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层气旋及其对华南降水的影响
1
作者 梁必骐 郑德娟 +1 位作者 徐小英 黄露菁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3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据根1960~1987年夏半年的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层气旋的活动特点和结构特征,并与其它地区的中层气旋作了比较。着重分析了南海中层气旋对华南降水的影响,它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尤其是当它与其它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时,更易形... 本文据根1960~1987年夏半年的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层气旋的活动特点和结构特征,并与其它地区的中层气旋作了比较。着重分析了南海中层气旋对华南降水的影响,它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尤其是当它与其它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时,更易形成较大范围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层气旋 活动 机构 华南降水
下载PDF
南海中层气旋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以及数值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静波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17-433,共17页
针对1980~1996年间发生在南海地区的两类中层气旋(MTC)典型个例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发现,西风扰动类MTC在强度上要强于东风扰动类MTC;而东风扰动类在垂直三维结构上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 针对1980~1996年间发生在南海地区的两类中层气旋(MTC)典型个例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发现,西风扰动类MTC在强度上要强于东风扰动类MTC;而东风扰动类在垂直三维结构上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的程度远远大于西风扰动类,但它们都是一种冷心结构并且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的系统。两类中层气旋的涡度、风速都在中层有最大值,对流层中层为辐合区,300 hPa以上为补偿辐散区,垂直上升运动在 400 hPa达到最大。分析各自的演变过程,发现在 MTC的发展过程中,西风扰动类MTC基本处于准静止状态略有西移,而东风扰动类MTC由于其发展过程的独特性,往往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移速较大。东风扰动类MTC所在的位置较西风扰动类MTC偏高,这是由于夏季南海地区处于西南季风控制下,东风气流所在位置偏高所致。我们还发现西风扰动类MTC西边的西风气流与MTC发展过程相对应有一个风速加大、维持和减弱的过程;东风扰动类MTC东面的东风气流也有类似过程。同时,与两类MTC相对应的代表副高强度的东风气流随MTC发展的演变表明,当有西风扰动类MTC时,副高有减弱的征兆,而有东风扰动类 MTC时,副高并未减弱,反而东风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气旋 数值实验 特征分析 发展过程 500hPa 对流加热 南海地区 1996年 MTC系统 1998年 合成分析 结构特点 三维结构 上升运动 演变过程 静止状态 西南季风 西风气流 系统发展 扰动 东风 最大值 对流层 独特性 减弱 副高
下载PDF
影响华南西部的中层气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爱华 蒋伯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53-256,共4页
中层气旋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低纬系统。国内外曾有过一些研究。我国梁必骐等对1960—1981年发生在南海地区700 hPa层上的中层气旋研究后指出:该地区的中层气旋主要发生在暖季,它对我国南方地区天气影响不可低估。本文用1976—1986年4... 中层气旋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低纬系统。国内外曾有过一些研究。我国梁必骐等对1960—1981年发生在南海地区700 hPa层上的中层气旋研究后指出:该地区的中层气旋主要发生在暖季,它对我国南方地区天气影响不可低估。本文用1976—1986年4—9月中央气象台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中层气旋 影响 华南西部
下载PDF
近十年华南及南海区域中层气旋活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爱华 《广西气象》 1989年第2期7-12,共6页
国内外气象学者的研究指出,中层气旋是低纬地区的一种重要扰动,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其本质属于热带或副热带扰动.在对生成于阿拉伯海和南海的中层气旋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常常给影响区带来剧烈天气、产生大量降水.本文... 国内外气象学者的研究指出,中层气旋是低纬地区的一种重要扰动,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其本质属于热带或副热带扰动.在对生成于阿拉伯海和南海的中层气旋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常常给影响区带来剧烈天气、产生大量降水.本文根据中央气象台绘制的1976—1986年4—9月的历史天气图,分析了生成于10—30°N,100—130°E区域内的中层气旋的气候特征,以便进一步研究它们对地处低纬、位于华南西部的广西天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气旋 热带扰动 华南 南海
下载PDF
影响华南西部中层气旋的热力与动力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爱华 蒋伯仁 《广西气象》 1990年第2期7-11,共5页
本文研究了对华南西部有影响的中层气旋的热力与动力结构特征,分析了它们与降水的关系。
关键词 华南地区 中层气旋 热力结构 动力结构 降水 温度场 湿度场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中层气旋性涡旋
6
作者 蔡景植 《北京气象》 1993年第2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对流系统 中尺度 中层气旋 涡旋
下载PDF
三次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7
作者 刁秀广 赵振东 +1 位作者 高慧君 姜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2-531,共10页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VIL在45~70kg·m^(-2)之间。2009年7月8日对流风暴只产生了尺度小于2 km的微下击暴流,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55~59 dBz,高度在10 km以上,单体VIL在30~48kg·m^(-2)之间。结果表明,三次风暴中层为明显的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结构,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近地层基本速度产品上表现为纯辐散或反气旋性辐散结构;反射率因子强核高度或风暴顶高度从高空的快速下降,使得风暴中层下沉气流加强,从而引发了地面下击暴流。低层和中层环境风切变及C APE的大小决定风暴下击暴流的强弱,近地层径向速度极值超过28 m·s^(-1),可在地面产生25 m·s^(-1)以上的瞬时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中层气旋性旋转结构 反射率因子核下降 单体顶高下降
下载PDF
The Upper Ocean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 Genesis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8
作者 WANG Lei Fung Chi-Hung Lau Kai-Ho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ocean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 genesis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 best-track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ocean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 genesis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 best-track archives and high resolution (1/4 degree) temperature analyses of the world's oceans in this paper. In the monthly mean genesis positions of TCs from 1945 to 2005 in the SCS, the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s 28.8℃ and the mean depth of 26℃ water was 53.1 m. From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maps of genesis positions of TCs, SST and the depth of 26℃ water in the SCS, we discovered that there existed regions with SST exceeding 26℃ and 26℃ water depth exceeding 50 m where no tropical cyclones formed from 1945 to 2005 in the SC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were other factors unfavorable for TC formation in thes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ocean thermal structur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wind forcing: A case study of typhoon Rammasun(2008) 被引量:6
9
作者 PEI YuHua ZHANG RongHua CHEN DaK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623-1632,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wind (TCW) forcing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ere in- 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and Argo data, as well as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ropical cyclone wind (TCW) forcing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ere in- 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and Argo data, as well as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particular, a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yphoon Rammasun, which passed through our study area during May 6-13, 2008.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response fight under the TCW forcing is characterized by a quick deepening of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a strong latent heat loss to the atmosphere, and an intense upwelling near the center of typhoon, leading to a cooling of the oceanic surface layer that persists as a cold wake along the typhoon track. More interestingly,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exhibits a four-layer thermal structure, including a cooling layer near the surface and a warming layer right below, accompanied by another pair of cooling/warming layers in the thermocl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cooling/warming layers can be readily explained by the strong vertical mixing induced by TCW forcing, while the thermal response in the thermocline is probably a result of the cyclone-driven upwelling and the associated advectiv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wind forcing upper ocean response satellite and Argo data ocean mode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