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國古代编鐘和半音音階的起源(英文)
1
作者 貝格利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5年第1期56-102,4-5,共48页
中國考古學家在近幾十年發掘出來的古代樂器對音樂理論的啓示遠遠超出了古代中國的範圍。現知仍能奏出原始音高的編鐃可以早至公元前十一世紀,而最不同凡響、最富含信息的是公元前五世紀的曾侯乙墓所出的編鐘(下葬年代爲公元前433年)。... 中國考古學家在近幾十年發掘出來的古代樂器對音樂理論的啓示遠遠超出了古代中國的範圍。現知仍能奏出原始音高的編鐃可以早至公元前十一世紀,而最不同凡響、最富含信息的是公元前五世紀的曾侯乙墓所出的編鐘(下葬年代爲公元前433年)。它由65件樂鐘組成,用銅量達到2500公斤,所奏五聲音階從中央C音下的第二個八度開始跨越五個八度音程。在這一音域中的三個連續八度具有完整的半音音階。在這些鐘的敲擊點鑄有它們的音名和描述如何從一種五聲調式移到另一種五聲調式的長篇銘文。和編鐘一起出土的還有鼓、管樂器、弦樂器和一套原有41件的編磐等另外19種樂器。編磬按照音高順序從1號編到41號,每個八度音程有12件。從中央C音之上的#G開始它們剛好提供了三個半八度音程的半音音階。編磐和編鐘一樣有關於它們的音名和移調的銘文,而寫作這些銘文的樂理學家將半音音階視爲無半音五聲音階所有移調產生音高的順次排列。根據此墓及時代更早的發現,本文認爲在中國半音音階的形成和以此調音的樂器的產生,均遠早於樂理學家對如何計算音階的掌握。這一不用數學方法而得到半音音階途徑的存在,對於我們理解中西方的音階均有啓發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音音階 编鐘 中國古代樂理 曾侯乙 伶倫 《吕氏春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