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
陆松年
于海峰
李怀坤
陈志宏
王惠初
张传林
相振群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84
|
|
2
|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
杨经绥
许志琴
马昌前
吴才来
张建新
王宗起
王国灿
张宏飞
董云鹏
赖绍聪
赖绍聪。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04
|
|
3
|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姚建新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50
|
|
4
|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3
|
|
5
|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
殷鸿福
张克信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226
|
|
6
|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
张国伟
柳小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51
|
|
7
|
中央造山带秦巴地区发现石英脉型黑钨矿 |
代鸿章
王登红
王成辉
黄凡
|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8
|
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 |
姜春发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7
|
|
9
|
基于GIS编制1:200万中央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图的方法 |
牛广华
陆松年
郝国杰
郑健康
李怀坤
陈志宏
相振群
|
《地质调查与研究》
|
2007 |
4
|
|
10
|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
杨文采
|
《中国地质》
CAS
CSCD
|
2005 |
11
|
|
11
|
中国中央造山带资源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
程胜高
吴登定
陈德兴
|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
1999 |
2
|
|
12
|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出版 |
杨建超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一书出版 |
吴根耀
关静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4
|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 |
杨经绥
刘福来
吴才来
万渝生
张建新
史仁灯
陈松永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03
|
|
15
|
青藏高原东北缘宗务隆构造带天峻南山早古生代残余洋盆的识别和地质意义 |
付长垒
闫臻
肖文交
王秉璋
牛漫兰
李秀财
俞良军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6
|
昆仑造山带钴矿找矿前景初步评价 |
徐勇
祝新友
|
《矿产勘查》
|
1999 |
0 |
|
17
|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 |
陈衍景
翟明国
蒋少涌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15
|
|
18
|
中央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证据 |
杨经绥
吴才来
张建新
许志琴
|
《科学中国人》
|
2005 |
3
|
|
19
|
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 |
张逸鹏
张培震
王岳军
许斌斌
王伟涛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 |
杨经绥
许志琴
裴先治
史仁灯
吴才来
张建新
李海兵
孟繁聪
戎合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