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哲学小荷香──读吴礼权博士《中国语言哲学史》
1
作者 季永兴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4-67,共4页
文章对吴礼权博士的《中国语言哲学史》进行了评析,认为该书立足传统,努力前瞻,是一部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全面地历史地审视中国语言科学的拓荒之作。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史》 中国语言哲学 书评 吴礼权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的再开拓:语言哲学
2
作者 李开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90年来借鉴西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做法是可取的,现在应对中哲史研究作再开拓:除了继续从子书,还应从经书,小学书,古代注疏中找材料,形成语言哲学的新路。本文通过举例,围绕名、字书、注疏体裁相关内容,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问题。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名、字书和注疏 西学 中国古代语言哲学
下载PDF
隐喻性语言的盖然性思维研究——以AB式隐喻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卓 侯建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但鲜有学者探讨人脑为何产生隐喻思维。本文通过分析AB式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旨在揭示此类隐喻思维的成因。研究发现AB式隐喻具有双重盖然性特征,此特征反映了AB式隐喻思维的... 目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但鲜有学者探讨人脑为何产生隐喻思维。本文通过分析AB式隐喻及其认知机制,旨在揭示此类隐喻思维的成因。研究发现AB式隐喻具有双重盖然性特征,此特征反映了AB式隐喻思维的盖然性特点。认知经济性、感觉和知觉的非全面性、表象和意象图式的概括性、范畴和概念的动态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和机制,促使盖然性思维的产生。盖然性思维催生了隐喻思维,前者也许是人脑更为根本的认知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盖然性 思维 认知 中国语言哲学
下载PDF
语言哲学在中国:问题、进路和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江怡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3,共3页
西方语言哲学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开始于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了解和研究,随后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本文通过对西方语言哲... 西方语言哲学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开始于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了解和研究,随后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本文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在中国的传入演变的历史叙述,着重分析语言哲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具有的特殊意义,并从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阐述建立"中国语言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 跨文化研究 哲学经典阐释 研究进路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关于假装的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对中国后语言哲学的一个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杜世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q... 如何从事中国后语言哲学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假装为例来说明中国后语言哲学应该走"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相结合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就假装而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关于"假装摇头"是否可能的语言问题和关于"假装假装"是否可能的概念问题。我们发现:当"假装"作为语词使用时,它所构成的"v1+v2"双动词结构如"假装摇头"会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逻辑张力,从而说明语言的可能与事实的可能二者的界限并不统一;而作为概念的假装所引发的概念问题,如"假装假装"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折射出的道理是语言使用和概念认知并不对等。由此可知,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对一个个类似于假装问题的语言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澄清是后语言哲学的中心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装 语言分析 概念考察 中国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语言哲学三问 被引量:4
6
作者 潘文国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以推进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为标的,提出了三个理论性问题并尝试给了自己的解释。这三个问题是:1)语言哲学是个什么样的"学"?文章认为哲学包括语言哲学有两重性,它既是学科体系里的"学科",又是一种"求智"... 本文以推进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为标的,提出了三个理论性问题并尝试给了自己的解释。这三个问题是:1)语言哲学是个什么样的"学"?文章认为哲学包括语言哲学有两重性,它既是学科体系里的"学科",又是一种"求智"的探索精神;2)语言哲学有中西之分吗?文章认为语言哲学是"从语言出发解决哲学的问题",由于中西语言和哲学传统的迥异,中国语言哲学的研究应该不同于西方语言哲学;3)语言哲学的体和用是什么?文章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知行合一,中国语言哲学也应该是个道器并重的研究,既解决认识问题,又解决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国语言哲学 体用
原文传递
从语义三角到语文圈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赛 《符号与传媒》 2015年第1期204-220,共17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很早就注意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符号一旦脱离了解释者,脱离了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就不能完全指示对象,"道"、"玄"等一些本体的普遍性、超时性特征也很难被符号...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很早就注意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符号一旦脱离了解释者,脱离了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就不能完全指示对象,"道"、"玄"等一些本体的普遍性、超时性特征也很难被符号所指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佛家都提出了本学派的符号理论。魏晋玄学提出象的理论,力图在符号、解释者、对象之间找到一个交集,将对象所蕴含的普遍性与超时性全部表达出来,以解决中国符号理论非完满自足的困境,进入诗性表达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 形名 言意 物我
下载PDF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的新特点——“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刘玉梅 赵永峰 沈艳萍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2,共2页
文章多维度审视"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提炼出当今中国语言哲学的主要提点。
关键词 年会与国际研讨会 中国语言哲学 新特点
原文传递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 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缺少学派意识,更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世界学术舞台进行平等对话,这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一块心病。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经多年思考,建议将"中国后语言哲学"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本土理论加以打造,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国内相关成果整合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以便能尽快去掉这块心病。有部分学者不免会问,语言研究为何一定要与哲学纠缠在一起。这可用Robins的一句名言作答:"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本文继而认为,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它们具有"互为摇篮"的紧密关系。本文继王天翼等所论述的"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再次分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推进作用。"互为摇篮"观也可视为中国后语言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 认知语言 概念整合论
原文传递
“理”、“通”、“哲”之融贯——许国璋语言学思想探索
10
作者 谭慧颖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7,共9页
许国璋是学界公认的语言学家、英语教育家,但他本人更认同自己是个语言哲学家。本文首先概述许国璋语言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与“通”论,接下来从“理”、“通”、“哲”三个视角深入分析许国璋的语言研究思路,从中理出其语言哲学思... 许国璋是学界公认的语言学家、英语教育家,但他本人更认同自己是个语言哲学家。本文首先概述许国璋语言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与“通”论,接下来从“理”、“通”、“哲”三个视角深入分析许国璋的语言研究思路,从中理出其语言哲学思想;最后阐释许国璋语言哲学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及中国传统语言哲学的关系。结论包括:许国璋的语言哲学不同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可归于科学哲学或学科哲学范畴;许国璋在个别文章中体现出纯哲学思辨天分;许国璋语言哲学的三个特点“理”、“通”、“哲”志存高远、磅礴大气,深得中国传统哲人的气质和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国璋 语言哲学 中国传统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