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开发“佛国天竺”
1
作者 龚玉和 韩毓华 《杭州(生活品质)》 2008年第12期57-58,共2页
西湖自古就有"天竺佛国"之称,早在五代、唐宋时期,西湖周边的许多庙宇就有香市。据载,西湖旅游雏形,源于吴越国时的早期佛教旅游,一直延续至今。南宋南渡,定都杭州,皇帝每年御驾天竺,焚香礼佛,文武官员拈香礼拜。上行下效,四... 西湖自古就有"天竺佛国"之称,早在五代、唐宋时期,西湖周边的许多庙宇就有香市。据载,西湖旅游雏形,源于吴越国时的早期佛教旅游,一直延续至今。南宋南渡,定都杭州,皇帝每年御驾天竺,焚香礼佛,文武官员拈香礼拜。上行下效,四乡农蚕,亦以杭州为天竺佛国,为祈求平安丰收,也来"朝山进香"。甚至一些贫困乡村,即使借贷典当,开春后亦要来进一次香。杭嘉湖等地农家,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相沿成俗,形成了杭州一年一度的"春汛佛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官员 吴越国 早期佛教 法华寺 韬光庵 百花生日 中天竺 财神庙 花朝节
下载PDF
试论“中国”称谓在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崑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4,共8页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国,反映了经典译介从早期主要由胡僧主持到汉僧主导的,文化“受容”至文化“自主性”阶段的转换。由此透视出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汉译佛经中的生动体现及中国佛教在民族大融合中所发挥的“文化汇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天竺 佛教“中国化” 民族融合 文化汇通
下载PDF
昙无谶和他的《大般涅槃经》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步和 《河西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25-35,共11页
十六国的北凉时,名僧昙无谶曾在凉州的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译出了轰动中国佛教界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促进了中国佛教变革性的演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昙无谶其人,却很不为人所称,比起鸠摩罗什来,不可同日而语。这主要是因... 十六国的北凉时,名僧昙无谶曾在凉州的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译出了轰动中国佛教界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促进了中国佛教变革性的演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昙无谶其人,却很不为人所称,比起鸠摩罗什来,不可同日而语。这主要是因为他无行所致。他在凉州呆了20余年,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是在凉州作出的;他的性命也是在凉州丢掉的。本文不是剖析《大般涅槃经》的教义,也不是考订该经翻译时所依据的经本来源及译本的全与不全,更不是为他的无行正名;而是企图阐发昙无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过的某些作用。为了说明此问题,上面谈到的若干方面,也要作某些涉猎。昙无谶(385—433),又叫昙摩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无谶 大般涅槃经 中国佛教 沮渠蒙逊 罗什 中天竺 一阐提 中西文化交流 玄始 慧皎
下载PDF
论佛经的传译与《百喻经》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淑媛 《晋中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61-69,共9页
在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史上,佛教曾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并给予科学的阐述,是摆在古典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简单地加以否定,从而绕过这一历史事实,这绝不是实... 在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史上,佛教曾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并给予科学的阐述,是摆在古典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简单地加以否定,从而绕过这一历史事实,这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郑振铎先生说得好:中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便是佛教文学的输入.……假如没有中印的这个文学上的结婚,我们中世纪文学当决不会是现在所见的那个样子的.(引自《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88—189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竺 百喻经 支娄迦谶 译师 释老志 安世高 佛教文学 文学研究者 文学与艺术 译经
下载PDF
佛道之间:中古“道术”考略
5
作者 姜望来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 2012年第1期94-115,共22页
<正>汉代自天竺传入中国之佛教与滥觞于先秦道家、形成于东汉末年之道教,为我国历史上两大重要宗教。教理迥异之佛道二教,一为舶来,一出本土,在其长期并存发展之历史中,二者既有矛盾与斗争,亦有相互影响和利用,其关系错综复杂,不... <正>汉代自天竺传入中国之佛教与滥觞于先秦道家、形成于东汉末年之道教,为我国历史上两大重要宗教。教理迥异之佛道二教,一为舶来,一出本土,在其长期并存发展之历史中,二者既有矛盾与斗争,亦有相互影响和利用,其关系错综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汉末三国时,佛教初传,未及弘阐,势力未著,其于道教有所依托利用,二者区分并不明显;晋宋以至唐代,乃佛教之中国化及本土道教发展演变之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佛教与道教各自独立性不断增强,界限亦趋于明白。此种变化,对于佛教、道教发展及中古社会历史进程均有深刻影响,有必要予以深入考察与了解。本文即欲在前人有关研究基础上,从考论与佛道均有关联之所谓'道术'入手,从一侧面阐明中古佛道关系之变迁~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术 天下 佛教中国化 佛道 道教徒 中天竺 续高僧传 道士 黄冠 早期道教
下载PDF
修撰于五台山的字书《悉昙字记》与《龙龛手镜》
6
作者 陈士强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1期29-31,共3页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昙字记 南天 龙龛手镜 字源 海住 贞元 《大正藏》 唐求 中天竺 唐元
下载PDF
东来华夏第一僧——摄摩腾
7
作者 张坦 《文史杂志》 1992年第6期47-48,27,共3页
佛教东来,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且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然其传法第一人是谁,一般人则未必清楚。 事情还要从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的一个奇怪的梦说起。时汉明帝梦见一个硕大高长的金色神人,头... 佛教东来,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且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然其传法第一人是谁,一般人则未必清楚。 事情还要从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的一个奇怪的梦说起。时汉明帝梦见一个硕大高长的金色神人,头顶闪耀着太阳的光芒,出现在西面的天空,并渐渐向宫中飞来。那一时期,方术(?)纬、星占卜筮风行中土,汉明帝本人也笃信于黄老,因此,他自认为这晚的奇梦乃是瑞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摩腾 法兰 东来 摩哂陀 梦说 中天竺 雾中山 原始佛教 四十二章经 基本教义
下载PDF
《百喻经》评点释译选
8
作者 王淑媛 《晋中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53-63,共11页
《百喻经》是一部佛典的翻译作品.南齐时,由中天竺(古印度)僧求那毗地翻译天竺大乘师僧伽斯那所抄集的《百喻经》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余年的历史.《百喻经》译出后,成为我国古代翻译文学的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因而有必要去学习它,... 《百喻经》是一部佛典的翻译作品.南齐时,由中天竺(古印度)僧求那毗地翻译天竺大乘师僧伽斯那所抄集的《百喻经》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余年的历史.《百喻经》译出后,成为我国古代翻译文学的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因而有必要去学习它,了解它.但是,其中的教义部分是宣扬佛学思想的,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佛教在我国流传的过程中,与我国原有的唯心主义思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唯心主义体系;再加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喻经 僧伽斯那 封建统治阶级 优钵罗 求那毗地 翻译文学 中天竺 佛学思想 估客 翻译作品
下载PDF
贞观沙门作家传略及其作品系年
9
作者 杨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8-16,共9页
《全唐文》卷九百三至九百五收贞观时沙门作家海顺、法琳等十七人,作品四十一首。其中作家小传粗具梗概,难以窥见其地位与影响;作品编次无序,间有误收漏载者。兹据《续高僧传》等释教典籍,就可考知者详其生平,述其影响,记其撰述,而为传... 《全唐文》卷九百三至九百五收贞观时沙门作家海顺、法琳等十七人,作品四十一首。其中作家小传粗具梗概,难以窥见其地位与影响;作品编次无序,间有误收漏载者。兹据《续高僧传》等释教典籍,就可考知者详其生平,述其影响,记其撰述,而为传略。并就各篇求其内证,参以史料,辨其真伪,考其作年,删其滥,补其遗,重为编次,庶于读者知人论世有小助焉。此文应《新编全唐五代文》而作,该书体例森严,而笔者学浅,故行文拘束如此;文中疏误容或多有,祈方家赐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传 法琳 辩正论 法华三昧 波颇 菩萨戒本 纪国寺 误收 中天竺 法蕴足论
下载PDF
试论唐代佛典翻译的特点(上)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振农 《法音》 1988年第6期12-16,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翌年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中国汉地译经的开始。但近代有的学者认为...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翌年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中国汉地译经的开始。但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不是最初传来的经,更不是直接的译本,只不过是东晋时代的一种经抄,是抄自经过法救改订了的《法句经》(详见吕澂《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77页)。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佛典确有史实可证,并在当时发生一定影响的,应以汉末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为最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二章经 支娄迦谶 安世高 中国佛教史 译经 译主 东汉明帝 中天竺 佛教传入 法兰
原文传递
浙江省道教协会筹备组成立
11
作者 陈崇欣 《中国道教》 CSSCI 1994年第2期12-12,共1页
浙江省道教协会筹备组,于1993年9月7日至8日在杭州中天竺宾馆,召开了成立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杭州市道协。
关键词 道教协会 道协 中天竺 市道 日至 梅花观 宗教局 台州地区
原文传递
鲁迅与《百喻经》
12
作者 翁志鹏 《法音》 1981年第4期41-,共1页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此经译成中文。齐中兴二年(502)求那毗地病逝于中国。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和十月两次出资六十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并亲自为之断句。一九一五年一月《百喻经》刻成后,鲁迅以三十余部分赠亲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喻经 僧伽斯那 求那毗地 首引 偈颂 中天竺 齐武帝 大乘教 永明 譬喻经
原文传递
Wei-cheng Lin,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The Buddhist Architecture of China’s Mount Wutai
13
作者 李玉珉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 2015年第1期356-366,共11页
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華山分别爲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的道場,合稱爲中國佛教的四大道場或四大名山。其中,山西五臺山歷史最爲悠久,影響也最爲深遠。初唐時,五臺山已被視爲《華嚴經·菩薩... 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華山分别爲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的道場,合稱爲中國佛教的四大道場或四大名山。其中,山西五臺山歷史最爲悠久,影響也最爲深遠。初唐時,五臺山已被視爲《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説文殊菩薩的住處——清涼山,~1中外僧人至此朝禮者不絕於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信仰 真容院 中天竺 Wei-cheng L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The Buddhist Architecture of China’s MOUNT Wutai 佛教信仰
原文传递
佛教在中国兴衰嬗变的见证——白马寺
14
作者 徐金星 《文史知识》 1986年第8期119-122,共4页
'佛入中国之始'——《洛阳伽蓝记》'柰园一区,实为祖庭'——古碑'东土寺古属白马'——俗谚出今洛阳城,东行约十二公里,在陇海铁路北侧的一片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庄严、肃穆、... '佛入中国之始'——《洛阳伽蓝记》'柰园一区,实为祖庭'——古碑'东土寺古属白马'——俗谚出今洛阳城,东行约十二公里,在陇海铁路北侧的一片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便是中国招提之始,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东土 洛阳城 柰园 殿阁 木丛 招提 《高僧传》 中天竺 祖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