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主体性与全球化的双重视野看中国近代外交转型 |
张鸿石
李宝俊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
|
试析1842-1860年间清政府外交的性质——兼论“半殖民地”概念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中的局限性 |
何新华
王小红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3
|
中国近代外交家刘瑞芬 |
贾熟村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8 |
1
|
|
4
|
一战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影响 |
孟虹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中国近代外交难以抹去屈辱烙印 |
邸宏霆
|
《历史评论》
CSSCI
|
2024 |
0 |
|
6
|
奕訢与中国近代外交 |
宝成关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5
|
|
7
|
晚清客家籍外交官群体与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 |
叶小利
|
《嘉应学院学报》
|
2018 |
0 |
|
8
|
川岛真著《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
金莹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9
|
关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思考 |
龙向阳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0
|
韩国学研究的新力作——评王明星的《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
海涛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11
|
试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生平陈列的陈列主题和陈列手段 |
刘楚邕
郭正明
|
《中国博物馆》
|
2000 |
0 |
|
12
|
蒋廷黻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
戚昱明
臧运祜
|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
2024 |
0 |
|
13
|
论奕訢的外交思想 |
陈廷湘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4
|
试论洋务运动时期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与和平外交策 |
于海君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5
|
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 |
潘越
|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6
|
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
蔡乐苏
尹媛萍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5
|
|
17
|
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 |
吴孟雪
|
《农业考古》
|
1992 |
5
|
|
18
|
蒲安臣与“合作”政策 |
郭翠翠
|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9
|
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改约 |
张立真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2
|
|
20
|
简论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 |
李友兰
|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