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适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三次讲演--侧重第三次讲演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心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中学国文教育问题在二、三十年代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胡适也参与其中,并三次就这一问题进行讲演。本文通过对这三次讲演的梳理和比较,考察胡适在这十余年间对中学国文教育看法的变化。同时,胡适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变"与&qu... 中学国文教育问题在二、三十年代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胡适也参与其中,并三次就这一问题进行讲演。本文通过对这三次讲演的梳理和比较,考察胡适在这十余年间对中学国文教育看法的变化。同时,胡适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变"与"不变",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学国文教育 古文 国语
下载PDF
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育的影响——以《学生杂志》(1920—1931年)为例
2
作者 白花丽 《滨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0-85,共6页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学生杂志》 中学国文教育 白话文 文学阅读 文学创作
下载PDF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3,共20页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引起了争议,这一事件本身需要进行史实的重建。中学国文教育是双方的共同关注点,考试中的"对对子"的确为出题者陈寅恪所侧重,期借此防止国语不国和传统不传,并希望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创新来促...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引起了争议,这一事件本身需要进行史实的重建。中学国文教育是双方的共同关注点,考试中的"对对子"的确为出题者陈寅恪所侧重,期借此防止国语不国和传统不传,并希望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创新来促动中学国文教育的改变;但反击的"社会"舆论却强调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应与中学国文教育的现状保持一致,并不断诉诸"国家"的权威。正是"社会"对"国家"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关"职责的强调,迫使后者做出了让步;而"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又并非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反而是在代"国家"立言,要求后者维护"中国教育行政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 中学国文教育 国难与国性 传统及其表述 国家与社会
原文传递
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 被引量:7
4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83,共13页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曾引起争议,后之述及此事者一般皆注意考试题目中的"对对子",但当时社会反应却兼及于其中的作文题,后者引起的争议和辩论不少于前者。考生或社会的"抗议"得到学校当局的充分重视,...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曾引起争议,后之述及此事者一般皆注意考试题目中的"对对子",但当时社会反应却兼及于其中的作文题,后者引起的争议和辩论不少于前者。考生或社会的"抗议"得到学校当局的充分重视,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新生录取和次年的作文考题。大学考试不再仅仅是选拔合格考生的测验手段,而逐渐变成本身需要检测的公共议题,即一种必须接受社会审查和评判的社会性公众表述。同时,读者向报界的投书及相关辩论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时代思想和社会心态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 中学国文教育 边缘知识青年 阶级意识 国家与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