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浅谈
1
作者 黄丽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38-39,共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并努力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发展规律中得到有益启示。世纪之交,学术界在总结20世纪学术遗产时,开始注意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在整个中国现当代学术体系中的地...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并努力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发展规律中得到有益启示。世纪之交,学术界在总结20世纪学术遗产时,开始注意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在整个中国现当代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今后,则需要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研究对象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世嬗变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文化滋养
2
作者 吕惠东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年第3期64-74,共11页
近世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困境与新生的嬗变过程,表现为从"中体西用"到儒学独尊地位的终结和从"诸子学复兴"到现代新儒学的兴起。留存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形成和发... 近世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困境与新生的嬗变过程,表现为从"中体西用"到儒学独尊地位的终结和从"诸子学复兴"到现代新儒学的兴起。留存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关于世界观与本体论、科学辩证法、人类未来社会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近世嬗变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文化滋养
下载PDF
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的开拓之作——评吴汉全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
3
作者 卢国琪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7-32,共6页
吴汉全主编的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学科建设立论,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努力方向。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 吴汉全主编的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学科建设立论,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努力方向。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多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高度重视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基础;四是注重史料的积累及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汉全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开拓之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李平心的“生产力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地位
4
作者 唐文文 《唐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1-39,80,共10页
在20世纪50年代末,李平心撰写了18篇关于生产力问题的文章,系统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尤以其中10篇论生产力性质的论文最为著名,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李平心的“生产力论”,集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生产力,并提出了生产力具... 在20世纪50年代末,李平心撰写了18篇关于生产力问题的文章,系统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尤以其中10篇论生产力性质的论文最为著名,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李平心的“生产力论”,集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生产力,并提出了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生产力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生产力能够自行增殖等主张。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视域来看,李平心关于生产力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的观点,密切联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对生产力二重性的揭示,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是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他关于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生产力的主张,深化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尽管李平心的生产力理论也有不足之处,但他系统地提出的发展生产力、遵循生产力规律的主张,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过度相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种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平心 生产力论 政治经济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史中的四对关系范畴
5
作者 彭先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异质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二是源流关系范畴,能概括以“源头理论与流变理论之间的纵向传承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三是体用关系范畴,能概括以“后世各实践派理论之间的体同用异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四是一多关系范畴,能概括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竞互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种分类梳理考察有利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貌与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术 知行关系 源流关系 体用关系 一多关系
下载PDF
苏区时期中共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述论
6
作者 吴汉全 方舒婷 《苏区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07-128,共22页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有力组织下,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始终围绕着中国革命逻辑而展开,并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视角论证中共开展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自觉将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与文...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有力组织下,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始终围绕着中国革命逻辑而展开,并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视角论证中共开展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自觉将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使命相融合,所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表征出“革命话语”中的学术诉求及其使命。苏区时期,在中共“思想创新”引领下,马克思主义者们积极研究并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以“学术创造”论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表现出“思想创新”与“学术创造”的互动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学术方针政策引导下,这一时期形成了“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学术运行机制。苏区时期中共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成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入新阶段,在百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进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 苏区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红娟 靳书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5,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 苏联话语 西方话语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之检视 被引量:1
8
作者 侯静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4-46,49,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学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 中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体系的努力——读吴汉全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
9
作者 余龙进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0年第6期156-156,F0003,共2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并成就了话语独特、内容丰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需要以专门的著作加以呈现。吴汉全所著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260多万字的篇幅,...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并成就了话语独特、内容丰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需要以专门的著作加以呈现。吴汉全所著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260多万字的篇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研究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学科体系 历史进程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回顾和总结
原文传递
中外文化交流与多元借鉴中的学术传承——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与外国学术资源
10
作者 吴汉全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1-34,共14页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外国学术思想 多元借鉴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中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学术史”研究范式自觉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兼论孙正聿先生的当代中国马哲史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海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17,共17页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学人正是在主体性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实现了"学术史"的研究范式自觉。在改革...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学人正是在主体性自觉与理论自觉中实现了"学术史"的研究范式自觉。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中,以孙正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基于现实变革的需要,在"学术史"研究范式的自觉与反省中,在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现实变革与变革现实、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学术史"方法论自觉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已构成学界的"集体共识"。在新时代,倡导"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出场和在场,必将有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来路"、看到"正路"、探索"前路",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为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富有生命力的哲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正聿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学术史”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流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义的一点思考
12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哲学论争: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探索中国市场经济建构道路中展开的“哲学有什么用”的讨论;第四次是在21世纪头十年中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展开的讨论。在这四次哲学论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质疑,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学术性品格挑战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语境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结构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一过程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源,关键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流,在于这个流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精神、世界精神和自我革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结构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的体系性成果——马哲史研究范式的新进展
13
作者 冯建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46,共22页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马哲史研究范式聚焦于当代中国马哲史这一断代史,以多角度、多视域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任平等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体系性成果,它以“方...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马哲史研究范式聚焦于当代中国马哲史这一断代史,以多角度、多视域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任平等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体系性成果,它以“方法论自觉”作为视角,透过学术史表象,以体现学术史本质规定的研究范式为直接对象,分别叙述不同范式的历史成因、基本特征、创新功能、内在局限、范式转换的必然性,不同范式之间的内在结构、生成和演进机制构成的范式总体,构造了的范式图谱、学术史图谱,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哲创新学术史”内在逻辑和规律。在学术史叙述的体系性、体系构造的严谨性和完整性、研究方法论自觉的深入性、理论结论的数据化支撑性、关键概念提出和界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它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断代史研究的里程碑,也对当代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研究、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当代中国马哲的整体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 研究范式 学术史图谱 学术创新与贡献
原文传递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海锋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共14页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历史性的思想。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研究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逻辑进程、所形成的思想格局以及思想图谱、所呈现的基...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历史性的思想。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研究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逻辑进程、所形成的思想格局以及思想图谱、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及其规律等作出全方位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以来“化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彻底实现了“中国化”,即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地位,并整体性地呈现出“一体多样”的思想格局。总体上看,这一思想格局具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一体一样”到“一体多样”再到“多样一体”的历史阶段。这一思想格局的形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了“再度青春化”,焕发了青春活力。面向未来,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重在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性”和“主体性”,以梳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着眼点,研究“一体”与“多样”的辩证关系,聚焦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进程中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等,并在上述问题的反思中赋予既有哲学学术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文明内涵,继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思想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式现代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一体多样”思想格局
原文传递
晚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基于唯物史观的学术史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海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68,共9页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晚年恩格斯所做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做出"系统化"的阐释和"体系化"的表达,使其得以首次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晚年恩格斯所做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做出"系统化"的阐释和"体系化"的表达,使其得以首次以"科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哲学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更为其在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唯物史观的学术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的"系统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主要体现三个层面:揭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及其内在逻辑;概括和归纳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要义并完善和补充其思想内容;构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思想体系。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表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恩格斯 马克思哲学 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下载PDF
构建自主原创性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
16
作者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41,107,共10页
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是习近平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应当夯实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 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是习近平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应当夯实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为主体,以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为基石,以若干基础性论断为支撑,可以形成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的“四梁八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还在继续,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汉全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74,共4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学术观念根本转型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的学术界。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继承中国近代进步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不仅在中国引入唯物史观,为中国学术提供了新的学术观念,而且还运用唯物史观率先进行学术... 五四时期是中国学术观念根本转型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的学术界。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继承中国近代进步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不仅在中国引入唯物史观,为中国学术提供了新的学术观念,而且还运用唯物史观率先进行学术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学术观,不仅是对五四时期学术观念的总结和提升,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观念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李大钊推动了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开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学术观念 更新 开创者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五四时期
下载PDF
“哲学论争”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海锋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158,共11页
哲学论争之形成与哲学的本性有着内在的关联,哲学命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与哲学论争息息相关并相互缠绕,但总体而言,正是哲学论争推动了哲学理论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学者基于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 哲学论争之形成与哲学的本性有着内在的关联,哲学命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与哲学论争息息相关并相互缠绕,但总体而言,正是哲学论争推动了哲学理论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学者基于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展开了论争,尤其是围绕一些标志性的哲学理论命题展开的“代表性的哲学论争”,实现了对哲学理论的时代性解读和阐释,进而推动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需要我们从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入手,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命题展开深入的论争,在“学术史”研究范式主导下,在学术史的视野中审视哲学论争,在哲学论争中“续写”哲学的学术史,继而在真正意义的“哲学论争”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论争 哲学无定论 学术史的研究范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原文传递
用理论照亮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正聿 王海锋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现实变革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促进现实变革的历史,即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从&qu...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现实变革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促进现实变革的历史,即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伟大实践与实践哲学、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学术理论自觉与主体性自觉的双向互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焕发了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建党百年 回顾 展望
原文传递
试论中共根据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汉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在22年的根据地建设时期(1927—1949)中,不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且高度重视并领导学术建设工作,并使之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根据地时期的学术建设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中心,... 中国共产党在22年的根据地建设时期(1927—1949)中,不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且高度重视并领导学术建设工作,并使之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根据地时期的学术建设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中心,不仅沿着革命逻辑而展开,而且在科学地认识国情、服务于革命形势需要、具体地完成革命任务之中,集中表现了革命话语中的学术诉求。中共在根据地时期的学术建设是思想创新与学术创造的互动历程,学术建设不仅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创新,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而且学术研究本身亦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并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群体。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时期对学术建设的领导,在领导方式上大致有指引学术研究的前进方向、建立相应的领导学术的机构两种形式,并形成了包括译介活动、学术运动、学术论战等在内的学术运行机制,开启了学术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同命运的道路。中共根据地的学术建设,创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学理支撑,从而也为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打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学术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根据地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