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遗纸艺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转译
1
作者 景治 李凌 《天工》 2024年第13期45-47,共3页
中国非遗纸艺面临着边缘化和被遗忘的风险。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非遗纸艺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服饰文创产品,以促进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通过设计语言的转译,探索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解决非遗纸艺在现代生活中应... 中国非遗纸艺面临着边缘化和被遗忘的风险。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非遗纸艺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服饰文创产品,以促进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通过设计语言的转译,探索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解决非遗纸艺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性不强、审美跟不上时代、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推动非遗纸艺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纸艺设计 转译 服饰与文创产品
下载PDF
中国非遗术语外译的译者规范化实践模式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冯雪红 魏向清 刘润泽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99,111,共6页
近年来,我国自主的非遗对外译介实践日趋活跃。与此同时,由于非遗译者群体庞杂且素养参差,非遗术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也日益突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基于中国世界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织造技... 近年来,我国自主的非遗对外译介实践日趋活跃。与此同时,由于非遗译者群体庞杂且素养参差,非遗术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也日益突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基于中国世界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核心术语英译实践,探讨了中国非遗对外译介中术语翻译规范化实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并初步构建起中国非遗术语对外译介的译者规范化实践模式,期望为中国非遗术语译者的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导,助益国家层面的非遗术语译名规范化审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术语 外译 译者 规范化实践 模式构建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中国非遗术语的翻译与国际传播
3
作者 冯雪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非遗术语的有效翻译能助力传播非遗知识、构建非遗话语体系。非遗术语的传统翻译方式存在翻译方法单一、译文文本类型单一等问题,无法很好地与多种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交互传播。融媒体时代,为了有效提升中国非遗术语的翻译质量,译界应... 非遗术语的有效翻译能助力传播非遗知识、构建非遗话语体系。非遗术语的传统翻译方式存在翻译方法单一、译文文本类型单一等问题,无法很好地与多种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交互传播。融媒体时代,为了有效提升中国非遗术语的翻译质量,译界应提供适合融媒体时代传播需求的多模态信息翻译文本和内容,建立双语/多语多模态中国非遗术语知识库资源,译者应兼具术语管理者和译语传播者身份,积极参与融媒体时代的非遗国际传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中国非遗术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于中国非遗品牌可持续性成长路径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牟宇鹏 郭旻瑞 +2 位作者 司小雨 周玲 汪涛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共13页
选择3个典型非遗项目进行案例分析,以合理性理论与品牌生命周期为基础,探讨了非遗品牌可持续成长的路径。研究发现:非遗品牌的成长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老化休眠期的非遗品牌应以唤醒功能认知为... 选择3个典型非遗项目进行案例分析,以合理性理论与品牌生命周期为基础,探讨了非遗品牌可持续成长的路径。研究发现:非遗品牌的成长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老化休眠期的非遗品牌应以唤醒功能认知为主,沟通宣传强调实用合理性,增加影响力;处于成长期的非遗品牌应以情感连接为主,重点传播规范合理性,提升凝聚力;处于成熟期的非遗品牌则以文化融合为主,侧重宣传认知合理性,延长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品牌 可持续性成长 生命周期 案例研究
下载PDF
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范畴与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69,136,共7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对外传播 话语体系 话语叙事
下载PDF
美国公众民俗学对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黄龙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4,共6页
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公众民俗学,源于解决民俗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问题,它包括民俗传统在其社区内外新框架、语境下的表征和运用,这种表征和运用通常通过传统承载者和民俗学家或其他文化学家的通力协作来完成。一贯强调"经世致用... 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公众民俗学,源于解决民俗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问题,它包括民俗传统在其社区内外新框架、语境下的表征和运用,这种表征和运用通常通过传统承载者和民俗学家或其他文化学家的通力协作来完成。一贯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民俗学带有明显的应用倾向,加上学科特点和优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更多的交集。美国公众民俗学民俗传统展示及表征等文化实践理念及其模式,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公众民俗学 中国非遗保护 启示
下载PDF
生态平衡视角下的中国非遗外宣翻译 被引量:8
7
作者 洪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中国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共同记忆,非遗外宣翻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即生态平衡"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聚焦文本生态平衡、"翻译群落"生态平衡及翻译生态平衡:通过合理重构译语... 中国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共同记忆,非遗外宣翻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即生态平衡"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聚焦文本生态平衡、"翻译群落"生态平衡及翻译生态平衡:通过合理重构译语生态环境,维系和谐的"翻译群落"关系,营造良好的翻译外界环境,从而完善非遗外宣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外宣翻译 生态平衡 生态翻译学
下载PDF
跨文化纪录片对中国非遗的间性叙事
8
作者 陶丹丹 《东南传播》 2020年第11期13-15,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化思维,促进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对话。间性叙事能够实现非遗价值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达到建立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全方位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纪录片 中国非遗 间性叙事 对外传播
下载PDF
中国非遗的海外传播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宁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1-83,88,共4页
在全球化风潮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塑造对英语环境下文化认同的"拟态环境",提供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框架,树立非遗的价值标准,能够强化非遗在英语环境下的传播与文化认同。还可以在丰富设置内容的思想内涵,... 在全球化风潮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塑造对英语环境下文化认同的"拟态环境",提供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框架,树立非遗的价值标准,能够强化非遗在英语环境下的传播与文化认同。还可以在丰富设置内容的思想内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重构受众连接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非遗的海外传播更深入华人华侨的心理世界,从而不断提升侨胞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促进以英语为母语或懂英语群体对中国非遗的了解与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文化认同 海外传播 英语环境
下载PDF
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他者镜像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庆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64-71,共8页
由“他者”建构的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虽自发且零散,却是非遗“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呈现出浅表性宣传、杂糅化展现和深描式叙事三种主要存态,在拓宽非遗传播空间、塑造中国非遗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易带来非遗“中国性”淡化或缺... 由“他者”建构的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虽自发且零散,却是非遗“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呈现出浅表性宣传、杂糅化展现和深描式叙事三种主要存态,在拓宽非遗传播空间、塑造中国非遗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易带来非遗“中国性”淡化或缺失的危险。“他者建构”的非遗海外传播是一种“他者镜像”,与“自我表述”传播形成相互映照,可为中国非遗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新时期中国非遗海外传播应凸显共赢发展理念,聚焦中国文化元素叙事,注重“他者”视角表述,重视非遗跨文化虚拟共同体构建,才能助推非遗跨文化传播真正“走进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文化 海外传播 他者镜像 中国
下载PDF
中国非遗未来发展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亓晓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5期39-40,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的是中国悠久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财富,也是多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更是匠人精神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它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体会到了文化自信之于中国人的独特地位。当前,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它作为一场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的是中国悠久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财富,也是多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更是匠人精神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它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体会到了文化自信之于中国人的独特地位。当前,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它作为一场运动终将会过去。那么,在对工业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非遗又该如何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 文化 未来发展
下载PDF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中国非遗项目英译策略分析
12
作者 鲍倩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7年第8期172-172,145,共2页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从多维度层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强调采取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辅以音译、标注、类比、编译、缩译、文内解释等多种翻译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非遗文化特色。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理论 中国非遗项目英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侧记
13
作者 张玉玲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第1期46-49,共4页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活动落下帷幕,十位在非遗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人物脱颖而出,走到了前台,讲述着自己的非遗故事和人生感悟,分享了自己的非遗“缘分”和文化情怀。尽管揭晓活动已过去了几天,但其中的亮点和泪点仍让人久久回味,其...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活动落下帷幕,十位在非遗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人物脱颖而出,走到了前台,讲述着自己的非遗故事和人生感悟,分享了自己的非遗“缘分”和文化情怀。尽管揭晓活动已过去了几天,但其中的亮点和泪点仍让人久久回味,其中的智慧言语、精彩观点还“余音绕梁”,让我们再一起拾撷那些动人瞬间,细细品味、珍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文化情怀 细细品味
下载PDF
“编码-解码”理论下《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传播策略探析
14
作者 张国政 郑晓迪 《全媒体探索》 2024年第1期62-64,共3页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由央视制作的《非遗里的中国》通过非遗表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形式创新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文章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由央视制作的《非遗里的中国》通过非遗表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形式创新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文章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电视节目制作者以及观众的视角,对节目制作及传播策略进行多维度探析,为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制作及传播提出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解码”理论 非遗里的中国 传播路径 文化创新
下载PDF
接受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的融合叙事创新——以《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倩 《百家评论》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针对新时代受众接受的变化,进行了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文学与艺术、角色与视角等一系列融合叙事创新,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体验、审美和认知需求,强化了电视综艺节目知识普及、思想传播和精神引领... 《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针对新时代受众接受的变化,进行了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文学与艺术、角色与视角等一系列融合叙事创新,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体验、审美和认知需求,强化了电视综艺节目知识普及、思想传播和精神引领的社会功能,开创了纪实性、跨媒介、交互式叙事的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叙事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接受 电视综艺节目 融合叙事 《山水间的家》 非遗里的中国
下载PDF
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的叙事创新
16
作者 荣建华 杨晶晶 《视听》 202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非遗项目为中心,在叙事主题、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场景方面创新呈现,凭借节目讲述非遗故事、展现中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非遗项目为中心,在叙事主题、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场景方面创新呈现,凭借节目讲述非遗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 非遗里的中国 叙事创新
下载PDF
《非遗里的中国》中山西形象的非遗影像建构
17
作者 靳唯鸣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近年来,非遗影像在非遗开发保护与社会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像背后的形象建构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像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梳理《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的非遗技艺,并对其归纳溯源以窥节目中所塑造的主体形象,认为《... 近年来,非遗影像在非遗开发保护与社会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像背后的形象建构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像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梳理《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的非遗技艺,并对其归纳溯源以窥节目中所塑造的主体形象,认为《非遗里的中国》在以影像记录真实山西非遗形态的同时,通过对山西歌舞艺术形式、日常饮食习惯以及手工业技艺的展现,为观众呈现出千百年传承的传统民俗与非遗技艺,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塑造了山西人民热爱农耕劳动、饱含浓重乡情、积极拥抱生活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里的中国 山西非遗 山西形象 影视人类学
下载PDF
论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与创新表达——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18
作者 王沧 曲双悦 《视听》 2024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与精神气韵。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成为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然而,当前对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播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与精神气韵。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成为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然而,当前对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播方式的创新和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等方面,但在叙事表达层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非遗里的中国》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介融合的创新产物,在叙事策略与创新表达层面有着独特的艺术化创造。该节目以多元叙事描绘非遗故事,以创新秀演焕发非遗生机,既是一个可供非遗创新化传播借鉴的经典案例,也是提升国民历史感知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文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 叙事策略 创新表达 非遗里的中国
下载PDF
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与创新表达——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19
作者 周达祎 《现代视听》 2024年第4期47-50,共4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寻访、对话、体验、情景再现、歌舞秀演等方式,开辟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为讲好非遗故事提供了优秀范例。本文认为,《非遗里的中国》在非遗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策略:对非遗知... 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寻访、对话、体验、情景再现、歌舞秀演等方式,开辟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为讲好非遗故事提供了优秀范例。本文认为,《非遗里的中国》在非遗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策略:对非遗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对非遗价值的发掘与赋能、对非遗精神的提炼与表达、对非遗美学的演绎与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里的中国 非遗文化 电视文化节目
下载PDF
文化类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创新策略研究
20
作者 张洁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8期35-37,46,共4页
当下,“非遗”依托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活态传承,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以“满屏皆精品”的创新成果,不断实现破圈突围,引领文化传播热潮。《非遗里的中国》作为总台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坚持“文化+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以沉浸体... 当下,“非遗”依托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活态传承,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以“满屏皆精品”的创新成果,不断实现破圈突围,引领文化传播热潮。《非遗里的中国》作为总台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坚持“文化+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以沉浸体验、舞台秀演、多元视角、诗意表达等为特色,深入挖掘各地区的“非遗”文化,构筑文化认同,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中国 创新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