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的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21
1
作者 许力生 蒋长胜 +2 位作者 陈运泰 李春来 张天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通过首都圈地区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反演,获得了2004年发生在该地区的51次中小地震的矩张量解,由此确定了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矩震级、双力偶分量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的大小以及断层面参数和应力轴参数,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 通过首都圈地区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反演,获得了2004年发生在该地区的51次中小地震的矩张量解,由此确定了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矩震级、双力偶分量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的大小以及断层面参数和应力轴参数,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中小地震 矩张量反演
下载PDF
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20
2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2 位作者 聂晓红 李莹甄 沈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主要对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逆断层为主,地震主破裂面基本沿NWW向或近EW向,与该区域的NWW向构造带基本一致;研究区内主压应力P轴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 主要对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逆断层为主,地震主破裂面基本沿NWW向或近EW向,与该区域的NWW向构造带基本一致;研究区内主压应力P轴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表明区域应力场主要受NS向水平挤压作用;分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中、西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NS向,与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场反演 北天山中东段
下载PDF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丽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刘杰 杨晶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19,共6页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遗传算法 中小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云南 四川
下载PDF
豫北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13
4
作者 莘海亮 方盛明 +1 位作者 樊计昌 李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89,295,共6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g和Sg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计算得到了1985~2008年在豫北及邻区发生的14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采用格点尝试法,分析了震...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g和Sg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计算得到了1985~2008年在豫北及邻区发生的14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采用格点尝试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区域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应力轴比较接近水平,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挤压为主要特征;震源机制解除走滑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整体显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种类较多,分布散乱,表明小地震发生具有随机性,华北构造应力场整体的控制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解 聚类分析 应力场 豫北及邻区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4 位作者 陈佳 叶泵 李孝宾 金明培 王宝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1-559,共9页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MS≥3.0的64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云南地区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6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李莹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9-96,共8页
主要对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中等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地震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向为NE向或近NS向;乌鲁木齐地区小地震的震源断错性... 主要对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中等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地震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向为NE向或近NS向;乌鲁木齐地区小地震的震源断错性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破裂面以近EW向为主,主压应力P轴方向近NS向,兼有部分NE向或者NW向。显示出小地震的发生既受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也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震源断错性质 乌鲁木齐地区
下载PDF
几次强震及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恒信 赵晓燕 +1 位作者 李艳娥 陈学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41,共9页
本文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2008年汶川8.0级和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给出了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之间较好的相关关系。结果对深入认识地球自转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裨益。
关键词 强震 中小地震 地球自转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估计 被引量:13
8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7,共10页
本文利用震后架设的4个流动台站和震源区周围3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波形资料,资料时间截止到2010年5月19日.经过传播路径效应和场地响应校正后,估算了玉树地震序列中80个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比较了辐射能量估计中不... 本文利用震后架设的4个流动台站和震源区周围3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波形资料,资料时间截止到2010年5月19日.经过传播路径效应和场地响应校正后,估算了玉树地震序列中80个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比较了辐射能量估计中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存在的差异性,首次考虑了由于仪器频带宽度的限制而造成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低估与补偿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分别采用Andrews方法、震源实际谱方法(区分能量补偿前和后二种情况)和根据理论模型并将积分上限外推到所计算地震拐角频率的10倍的方法(理论谱方法)计算出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4种结果基本上位于同一个量级水平之上,表明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其中,Andrews方法得到的辐射能量最低,理论谱方法得到的结果最高,而由实际谱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介于两者之间.(2)由古登堡经验公式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远高于上述4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能够达到理论谱方法结果的4倍,而且随震级的增大,由它带来的辐射能量的高估趋势更加明显.(3)由于没有考虑地震能量的补偿,Andrews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量明显偏低.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地震辐射能量补偿后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但考虑到仪器频带上限值设定的复杂性,认为由理论谱方法计算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更加合适.(4)经过能量补偿后地震辐射能量要高于未作能量补偿的结果,能量补偿带来的辐射能量增加的作用对于小地震更加明显.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不同方法得到的折合能量均明显存在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反映出玉树余震序列中大震地震辐射效率高于小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补偿 玉树地震序列 中小地震
下载PDF
云南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晶琼 刘丽芳 杨周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2,共7页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67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 W,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M L和M W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 中小地震 震源波谱参数 地震 矩震级 回归分析法
下载PDF
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景春 赵英萍 +3 位作者 徐志国 毛国良 张从珍 李冬圣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河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6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体波震级ML和Mw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地震 矩震级
下载PDF
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力方 吕悦军 +1 位作者 彭艳菊 谢卓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7-414,共8页
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小地震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70~2006年ML2.0~4.0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初步分析了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 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小地震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70~2006年ML2.0~4.0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初步分析了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迁移特性,以及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变化与强震的关系。该方法为地震危险区圈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历史强震参数复核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能量密度 应变能释放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轶群 王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利用2002~2006年数字化地震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密集值计算方法将唐山余震区细分为5个区域。在每一分区内利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各分区小震震源机制节面解有所不同,P轴... 利用2002~2006年数字化地震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密集值计算方法将唐山余震区细分为5个区域。在每一分区内利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各分区小震震源机制节面解有所不同,P轴方位角存在一定的转向变化。宁河6.9级地震所在的一区以及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的P轴方位角呈北东东一南西西方向,三区、四区P轴方位角沿中小地震的分布呈东西向,此后五区再次转为北东向。各分区小震综合解的P波初动方向矛盾比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矛盾比最高,达0.41,而没有发生强余震的夏官营一带所在的五区矛盾比较低,仅为0.23。分区研究小震综合节面解,显示出应力场的细微差异,具体勾划了唐山余震区应力场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丽芳 杨晶琼 +2 位作者 华卫 苏有锦 刘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9,共12页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0.003a+12.90;应力降结果介于0.03~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f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lgM0+5.32;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定标关系 中小地震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区中小地震精确定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丽 刘剑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87,共6页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且更加集中于断层附近,在深度上改变了定位前的层状分布现象,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3~15km,表明该区的发震层较浅。虽然地表显示有部分段落不连续,但从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等结果来看,该北北西向的断裂在地下可能是相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中小地震 澜沧 耿马地震 北北西向构造
下载PDF
用于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中小地震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凤新 王海江 张郁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4-281,共8页
利用美国西部的中小地震记录对基岩场地条件下的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多阻尼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震级与距离对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 基岩 中小地震 加速度反应谱 衰减关系 核工程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前波速比、震源深度及中小地震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永莉 毛慧玲 +1 位作者 王世芹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中出现于震前2年左右,表现为波速比、震源深度异常增多,震前1年左右异常则逐步减少;伴随着云南第四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结束的过程,云南地区的波速比也经历了下降—恢复的准同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震源深度 中小地震 强震活跃期 云南
下载PDF
广东及其邻近区域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秀敏 康英 《华南地震》 2007年第3期79-86,共8页
分析了广东及其邻近地区1999至2004年9月间86个ML≥2.0级地震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σ的分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M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σ呈增大的趋势;②ML≥4.0级地震,lg△σ不... 分析了广东及其邻近地区1999至2004年9月间86个ML≥2.0级地震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σ的分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M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σ呈增大的趋势;②ML≥4.0级地震,lg△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统计结果表明,本区M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4.5bar,ML3.0~3.9级地为7.6 bar,ML4.0~4.9级地震为10.7 bar。2004年阳江ML5.2级地震前1年左右,曾发生多次应力降高于阳江地区平均值的地震事件,而在临震前几个月应力降总体水平则是偏低的,这一特征在其他地区的中强地震前亦曾出现。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地区是广东及其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中小地震 广东及其邻近区域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能量场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俊 孙业君 +3 位作者 詹小艳 郑江蓉 江昊琳 霍祝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3,共9页
采用随机能量场的概念,将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场,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研究江苏及邻区自197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中小地震(2.1≤ML≤4.5)能量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典型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 采用随机能量场的概念,将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场,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研究江苏及邻区自197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中小地震(2.1≤ML≤4.5)能量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典型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前7个典型场的展开精度为0.9244。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能量场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下扬子块体的苏中、苏南地区及南黄海海域的地震背景能量值高于其他地区;从典型场的分布来看,该区域对研究区能量场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前6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大部分中强震之间在时间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中小地震能量场 自然正交函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晋北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区6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化宇 殷志刚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4,共5页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区 中小地震活动 晋冀蒙交界区 中强震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特征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琼 曲延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1,共7页
应用地震活动统计量βn定量分析了新疆天山地震带不同分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速率的异常特征,并提取了中强震前卢。值的中期预测指标。结果表明,当βn值满足各研究区的异常指标时,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1年左... 应用地震活动统计量βn定量分析了新疆天山地震带不同分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速率的异常特征,并提取了中强震前卢。值的中期预测指标。结果表明,当βn值满足各研究区的异常指标时,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1年左右可能发生5~6级地震;巴楚-阿图什和喀什-乌恰地区1年左右可能发生5.5—7.0级的地震。从发震时间来看,乌鲁木齐、乌苏-石河子和喀什-乌恰地区中强地震基本发生在βn值异常结束后;拜城-库车地区和巴楚-阿图什地区部分中强震发生在届。值处于异常状态过程中。各研究区中强震前1年左右中小地震活动具有区域特征:乌鲁木齐地区呈现增强;乌苏-石河子地区和喀什-乌恰地区既有增强也有平静;巴楚-阿图什地区以平静为主;南天山东段和阿克苏-巴楚地区异常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统计量βn 中小地震活动 定量研究 新疆 天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