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造知识: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培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4-170,188,共7页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在共和观和革命观的指导下,这两个时期多数教科书分别采用了共和叙事与革命叙事,其结果为无论是在关注节点还是对革命以及民国建立的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之所以如此,与当政政权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有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宗旨(精神)、实施教材审查制度来规训教科书的内容,以便将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并成为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可见,"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是由政权、教育与编者共同"制造"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政府时期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辛亥革命 历史知识
下载PDF
从“图不入史”到“图史合一”——清末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运用地图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正平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83-95,共13页
传统史学中,虽然一些学者强调地图对史书的重要性,但不少学者并不重视,大部分的史著中也很少插入地图。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清末民初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亦不插入地图,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普遍认可的规范地图;第二,日... 传统史学中,虽然一些学者强调地图对史书的重要性,但不少学者并不重视,大部分的史著中也很少插入地图。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清末民初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亦不插入地图,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普遍认可的规范地图;第二,日本史学的影响;第三,继承了传统的余绪。随着近代地理学对史学影响的日益增大,进入20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很难找到不插入地图的历史教科书。但一些学人如吕思勉仍反对在教科书中插入地图。不过,不论从观念还是实践上,“图史合一”在当时已成为基本规范,因此,吕思勉等人遭受诸多批评,并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总的趋势来看,清末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对地图的运用经历了从“图不入史”到“图史合一”的转变。这影响了今天的历史编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地图“图史合一” “图不入史”
下载PDF
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秦始皇”形象演变探析
3
作者 李培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传统社会,秦始皇主要以暴君的形象流行于世,这与儒家重道德、行王道的政治取向有关。至民国时期,秦始皇形象大变,不仅与古时不同,而且不同的统治阶段也不同。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为例,北洋政府时期秦始皇被斥为专制魔王,国民政府... 传统社会,秦始皇主要以暴君的形象流行于世,这与儒家重道德、行王道的政治取向有关。至民国时期,秦始皇形象大变,不仅与古时不同,而且不同的统治阶段也不同。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为例,北洋政府时期秦始皇被斥为专制魔王,国民政府时期则被颂为民族英雄。这一转变实是对彼时社会思潮嬗变的能动反映。北洋政府建立之初,因政体变迁而民主共和思想大兴,秦始皇因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建者的身份而遭受严厉批评;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地方自治思想的昌盛,秦始皇武力建国的方式被认为非良策,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因此他再次成为被贬斥的对象。但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日本入侵而致民族复兴思潮高涨,为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建立大一统之局的秦始皇广受赞誉。同时,秦始皇文化统一的做法,也为国民党坚持党化教育、思想统一的行为提供了历史依据。概言之,民国时期,在民主、民族、国家等现代思想的影响下,秦始皇的形象大异于古;而受制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主流的社会思潮亦有变迁,此反映到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便呈现出秦始皇形象的阶段性差异。通过以上考察亦可见,教科书中所谓的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是存疑的,其书写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非全然为政治所绝对控制。社会思潮与官方意识形态既有融合又有博弈,两者共同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建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形象 社会思潮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历史知识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下载PDF
由“新名词”到“新概念”——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80,共7页
晚清至民国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也是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在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为文本的研究中,对"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 晚清至民国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也是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在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为文本的研究中,对"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认识,也拓宽了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的教科书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 概念 概念史 中华民族 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下载PDF
论20世纪20年代新学制改革中的历史教科书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煜 郝佩林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4年第9期10-15,共6页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中国教育界开展了一场范围广泛的以新学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新学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运用多元的世界文化史观架构历史,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史,注意传递现代民主理念,渗...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中国教育界开展了一场范围广泛的以新学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新学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运用多元的世界文化史观架构历史,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史,注意传递现代民主理念,渗透现代科学精神和实证意识,在使普通民众形成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和传播现代社会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制 教育改革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