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数量及总直径对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潘钢 韩志江 +4 位作者 张煜 丁金旺 彭友 张卧 罗定存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数量及总直径对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7例多灶性PTMC与653例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瘤体个数(以单发、2-、3-、≥4-表示)及...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数量及总直径对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7例多灶性PTMC与653例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瘤体个数(以单发、2-、3-、≥4-表示)及多发瘤体总直径(TTD)或单发瘤体直径(UTD)的大小分组,比较各组CLNM的差异;分析CLNM阳性和TTD大小的关系。结果 2-PTMC组、3-PTMC组和≥4-PTMC组CLN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单发PTM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PTMC组、3-PTMC组CLNM阳性率均明显低于≥4-PTM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PTMC组和3-PTMC组CLN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D≤1.0cm组CLNM阳性率明显高于UTD≤1.0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D>1.0cm组和UTD>1.0cm组、TTD≤1.0cm组CLNM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TD大小与CLNM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UTD≤1.0cm组比较,TTD≤1.0cm组更容易出现CLNM阳性,且CLNM阳性与TTD大小无关;与单发PTMC比较,多发PTMC更容易出现CLNM阳性,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多灶性PTMC患者时,应更积极地进行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多灶性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CT定量参数联合动静脉期最佳纹理特征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田睿 李湘波 贺小俭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5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CT定量参数联合动静脉期最佳纹理特征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56例(312枚结节)PTC患者,依据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66例(190枚)和验证集90例(122枚)。所有患者均接受PC...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CT定量参数联合动静脉期最佳纹理特征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56例(312枚结节)PTC患者,依据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66例(190枚)和验证集90例(122枚)。所有患者均接受PCT手术切除和CLNM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未转移组(未CLNM组)和转移组(CLNM组);于术前行CT颈部常规平扫和双期双能量增强扫描,测定动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碘图CT值(Overlay值)及能谱曲线斜率(SCP);提取所有结节小波纹理特征,比较训练集两组患者的纹理特征参数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数值筛选出靠前的3个小波纹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联合诊断预测CLNM的诊断价值。结果:训练集的166例(190枚)中,病理证实结果CLNM组95例(116枚),未CLNM组71例(74枚);验证集90例(122枚)中,CLNM组58例(75枚),未CLNM组32例(47枚)。验证集CLNM组与未CLNM组患者动脉期IC、NIC、Overlay值及SCP等双能量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静脉期CLNM组患者各双能量参数均显著高于未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0,t=7.758,t=4.783,t=3.496;P<0.05)。AUC值排列前3的纹理特征分别为HLH-glcm-IMC1、LHL-glszmLALGLE及HLH-glszm-LALGLE,且CLNM组3个纹理特征参数值显著高于未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82,t=26.793,t=27.961;P<0.001)。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基于CT双能量参数(IC、NIC、Overlay值及SCP)以及静脉期纹理特征的联合诊断模型CLNM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7%和70.27%,约登指数最高(0.642),诊断效能最佳。验证集联合诊断模型诊断CLNM的AUC为0.867,高于CT双能量参数中IC、NIC、Overlay值、SCP和静脉期的3个(共7个)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7,Z=2.892,Z=2.543,Z=2.447,Z=3.475,Z=3.542,Z=2.908;P<0.05)。结论:CT定量参数联合动静脉期最佳纹理特征预测CLNM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对PTC淋巴结转移早期筛查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螺旋CT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纹理特征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术前临床及超声特征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徐上妍 贾晓红 +2 位作者 倪晓枫 周伟 詹维伟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5-679,共5页
目的评估临床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术前的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14例在本院经... 目的评估临床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术前的临床和超声特征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14例在本院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征,评估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肿瘤距甲状腺包膜的距离等。这些PTC患者均为术前诊断为cN0的病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CLNM(-)组。分析CLNM与cN0 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514例患者中,CLNM(+)组211例(41.1%),CLNM(-)组303例(58.9%)。②超声检查存在包膜侵犯的150例患者中,CLNM(+)组概率高于CLNM(-)组(62.1%对37.9%)。③在无包膜侵犯的364例患者中,肿瘤与包膜的距离<1.5 mm时,CLNM(+)的概率明显高于距离≥1.5 mm时(88.8%对11.2%)。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与CLNM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0 mm、肿瘤与包膜的距离<1.5 mm,其中,肿瘤与包膜的距离<1.5 mm的OR值最高。结论在cN0 PTC的患者中,CLNM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距包膜的距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CT检查中淋巴结大小对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舒艳艳 田敏 +1 位作者 韩志江 魏培英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CT检查淋巴结大小对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 目的探讨CT检查淋巴结大小对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229例单发PTMC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依据同侧中央组淋巴结最大径将其分为<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观察不同大小淋巴结在3组ICLNM中的分布差异,并通过χ^(2)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229例PTM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29.69%(68/229)和70.31%(108/155);<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ICLNM阳性分别占11.43%(16/140)、64.29%(36/56)和81.82%(27/33),组间χ^(2)和P值为87.663和<0.001;分别以0.2 cm和0.4 cm作为判断ICLNM阳性的阈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75%(63/79)和82.67%(124/150)、34.18%(27/79)和96%(144/150);高强化、钙化和囊变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55)、0.7%(1/155)和0(0/155)。结论PTMC患者的CT检查中,淋巴结<0.2 cm高度提示ICLNM阴性,随淋巴结直径增大,ICLNM阳性比例增加,淋巴结≥0.4 cm高度提示ICLNM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征象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潘勐 黄勇 +3 位作者 汪汉华 谢皓 邹俊伟 吴兆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38-742,共5页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单发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5例单发的cN0 P...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单发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5例单发的cN0 PTMC的CT征象和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瘤体与甲状腺边缘接触情况、瘤体钙化、肿瘤位置、瘤体直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与CLNM的关系。根据CT征象中瘤体与甲状腺边缘接触范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1/4组、1/4~<1/2组和≥1/2组3组,采用χ^(2)检验分析CLNM阳性者在瘤体与甲状腺边缘不同接触范围下的占比情况。结果115例单发的cN0 PTMC中,CLNM阳性和阴性者分别为26例和8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体与甲状腺边缘的接触、瘤体直径、年龄和性别与CLNM阳性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边缘接触、年龄<45岁和男性是CLNM阳性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CLNM阳性者在瘤体与甲状腺边缘不同接触范围下的占比,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167)。结论瘤体与甲状腺边缘接触、年龄<45岁和男性是单发cN0 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多个风险因素联合可进一步提高PTMC患者的CLNM的术前评估水平。剔除临床特征因素,甲状腺边缘接触范围越广,发生CLNM的风险越高,为选择性的施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向悦 陈德杰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 2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 229例病人中,术后复发70例,术后无复发1159例;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 2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 229例病人中,术后复发70例,术后无复发1159例;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肿瘤直径(HR:0.497,95%CI:0.287~0.858)、原发肿瘤个数(HR:2.037,95%CI:1.209~3.433)、侵犯包膜(HR:0.476,95%CI:0.251~0.903)、包膜外侵犯(HR:0.332,95%CI:0.169~0.657)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颈侧区复发的影响因素。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5),ROC曲线确定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切点值为23.6%。结论 对于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多个原发灶、肿瘤直径>1 cm、有包膜或包膜外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侧区复发的风险因素。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比例≥23.6%,对术后颈侧区复发的风险有良好的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术后复发 危险因素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双侧甲状腺癌外科诊治体会 被引量:7
7
作者 狄忠民 严超 燕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32-1134,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2例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石蜡切片均证实为双侧甲状腺癌,其中双侧微小癌17例,一侧微小癌、一侧非微小癌41例,双侧均非微小癌14例。双侧乳头状癌67例(93.1%)...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2例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石蜡切片均证实为双侧甲状腺癌,其中双侧微小癌17例,一侧微小癌、一侧非微小癌41例,双侧均非微小癌14例。双侧乳头状癌67例(93.1%),双侧滤泡性癌2例(2.8%),双侧髓样癌2例(2.8%),双侧低分化癌1例(1.4%)。6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行一侧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常规行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加行一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33.33%(24/72)。即使双侧甲状腺微小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亦有17.65%(3/17)。肿块大小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率有一定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随访3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5年6个月,67例无瘤生存,另外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无。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主张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应重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外科学 甲状腺癌 双侧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