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光诱集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3 位作者 王雪辉 谷阳光 陈森 张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个类群。诱集后种类数增加,种类组成的更替率为41%。各类群中,除枝角类外其余15个类群在诱集前后出现的种类均发生变化;除原生动物在诱集后种类数下降外,其他类群的种类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绝大部分类群对灯光诱集较为敏感,趋光性有正有负。诱集前后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更替率为50%。诱集前优势种以桡足类为主,而诱集后有尾类的优势地位明显增强。诱集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优势度和出现频率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南沙群岛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诱集前后均呈聚集分布,各优势种对灯光反应敏感,不同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有所差异。住囊虫等大部分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较强,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增加;而驼背大眼水蚤和活泼大眼剑水蚤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下降。桡足类幼虫和小纺锤水蚤等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上升,之后又大幅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诱集后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诱集初期增幅最大,之后数量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诱集前。灯光可使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但尚未改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浮游动物对人造光反应的种间和类群间差异,是由生物自身的生理特征和不同的摄食策略决定的。诱集后游泳生物摄食强度提高,导致了诱集后期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生态效应 灯光诱集 南沙群岛 南海
下载PDF
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5 位作者 丁玲 宁加佳 李亚芳 徐磊 黄德练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63-1971,共9页
浮游动物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这种生态习性会导致摄食浮游动物的某些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为分析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于2018年11月在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了1个昼夜的中小型浮游动物采样,获取了14份... 浮游动物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这种生态习性会导致摄食浮游动物的某些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为分析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于2018年11月在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了1个昼夜的中小型浮游动物采样,获取了14份样品。结果显示:(1)礁区和非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高、更替率低,且主要优势种相同,属于同一生态类型;(2)在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高于非礁区;(3)非礁区浮游动物数量的昼夜变化明显,呈明显的正弦曲线,以16:00数量最高,8:00最低,其垂直运动规律明显,可分为4:00~20:00的运动期和20:00~次日4:00的稳定期;(4)在礁体上方流速较快的水平层的阻隔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规律,在礁区上层保持较高的数量,可提升集鱼效果、促进生产力转换;(5)聚类分析和排序表明,礁区浮游动物为一个群落类型。而非礁区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分2个群落类型,一个是白天随浮游植物而上浮的以植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另一个是晚上植食性种类下沉后以肉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昼夜变化 人工鱼礁效应 防城港
下载PDF
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达娟 孙延斌 +2 位作者 毕相东 戴伟 张树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1-435,共5页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虫、多毛类幼虫、双刺纺锤水蚤、异体住囊虫等;浮游动物的丰度为110.89~2236.90个/m3;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变化分别为0.4764~1.5732、0.1949~0.6086和0.6709~0.9158。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标显示,调查海域的水质处于中度重污染或严重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工业区 中小型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珠江口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动态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彬彬 郑淑娴 田丰歌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2,共10页
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 24个站位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鉴定浮游动物成体91种和70种,以桡足类最为丰富.浮游动物... 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 24个站位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鉴定浮游动物成体91种和70种,以桡足类最为丰富.浮游动物种类从河口上游向外围逐渐增加.浮游动物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平均值高达11 619. 78 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的1 707. 13 ind/m^3.桡足类在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占总丰度的80. 3%和93. 0%,对浮游动物的丰度分布起关键作用.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在两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则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具有较高的优势度.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枯水期和丰水期该水域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但盐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非生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小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丰度分布 聚类分析 珠江口
下载PDF
2010年秋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文杰 刘光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5,共7页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于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于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48种,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和水螅水母为最主要的浮游动物类群,分别占浮游动物成体种数的37.5%和20.8%。浮游动物丰度为2300.1~266232.0个/m3,平均丰度为37074.3个/m3。优势种(类)8种.分别为夜光虫、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异体住囊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双壳类幼体以及腹足类幼体,其中夜光虫为研究水域最主要优势种。对各站位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调查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4个组群,各组群的分布格局受到水温、盐度和海流的共同影响。该研究为此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中小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黄海南部大型水母暴发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熊瑛 王云龙 +4 位作者 汤建华 刘培廷 仲霞铭 吴磊 高银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3-2068,共6页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不含鱼卵和仔鱼),隶属于5门11大类58种,其中桡足类为优势种,占80.86%;浮游动物总丰度均值为783.17ind.m-3(452.23~1241.86ind.m-3),最高密集区位于St.4;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76(2.44~2.95),调查区南部(St.4~St.6)比北部(St.1~St.3)的物种更为丰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为最主要优势种,丰度为263.76ind.m-3(152.23~451.89ind.m-3),集中分布在St.4,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大小取决于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正相关性显著,而水母CPUE-总CPUE、水母CPUE-小黄鱼CPUE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黄海南部 大型水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