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学的中和观 被引量:2
1
作者 段振离 《中医研究》 1990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医学的中和观是儒家中庸思想渗透于中医学术的结果。在中医的生理病理、治则治法、养生康复、升降出入等方面都有中庸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 哲学 中医学 中和 中庸思想
下载PDF
五音戏艺术特色之“中和”审美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新 《戏剧之家》 2010年第12期44-45,共2页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儒家的"中和"审美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理想境界。五音戏,是产生并流传于齐鲁地区的地方戏曲,从其传统剧目的题材内容、唱腔、音乐等方面都受到儒家"中...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儒家的"中和"审美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理想境界。五音戏,是产生并流传于齐鲁地区的地方戏曲,从其传统剧目的题材内容、唱腔、音乐等方面都受到儒家"中和"审美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音戏 儒家思想 美善 中和审美观
下载PDF
试论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 被引量:2
3
作者 牟忠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明朝 项穆 "中和" 书法 审美观
全文增补中
中和:工笔重彩画赋色的审美观念
4
作者 朱宇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51-152,共2页
中和这一哲学观念,对工笔重彩画赋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工笔重彩画设色意匠的形成方面渗透着中和观念的底蕴。其二,在工笔重彩画的墨色用料。
关键词 工笔重彩画 中和 色彩效果 赋色 水彩画艺术 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 表现形式 色彩艺术 审美观
下载PDF
向均齐中和的哲学、审美观挑战——中国初期白话诗体式革命的尝试
5
作者 赵国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1-94,共4页
均齐、对称是中国传统诗的显著特征。“中和之美”是其重要追求。初期白话诗为实现“诗体大解放”的宗旨 ,对均齐、中和的哲学、审美观发起冲击和挑战 ,为后来白话诗自由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期白话诗 中和 均齐 文学评论 中国 诗体 审美观 形式批评
下载PDF
谈司马迁的非“中和”的审美观
6
作者 何人可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53-62,共10页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他的伟大著作《史记》就说明这一点。他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表明他写作《史记》时是贯穿了他的许多基本思想观点的。笔者仅就他的非“...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他的伟大著作《史记》就说明这一点。他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表明他写作《史记》时是贯穿了他的许多基本思想观点的。笔者仅就他的非“中和”的审美观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突出之点,在于他最早明确地肯定与“中和”相对立的非中和的审美要求。现分三点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审美观 史记 美学思想 报任安书 屈原 审美要求 中和 君主专制 人物形象塑造
下载PDF
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对中国审美标准的影响
7
作者 邓承奇 《临沂师专学报》 1992年第3期39-44,共6页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儒家思想 审美标准 中和之美 执两用中 二字 所止 中说 新兴地主阶级 阳货
下载PDF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庆中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3,共4页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qu...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思想 尚中 时中 中正 中和 天人和谐 逻辑起点 本质
下载PDF
中庸思想对汉字构形思维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国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35-137,共3页
字形文化研究是通过对古汉字形体构造保存下来的信息的研究,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思维的角度看,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天命观、等级伦理观、诚的哲学观、中和审美思维上都对汉字的构形思维有较深的影响。
关键词 汉字 构形思维 中庸思想 中和 文化学
下载PDF
中西喜剧审美观念的思考
10
作者 刘素英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2-85,共4页
喜剧艺术是人们在审美接受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样式。中西喜剧艺术以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给受众以不同的审美满足。笔者主要从喜剧作品出发,归纳了中西喜剧在审美风格上的差异,并从喜剧的起源及中西文化的不同,探讨了这些差异形成的根... 喜剧艺术是人们在审美接受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样式。中西喜剧艺术以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给受众以不同的审美满足。笔者主要从喜剧作品出发,归纳了中西喜剧在审美风格上的差异,并从喜剧的起源及中西文化的不同,探讨了这些差异形成的根源,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掌握喜剧的审美价值,促进我国喜剧艺术的发展和喜剧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审美风格 酒神精神 审美观 中和之美
下载PDF
孔子中庸思想再认识
11
作者 柯远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96-100,共5页
提起中庸,人们很自然想到孔子。半个世纪以来,对孔子中庸思想研究,人们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然而至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云。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①有人说:“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②... 提起中庸,人们很自然想到孔子。半个世纪以来,对孔子中庸思想研究,人们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然而至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云。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①有人说:“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②“闪灼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③各种观点,分歧很大。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孔子思想 中庸之道 思想研究 思想体系 辩证法思想 学术界 论语 哲学范畴 中和思想
下载PDF
中庸思想与党的两条战线斗争理论
12
作者 何如 《湖湘论坛》 1993年第5期32-34,共3页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新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新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党的两条战线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庸思想的批判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儒家文化 两条战线 中国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 思想资料 中和 新学说 执两用中 伦理政治
下载PDF
论中庸思想方法论与科学发展观
13
作者 廖寻真 《中外企业家》 2009年第12X期57-57,61,共2页
中庸思想的"过犹不及"、"中和"和"适度"等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作为方法论的中庸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一致性和其对科学发展观的... 中庸思想的"过犹不及"、"中和"和"适度"等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作为方法论的中庸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一致性和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意义。旨在说明我们应从中庸思想的角度正确理解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方法论 中和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下载PDF
黄庭坚文艺审美观及其文化精神
14
作者 吴晟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认为黄庭坚的文艺审美观,主要由尚兀傲绝俗的人格美、温和虚静的中和美、瘦硬朴拙的老苍美构成。并揭示了其儒、道、禅等文化精神意蕴。
关键词 文艺审美观 文化精神 人格美 中和 老苍美
全文增补中
中庸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审美趋向
15
作者 臧晓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91-93,共3页
中庸的理想目标是"中和",它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并导致"中和"审美观的产生。中国古典诗人倾向于选择中性色彩并注重不同自然色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种色彩审美趋向充分体现了"中和"审... 中庸的理想目标是"中和",它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并导致"中和"审美观的产生。中国古典诗人倾向于选择中性色彩并注重不同自然色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种色彩审美趋向充分体现了"中和"审美原则的深层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中和”审美观 色彩审美趋向
下载PDF
《乐记》的中和思想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耀贵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5-59,共5页
《乐记》的中和思想王耀贵《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音乐理论著作。比之于先秦及孔子的乐教思想,它显然系统化、理论化了;比之于它之后的音乐理论著作,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徐瀛的《溪山琴况》等,它显得更全面、更博... 《乐记》的中和思想王耀贵《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音乐理论著作。比之于先秦及孔子的乐教思想,它显然系统化、理论化了;比之于它之后的音乐理论著作,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徐瀛的《溪山琴况》等,它显得更全面、更博大。没有一部著作象它那样,对我国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礼乐 中和思想 西周末年 中和 审美理想 哲学思想 伦理道德 《声无哀乐论》 中庸思想
下载PDF
礼乐中和与中道和谐——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星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7-63,共7页
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都讲中庸,但中国先秦的中庸在“乐”上的体现是“中和”而且是在礼乐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下的中和,苟子提出礼言行,乐言和,云:“《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甚至把中和作为“乐”的纲纪来认识,《乐记... 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都讲中庸,但中国先秦的中庸在“乐”上的体现是“中和”而且是在礼乐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下的中和,苟子提出礼言行,乐言和,云:“《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甚至把中和作为“乐”的纲纪来认识,《乐记·乐化》篇说:“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秦 礼乐制度 古代希腊 孔子 音乐美学思想 中庸思想 和谐 儒家 中和 乐记
下载PDF
试论中庸的思想方法
18
作者 张慧君 《惠阳师专学报》 1986年第2期24-29,共6页
孔子的中庸之道,向来被认为是折衷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混合物。在四人帮猖獗时代,更是把它当作调和矛盾,抵制变革、反对辩证法的反动理论而大加鞭挞。直至四人帮倒台后,学术界才得以实事求是地对中庸思想进行重新的研究和评价。事实上,中... 孔子的中庸之道,向来被认为是折衷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混合物。在四人帮猖獗时代,更是把它当作调和矛盾,抵制变革、反对辩证法的反动理论而大加鞭挞。直至四人帮倒台后,学术界才得以实事求是地对中庸思想进行重新的研究和评价。事实上,中庸思想恰恰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它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闪灼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重新研究和肯定中庸之道,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 辩证法思想 无过不及 中和 子贡 道则 知天命 守死善道 六十而耳顺
下载PDF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
19
作者 焦子国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4-6,共3页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焦子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贵和的中庸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焦子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贵和的中庸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儒家“中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稳定 “和为贵” 精神文明建设 中庸思想 孔子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呈现——兼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精神要义
20
作者 郭欣羽 刘田原 《人文天下》 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
“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极其丰富,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历史渊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奇而又亘古的审美法则。但由于审美主体对“内涵美”的思想理解僵化,创作主体对“人格美”的修养追求淡化,艺术作品对“形式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当下... “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极其丰富,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历史渊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奇而又亘古的审美法则。但由于审美主体对“内涵美”的思想理解僵化,创作主体对“人格美”的修养追求淡化,艺术作品对“形式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当下社会出现的“以丑为美”旋风实则偏离了正常的审美观念与价值祈向。在以儒、道、墨、释诸家为主要渊源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道审美意识作为主导性理据绵延至今,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判断与艺术实践。儒道传统审美意识的精神要义虽然不同,儒家持守“中和美”,道家推崇“自然美”,但其核心关切均自然地指向理想人格与审美能力相圆融的艺术化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丑为美 审美观 中和 自然美 艺术人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