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史”构想 被引量:5
1
作者 黎跃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由于东方学家不同的研究目的,东方学内部具有不同倾向,有"意识形态的东方学"和"科学的东方学"两种形态。我们应该着手整理中国20世纪以来的东方学研究成果,以《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的研究,完善中国东方学的学科建制;展示中国东方学的成果,与西方的东方学形成鲜明对照;促进中国与东方各国新型的国际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意识形态的东 科学的东 国东学学术史
下载PDF
中国“东方学”的古代资源 被引量:2
2
作者 黎跃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中国历代拥有丰富的记录周边国家、地区的文献史料,官修《二十五史》的列传中保存了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大量记载。此外还有历代边吏、使臣、僧人、商人、航海家或学者,记述他们出使或游历周边地区时的见闻感受而写成的著作。... 中国历代拥有丰富的记录周边国家、地区的文献史料,官修《二十五史》的列传中保存了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大量记载。此外还有历代边吏、使臣、僧人、商人、航海家或学者,记述他们出使或游历周边地区时的见闻感受而写成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各自的目的、视角不同,但都对后人了解考察东方各国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历代与东方相关典籍之整理和利用,最早体现在历代统治者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而敕命撰修的政事史学型类书。20世纪的东方学学者从校释整理古代丰富的东方文献而开始"东方学"研究,张星烺的《中西交通资料汇编》和向达发起整理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依托于这些古代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学研究领域:中西交通史、宗教传播学、西域学、敦煌学、西夏学、南洋研究、西域南海史地学和丝路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古代文献 西交通史 西域学 敦煌学 丝路学
下载PDF
中国东方学的崛起 被引量:2
3
作者 孟昭毅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58-68,共11页
中国东方学是中国理论自信的产物。其初兴发生在近代,由自发的学术研究走向自觉的学术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东方学获得了新生。现代学术界重要人物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东方学的崛起。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发展,中国东方学表明:一个在文... 中国东方学是中国理论自信的产物。其初兴发生在近代,由自发的学术研究走向自觉的学术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东方学获得了新生。现代学术界重要人物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东方学的崛起。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发展,中国东方学表明: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已经意识到它有责任以明确有力的话语表达和学术创造来担当起东方大国的责任,为世界学术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国东 东学西渐
下载PDF
中国“东方学”的萌芽与确立 被引量:1
4
作者 黎跃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中国古代就不乏对周边国家的考察和记录,但并非学科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东方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民族危亡和出路探寻过程中形成的。近现代的佛学复兴运动最早表现出振兴东方文化的使命感,在当时的世界大势中首先作出“东方... 中国古代就不乏对周边国家的考察和记录,但并非学科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东方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民族危亡和出路探寻过程中形成的。近现代的佛学复兴运动最早表现出振兴东方文化的使命感,在当时的世界大势中首先作出“东方”的回应。“五四运动”前后,学界的“东西文化论争”进一步催生了“东方意识”的自觉,尤其是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既推动了“东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入,也突破了“以中国代替东方”的狭隘理解,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世界整体中的“东方意识”的形成。商务印书馆主办发行的期刊《东方杂志》(1904-1948),为中国“东方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最早提出“东方学”概念的梁漱溟是中国“东方学”的奠基者,他在20年代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是中国“东方学”确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学” 佛学复兴 东西文化论争 泰戈尔访华 《东杂志》 梁漱溟
下载PDF
中国东方学建制演变与20世纪西方语文学的分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岚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中国东方学在系名建制上的变化意味深长:从东方语文学系、东方语言系、东方语言文学系、东方学系,又再度分化为东方语言文化系等。这样的演变不仅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与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关,更与世界学术中的“语文学”在20世纪分化... 中国东方学在系名建制上的变化意味深长:从东方语文学系、东方语言系、东方语言文学系、东方学系,又再度分化为东方语言文化系等。这样的演变不仅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与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关,更与世界学术中的“语文学”在20世纪分化的趋势同步:它们基本都经历了从综合的语文学,到独立语言学、语言与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分分合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东方学在语文学、语言、文学、外国语、东方学等领域频繁更名的内在学理基础。参考西方语文学的现代发展史,可烛照中国东方学的现代学术制度化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建制演变 语文学
下载PDF
季羡林先生与中国东方学
6
作者 杜冰卉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年第3期13-21,43,共10页
季羡林先生立足本土,致力于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建设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中国东方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学术资源和组织保障,中国东方学也从东方语言教研走向了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不断深化了对东方各区域以及区域间文学文化关系... 季羡林先生立足本土,致力于中国东方学研究的建设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中国东方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学术资源和组织保障,中国东方学也从东方语言教研走向了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不断深化了对东方各区域以及区域间文学文化关系的认知。同时,季先生个人在东方学领域皓首穷经,学术造诣极深,他严谨、有创见、有大局观且彻底的学术态度对东方学人影响极深,晚年时期也高屋建瓴地提出许多有创见的文化观,对东方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季羡林 文化交流 文化观
下载PDF
东方主义范式的转换与当代中国东方学的建构
7
作者 麦永雄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在由来已久的"东方主义"问题框架中,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为中轴,可以历时性地梳理出三种语境中的主要范式:其一是传统东方学术语境中的"东方主义"二元论范式,其理论与实践为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二是现代西方学术... 在由来已久的"东方主义"问题框架中,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为中轴,可以历时性地梳理出三种语境中的主要范式:其一是传统东方学术语境中的"东方主义"二元论范式,其理论与实践为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二是现代西方学术语境中赛义德借助福柯、葛兰西理论而提出的后殖民批评范式,但其东方学策略体现了"规训"与"学科"的理论纠结;其三是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中以哈特和奈格里"帝国研究"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范式。以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对东方主义的主要范式进行学术史梳理,筛选与扬弃其理论资源,对具有中国理论特色的"东方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 理论范式 国东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中国“东方学”的起源、嬗变、形态与功能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向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6,共10页
在中国学术史上,"东方"既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也是包含着东方文化、东方文明、东西方文明关系、东西方文明比较等内容的基本概念。从中国古代的"中国"观及"东方"意识的起源,到近代"东方"... 在中国学术史上,"东方"既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也是包含着东方文化、东方文明、东西方文明关系、东西方文明比较等内容的基本概念。从中国古代的"中国"观及"东方"意识的起源,到近代"东方"观念的形成,再到现代"东方学"学科概念的确立,形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东方学的学术思想史,以及国别东方学、区域东方学、理论东方学三种主要的学术形态。中国的东方学在东方各国杂多语种专业的整合、超学科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作为方法的东方"的方法,以及"应用东方学"的现实介入等方面,可发挥独特的学术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国学 西
下载PDF
国外东方学的四种理论与中国东方学的发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向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8,共9页
西方的东方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基本理论形态,并对中国的东方学产生了影响:一是在政治学法学层面上提出的“东方专制主义”,二是在经济学层面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三是在历史文化学层面上的“东方停滞论”或“西方中心论... 西方的东方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基本理论形态,并对中国的东方学产生了影响:一是在政治学法学层面上提出的“东方专制主义”,二是在经济学层面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三是在历史文化学层面上的“东方停滞论”或“西方中心论”,四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层面上提出的“丝绸之路”论。将这四种理论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予以整体、动态的把握,可以看出其间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社会的基本判断与评价,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东方学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刺激,成为中国东方学形成和发展的外部背景。对这一背景进行清理分析,是中国的东方学研究及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出发点,也可以为东西方关系的重建提供学术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东 国东 专制主义 亚细亚生产 西心论 丝绸之路论
下载PDF
1827—1923年《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中的汉学与东方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伟华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4期101-108,201,共9页
英国汉学和东方学密不可分,研究英国汉学须在东方学的视野下,从纵横两方面探讨。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是英国东方学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汉学家、东方学家的交流平台。本文以1827—1923年间的《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为中心,... 英国汉学和东方学密不可分,研究英国汉学须在东方学的视野下,从纵横两方面探讨。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是英国东方学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汉学家、东方学家的交流平台。本文以1827—1923年间的《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为中心,考察英国汉学与东方学的关系。《会刊》的汉学研究与东方学研究共时发展、相互影响,英国汉学研究具有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倾向。《会刊》的汉学研究是被人为缩小的中国学。英国汉学的发展离不开东方学背景,汉学研究也具有东方学价值。中国文献的发现和汉学研究成果促进了东方学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东方的整体建构和东方性的提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汉学 《皇家亚洲学会会刊》 文化殖民 国东
下载PDF
从东方学史看中国“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与转型
11
作者 王向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6-184,共9页
近现代中国学者利用得天独厚的关于南洋的汉文史料展开交通史研究,又从“殖民”“迁民”“华侨”等不同概念入手研究华侨史,从而形成了南洋交通史、南洋华侨史两种研究范式,作为世界上对该地区展开较早的区域研究,显示了“南洋学”的中... 近现代中国学者利用得天独厚的关于南洋的汉文史料展开交通史研究,又从“殖民”“迁民”“华侨”等不同概念入手研究华侨史,从而形成了南洋交通史、南洋华侨史两种研究范式,作为世界上对该地区展开较早的区域研究,显示了“南洋学”的中国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南洋”概念有所淡化,外来的“东南亚”概念跃升主位,中国视角的“南洋学”也开始向全球视域下的客观性、全方位的“东南亚学”转型,在与国际学界接轨的同时逐渐发挥和显示出中国“东南亚学”的特色。一百多年来“南洋学—东南亚学”的成型、转型与发展,成为中国东方学发展史及东方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南洋 东南亚 南洋学 东南亚学
下载PDF
“五天竺”“国—城—村”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印度社会研究
12
作者 王向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5,共10页
“五天竺”或“五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固有概念,而是中国古代求法僧所创制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概念。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都用“国”“城”“村”这样的汉语概念来分析“五天竺”各国的社会结构层面,成为我国古代印度社会研... “五天竺”或“五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固有概念,而是中国古代求法僧所创制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概念。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都用“国”“城”“村”这样的汉语概念来分析“五天竺”各国的社会结构层面,成为我国古代印度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佛学为中心的独特的古代印度研究。在“印度人无历史”的情况下,中国求法僧以其真实可靠的观察记述填补了公元5至7世纪印度历史记述的空白,作为信史的价值远远超过此前希腊人的那些道听途说、走马观花的印度记述。以“五天竺”及“国”“城”“村”概念对印度社会加以分析,至今仍不失其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东 印度 求法僧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法显 玄奘
下载PDF
中國東方語文學會舊史鈎沈
13
作者 陳明 《中国文化》 2022年第1期173-189,共17页
1946年8月北京大學文學院正式建立東方語文學系,標志着中國東方學學科建制化的確定。爲了進一步推進東方學研究的深化,季羡林、周一良、馬堅、金克木、邵循正、翁獨健、王森等一批新鋭的東方學學者在1948年2月成立了中國東方語文學會。... 1946年8月北京大學文學院正式建立東方語文學系,標志着中國東方學學科建制化的確定。爲了進一步推進東方學研究的深化,季羡林、周一良、馬堅、金克木、邵循正、翁獨健、王森等一批新鋭的東方學學者在1948年2月成立了中國東方語文學會。本文利用新史料(包括北京大學檔案、季羡林的師友信函、《顧廷龍日記》等)與當時的報刊雜誌,勾勒出該學會(及其上海籌辦的分會)的活動軌跡,揭示學會的主要人物、相關學術活動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東語文學會 中國東方學 學術史
原文传递
The Spirit of the Age in Mathematics and Ar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 Painting
14
作者 Young Hee Ky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4年第1期56-68,共13页
Both mathematics and art consistent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age in which they arise. Consequently, the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in Korea during the Joseon Dynasty, in contrast to the deductive western mathematics,... Both mathematics and art consistent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age in which they arise. Consequently, the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in Korea during the Joseon Dynasty, in contrast to the deductive western mathematics, does not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proving something deductively. Rather, the Chinese mathematics from this period was based upon making observations about problems by combining patterns with specific examples. In this paper, this author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lso to study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ar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This will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Western 'One Point Perspective' had spread in China and the Chosen Dynasty, yet could not be permanently established in these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mathematics Western mathematics one-point perspective culture CIVILIZATION the spirit of the age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外国志记”与亚洲视域之形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向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117,255,共11页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华夏-四夷"的"中国中心"观被印度的"洲"及"四国"世界观所冲击,形成了有别于"四夷"的"外国"视域,并以"志""记"(合称"志记&quo...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华夏-四夷"的"中国中心"观被印度的"洲"及"四国"世界观所冲击,形成了有别于"四夷"的"外国"视域,并以"志""记"(合称"志记")的撰著形式加以呈现。各时代"外国志记"及外国视域的依托背景各有不同。晋唐时代主要依托佛教,宋元时代主要依托国际贸易,明代(前期)主要依托政治外交。晋唐时代求法僧"志记"所呈现的主要是中亚南亚的"佛国",宋元明时代的"外国志记"所呈现的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地区通商各国,都属于"亚洲-东方"世界,而对西方(欧美)世界则记之甚略、知之甚少,因此,上述"外国志记"中呈现的并非完整的世界视域,而只是"亚洲(东方)视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外国志记"与"中国的东方学"联系起来加以关联考察的理由。从中国的东方学史的角度看,这些"外国志记"构成了中国东方学的史前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志记” 亚洲视域 学史 国的东
原文传递
藏学家于道泉与王森入聘北京大学始末
16
作者 陈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9,共14页
于道泉、王森是我国著名藏学家,在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前,二人均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该系成立于1946年8月,是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东方学学科的空前创举之一。梳理该系最初的师资源流有助于理解我国东方学学科... 于道泉、王森是我国著名藏学家,在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前,二人均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该系成立于1946年8月,是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东方学学科的空前创举之一。梳理该系最初的师资源流有助于理解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在1946年8月3日胡适写信催促于道泉回国之前,北京大学就已经决定聘请他了。该系最初设置梵文、阿拉伯文与蒙藏文三组,于道泉被预定为蒙藏文组的主持人。于道泉直到1949年4月才从英国启程回国,到北京大学就职,开设藏文课。王森1946年10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教员,1949年夏升为讲师。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所收藏的相关档案、季羡林的归国日记和郑天挺的西南联大日记、胡适和金克木与季羡林分别写给于道泉的书信,以及《马来亚论坛报》(Malaya Tribune)和《益世报》(北京)等中外报刊资料,梳理于道泉和王森入聘北京大学的始末,尽可能清晰呈现我国东方学学科史上的一段史实,以丰富对我国东方学的全面认知。回顾前辈学人的教研经历,可加深我们认识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的历程,更多了解前辈学人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贡献及其丰富多彩的人生。这样的回顾或许可为当代学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道泉 王森 北京大学 国东 学术史
原文传递
金克木入聘北大的經歷及其與季羡林的學誼
17
作者 陳明 《中国文化》 2023年第1期364-383,共20页
金克木先生被視爲現當代學術史上有名的自學成才的大學者之一。他的學術生涯是中國東方學學科史上獨具特色的一頁。從1948年秋被聘至北大任教,金克木就一直在紅樓和燕園工作,與北大互相成就,逐漸成爲與季羡林并重的中國東方學家。本文... 金克木先生被視爲現當代學術史上有名的自學成才的大學者之一。他的學術生涯是中國東方學學科史上獨具特色的一頁。從1948年秋被聘至北大任教,金克木就一直在紅樓和燕園工作,與北大互相成就,逐漸成爲與季羡林并重的中國東方學家。本文利用新見的信札、檔案等史料,梳理金克木入聘北大的經過及其與季羡林的學誼,爲深入認識北京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初期的學科建設與中國東方學的發展歷程,提供新的闡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克木 季羡林 中國東方學 學科建設 学科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