者,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诗学的过程中,刘若愚翻译了李商隐的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学术传统和翻译视角,既不同于宇文所安等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汉学家,也有别于许渊冲、汪榕培等国内文学翻译家。从译者身份、原文解读和译本建构三个层面,探讨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促使我们思考中国译者、西方译者、西方华裔译者的不同翻译理路,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思维方式和诗学传统。这对于探索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多元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华裔汉学家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究——以《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为例
8
作者 熊敏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12-113,共2页
尽管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形式工整,富含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意境丰富等种种特性,它仍然是可译的。诗歌的翻译比一般翻译更复杂,诗人在巧妙使用语言的同时,往往也在巧妙地利用语言所内涵的文化。因此,翻译诗歌的前提条件是译者能否准确理解... 尽管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形式工整,富含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意境丰富等种种特性,它仍然是可译的。诗歌的翻译比一般翻译更复杂,诗人在巧妙使用语言的同时,往往也在巧妙地利用语言所内涵的文化。因此,翻译诗歌的前提条件是译者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译者的汉文化知识及其阐释汉文化的能力是决定诗歌译文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英译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
下载PDF
译者惯习视角下路易·艾黎英译中国诗歌研究
9
作者 刘晓霞 《甘肃高师学报》 2021年第3期27-30,62,共5页
聚焦路易·艾黎的中国诗歌英译活动,以译者惯习为理论依据,对艾黎的诗歌翻译活动、策略及其翻译观等进行探究。艾黎在经历战事、参加革命、投身建设、介绍中国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特有的惯习,正是这些惯习促使他选择翻译中国诗歌时坚... 聚焦路易·艾黎的中国诗歌英译活动,以译者惯习为理论依据,对艾黎的诗歌翻译活动、策略及其翻译观等进行探究。艾黎在经历战事、参加革命、投身建设、介绍中国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特有的惯习,正是这些惯习促使他选择翻译中国诗歌时坚持以目标读者为导向,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反映出他无私、博爱、跨国的国际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艾黎 中国诗歌英译 译者惯习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境传达
10
作者 李艳 《文教资料》 2008年第35期52-53,共2页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传达.本文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首先应深入分析原诗的意境,然后选择英语中相对应的适宜的语言,充分传达其意境.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意境 比较美学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三维转换”——以唐代边塞诗为例
11
作者 潘美玲 《现代语言学》 2020年第4期482-488,共7页
根据生态翻译学观点,将源语文本转换为译语是在翻译生态圈中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适应性转换”的动态移植过程。翻译生态圈通过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维度对译者行为进行制约和优化,从而使译文与目的语文化生态相适配。中国古典诗歌... 根据生态翻译学观点,将源语文本转换为译语是在翻译生态圈中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适应性转换”的动态移植过程。翻译生态圈通过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维度对译者行为进行制约和优化,从而使译文与目的语文化生态相适配。中国古典诗歌以独特的艺术气质在世界文化独树一帜,其海外译介在构建世界文化生态圈举足轻重。在推动中国古典诗歌海外译介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自身文化特色,又要与目的语生态圈实现良性兼容,生态翻译学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供操纵的范式。本文拟以唐代边塞诗歌为例,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在目的语生态圈中的“适应性转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性转换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边塞诗
下载PDF
诗香绕指,画意牵魂——中国诗歌与英译“三美”的交融
12
《初中生之友》 2024年第15期4-7,共4页
我国的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蕴含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因此诗歌翻译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每提及《春晓》,同学们总会默默在脑海里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若问同学们:“如何翻译和介绍《春晓》给你的外国朋友?”相信大... 我国的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蕴含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因此诗歌翻译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每提及《春晓》,同学们总会默默在脑海里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若问同学们:“如何翻译和介绍《春晓》给你的外国朋友?”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那么,同学们可曾听说过许渊冲及其著名的“三美论”?今天,让我们跟着许渊冲教授一起品鉴中国诗歌英译背后的美丽故事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春晓》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三美论 诗歌翻译 许渊冲 中华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词的补译
13
作者 李宏霞 谢雪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人称指示词 补译
下载PDF
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
14
作者 李政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3期83-85,共3页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论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长恨歌》 三美再现
下载PDF
庞德英译本《华夏集》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褚慧英 金美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文章基于跨文化传播视野,以英译作品《华夏集》为跨文化研究个案,从译作对诗人自身创作的影响、对西方现代诗歌语言范式的转变及诗歌抒情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探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所做的创造性翻译和创新性传播,以此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文章基于跨文化传播视野,以英译作品《华夏集》为跨文化研究个案,从译作对诗人自身创作的影响、对西方现代诗歌语言范式的转变及诗歌抒情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探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所做的创造性翻译和创新性传播,以此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华夏集》的跨文化研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全新跨文化思维和路径,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同与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华夏集》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从本土古典到域外经典从本土古典到域外经典——英译中国诗歌融入英语(世界)文学之历程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建开 《翻译界》 2016年第2期1-19,136,共20页
要讨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必然涉及汉学家所作的努力。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接受过程,没有外力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英译即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汉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择取其中的精华——诗歌——进行研究和翻译,且持续不断,最终... 要讨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必然涉及汉学家所作的努力。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接受过程,没有外力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英译即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汉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择取其中的精华——诗歌——进行研究和翻译,且持续不断,最终使得中国诗歌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经典,并赢得了大量普通读者。本文以20世纪成绩卓著的三位英美汉学家韦利、庞德、华兹生为例,考察他们英译汉诗的传播历程,并通过分析其译文特点,尝试解释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具体做法是勾勒他们的译文融入各类英美文学选集和《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的轨迹,以此观察汉诗英译产生影响的路径:通过期刊转载,进入各类只收英美文学精品的选集,入选读者众多、作为大学教材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被本土诗人模仿以及获奖等。如此,借助汉学家优秀英译的持续发展,中国诗歌一步步走向西方的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最终沉积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中国诗歌与英美文学
原文传递
翻译之后: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点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章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成为影响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在各种模仿形式中,化取现有中国古诗译文的某些句子、词语或意象入诗颇引人注目。本文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q...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成为影响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在各种模仿形式中,化取现有中国古诗译文的某些句子、词语或意象入诗颇引人注目。本文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点化说"运用到美国诗人对中国古诗的模仿中,以卡洛琳·凯瑟和雷克思罗斯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分析,并讨论了"语际点化"的理论依据。"语际点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也能从文化交流角度加深理解中西诗歌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国现代诗歌 点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